19世紀後期香港的發展與成長
各位未來歷史學家,大家好!一起乘坐時光機,回到過去!
你有沒有想過,香港如何由一個寧靜小島變成今日的繁華都市呢?這個轉變並非一朝一夕!在這一章,我們會穿越時空回到19世紀,看看一切是如何開始的。我們會探索英國人如何開始管治香港、他們帶來了哪些重大轉變,以及香港本地居民又如何自發幫助自己的社區。了解這段歷史,我們就更能明白今日香港的面貌。那麼,我們就開始吧!
第一部分:新時代的開始——英國殖民統治
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1842年)之後,中國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這就是英國殖民統治的開始,也就是說英國開始管治香港。在接下來的約150年裡,英國人一直掌握香港的重要決策權,塑造了這個城市的未來。
那麼,英國人如何建立他們的管治呢?他們設立了政府、警隊以及法律系統。想像一下,就好像一個新校長接手學校,訂立新校規,又組織了新的老師和職員團隊去管理學校一樣。他們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將香港變成一個為英國服務的成功貿易中心。
重點筆記:
英國在鴉片戰爭後開始管治香港。英國設立了新的政府和法律系統,目的是管治這片地方,並且將其發展成一個貿易中心。
第二部分:貿易城市的基石
為了將香港打造成一個商業磁石,英國人推出了一些很重要的政策。這些就好像是令香港迅速發展的秘密武器!
自由港政策:香港的超能力!
想像一下,一個巨型商場,在這裡買東西、賣東西都不需要交稅!這樣一定會吸引大量顧客和商人,是不是呢?這就是自由港的意思了!
英國將香港宣告為自由港,也就是說,貨物出入香港的稅收極低(甚至全免!)。這招真是高明!世界各地的商人和船隻,尤其是想和中國做生意的,紛紛湧到香港,因為在這裡做生意成本很低。
法治:公平的遊戲規則
想像一下玩一個遊戲,沒有明確規則,又或者球證想怎麼改就怎麼改。這樣不就很混亂以及不公平了嗎!做生意最怕的就是混亂。
英國人在香港建立了法治。這也就是說,他們建立了一套清晰的法律,以及一個法庭系統去執行這些法律。所有人都必須遵守法律,連政府都不例外。這樣就創造了一個穩定以及可預測的環境,給予了外國商人信心,令他們願意在香港投資以及設立公司。
快速溫習區
• 自由港:一個港口,在這裡裝卸貨物只收取極少或全免稅款。它好像大減價吸引顧客一樣,吸引到許多貿易活動!
• 法治:這個概念是指所有人都受法律約束,而且法律會公平地應用。這件事令做生意的人覺得有保障。
第三部分:19世紀香港人的真實生活是怎樣的?
商業蓬勃發展的同時,香港居民的生活卻是充滿對比的故事,一部分人面對機遇,但另一部分人則面對巨大挑戰。
經濟:香港——超級中間人
多虧自由港政策,香港很快就成為一個轉口貿易中心。轉口貿易是什麼呢?你可以將香港想像成一個「中間人」。西方國家(好像英國)的貨物會運到香港,然後由香港再轉售並運往中國。相反,中國商品,好像茶葉和絲綢,都會運到香港再轉售到西方。
小比喻:想像一下你在日本的朋友寄了一本珍貴的漫畫書給你。然後你將它轉售給你另一個在英國的朋友。你這個「中間人」,你家就是轉口站!
社會:兩個社群的故事
當時社會非常分裂。好像兩個不同的世界在同一個小城市裡面。
• 社會結構:最頂層的是歐洲人(大部分是英國人),他們是政府官員、商人以及警務人員。最底層的就是絕大多數的居民:華人。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清晰的社會金字塔。
• 種族政策:可惜的是,當時存在許多歧視。英國政府實施了一套種族政策,將歐洲人與華人社群分開。例如,華人不可以住在某些地區,好像涼爽、舒適的山頂區,這裡是專為歐洲人保留的。
• 華人領袖的崛起:儘管面對重重挑戰,一些華人商人變得非常成功和富有。這些人就成為了重要的華人領袖。他們擔當英國政府與華人社區之間的橋樑,並且經常運用他們的財富去幫助其他華人。
健康與衛生:又髒又危險的問題
城市發展得太快,變得非常擠迫,尤其是華人聚居的地方。居住環境惡劣,又沒有完善的排污系統和潔淨食水供應。這也就是說疾病很容易傳播開去。衛生狀況是當時一個主要的社會問題,致命的疫症爆發經常發生。
你知道嗎?1894年,鼠疫在香港爆發,這種可怕的疾病導致數千人死亡。這場災難凸顯了改善公共衛生與環境衛生的迫切性。
重點筆記:
香港經濟靠轉口貿易發展,但社會階級不平等。華人領袖開始出現,幫助他們的社區,而社區正正就面對著衛生惡劣等重大問題。
第四部分:守望相助——本地組織的角色
英國政府通常都沒有為華人社區提供足夠的社會支援(例如醫療和福利服務)。所以,華人在那些成功領袖的帶領下,成立了自己的組織互相幫助。
東華三院(成立於1870年)
東華三院不只是一間醫院那麼簡單!雖然它主要的工作是為窮人提供免費中醫藥服務,但東華還做了許多其他事:
• 社會服務:它幫助新移民、調解糾紛,甚至安排將在香港離世的人的遺體,運送回內地家鄉好好安葬。
• 教育:它還設立學校給華人兒童讀書。
記憶小貼士:你可以將東華三院想像成一個社區「關懷中心」:慈善 (Charity)、援助 (Assistance)、救濟 (Relief) 以及教育 (Education)。
保良局(成立於1878年)
「保良」的意思就是「保護善良的人」。保良局主要的使命是打擊拐帶的可怕罪行。它救助被拐帶和販賣的婦女和兒童,為她們提供安全的居所和支援。
就算覺得有些複雜也不用擔心!只要記住:東華三院 = 醫院 + 社會服務,而保良局 = 保護婦女和兒童。
外國傳教士和基督教教會
不只是華人團體提供幫助。來自歐洲和美國的基督教傳教士都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在香港設立了首批西式學校和醫院,為本地社區提供教育和醫療服務,並傳播西方知識。
重點筆記:
當政府未提供足夠幫助時,好像東華三院和保良局這些本地組織,以及基督教教會,都挺身而出,為社區提供重要的醫療、社會服務和教育。
第五部分:(獻給好奇的歷史學家!)一個多元民族的城市
香港的故事不只是英國人與華人的故事。從很早期開始,它就是一個國際大都會!世界各地的人來香港做生意。這些人包括:
• 帕西人:他們源自波斯,是出色的商人和社區建設者(好像麼地爵士,他是香港大學的創辦人之一!)。
• 猶太人、亞美尼亞人和歐亞裔人:這些族群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商人、酒店老闆和專業人士。他們令香港從初期開始就是一個多元和國際化的地方。
他們的貢獻顯示,香港的成功是由不同背景的人共同努力建立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