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幾何學的世界!
同學仔們,你好呀!準備好探索奇妙的幾何學世界了嗎?你有沒有想過,電子遊戲是怎樣創造出型格的3D世界?大廈又為何可以屹立不倒?還有,我們是怎樣繪製整個地球的地圖的呢?答案就是幾何學!它是數學的一個分支,專門研究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以及空間的特性。
聽起來好像很複雜?別擔心!我們會將它拆解成一個個簡單易懂的部分。想像一下,這就像玩積木一樣,只是多了一點邏輯和推理。現在就讓我們開始這個旅程吧!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直線、角和多邊形
角-構成圖形的基石
當兩條線在一個點相交時,便會形成角。我們以度(°)來量度角的大小。
主要角的特性:
• 直線上鄰角:在直線上的角加起來總是180°。想像一條平直的線就像半個圓圈。
(原因:直線上的鄰角)
• 點的角總和:圍繞一個點的角(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圈)加起來總是360°。
(原因:點的角總和)
• 對頂角:當兩條直線相交時,會形成一個『X』形。相互對應的角是相等的。
(原因:對頂角)
快速溫習:特殊角對
• 餘角:兩個角加起來是90°。(例如:40° 和 50°)
• 補角:兩個角加起來是180°。(例如:120° 和 60°)
平行線與截線
想像兩條永不相交的鐵路軌道-它們就是平行線。而一條橫跨它們的線則稱為截線。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就會出現特殊的角關係!
三個重要的關係(如果線是平行的話):
1. 同位角相等。(想像一個『F』字形)。在相同『角落』的角是相等的。
(原因:同位角,AB // CD)
2. 內錯角相等。(想像一個『Z』字形)。在『Z』字形內部的角是相等的。
(原因:內錯角,AB // CD)
3. 同旁內角互補。(想像一個『C』或『U』字形)。在『C』字形內部的角加起來是180°。
(原因:同旁內角,AB // CD)
常見錯誤提示!
這些規則只適用於平行線。你也可以反過來利用這些規則,證明兩條線是平行的!
三角形-有三條邊的圖形
三角形是幾何學中最堅固和最重要的圖形之一。
三角形的特性:
• 三角形內角和:任何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加起來總是180°。
(原因:Δ 內角和)
• 三角形外角:外角等於兩個相對的內角之和。
(原因:Δ 外角)
多邊形-有多條邊的圖形
多邊形是指任何由直線邊組成的2D圖形。三角形是多邊形,正方形、五邊形(5條邊)、六邊形(6條邊)等等都是。
正多邊形是指所有邊長相等且所有內角相等的圖形(例如:等邊三角形或正方形)。
凸多邊形(有『n』條邊)的公式:
• 內角和 = $$ (n - 2) \times 180° $$
例子:對於一個五邊形 (n=5),內角和是 (5-2) x 180° = 3 x 180° = 540°。
• 外角和 = 360°
這是一個很酷的特性!對於任何凸多邊形,外角和永遠都是360°。想像你繞著圖形走一圈;你總共會轉一個完整的圓圈。
第一部分的重點:
幾何學從關於角和直線的簡單規則開始。知道直線上鄰角和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可以幫你解決大量問題!平行線的規則(F、Z、C字形)更是你的秘密武器。
第二部分:全等與相似-雙胞胎 vs. 樣貌相似的朋友
全等三角形(『一模一樣的雙胞胎』)
全等表示形狀和大小都完全相同。如果你能把一個三角形完全疊在另一個三角形上,它們就是全等的。
要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你不需要檢查所有東西。你只需要證明以下五個條件中的一個是正確的:
1. SSS(邊-邊-邊):所有三對應邊都相等。
2. SAS(邊-角-邊):兩邊和它們夾的角相等。
3. ASA(角-邊-角):兩角和它們夾的邊相等。
4. AAS(角-角-邊):兩角和一個對應的非夾邊相等。
5. RHS(直角-斜邊-邊):兩個三角形都有一個直角,它們的斜邊相等,以及另一對應邊相等。
相似圖形(『樣貌相似的朋友』)
相似圖形形狀相同,但大小可能不同。其中一個是另一個的放大或縮小版本。想像一張照片和它的一個縮小副本。
相似三角形的條件:
1. AAA(角-角-角):如果所有三個對應角都相等,那麼這些三角形就是相似的。(你只需要證明其中兩個角相等,第三個角會自動相等!所以我們通常只稱之為AA。)
2. 三邊成比例:對應邊的長度比率都相等。
3. 兩邊成比例且夾角相等:兩對應邊的比率相同,且這些邊的夾角相等。
相似與比率:
如果兩個圖形相似,且它們對應長度的比率是 $$L_1 : L_2$$,那麼:
• 它們的面積比率是 $$ (L_1)^2 : (L_2)^2 $$
• 它們的體積比率(對於3D圖形)是 $$ (L_1)^3 : (L_2)^3 $$
第二部分的重點:
全等 = 形狀相同,大小相同。使用 SSS、SAS、ASA、AAS 或 RHS 來證明。
相似 = 形狀相同,大小不同。使用 AA 來證明。別忘了面積和體積的特殊比例規則!
第三部分:特殊圖形及其奧秘
四邊形-四邊家族
四邊形是具有四條邊的多邊形。以下是這個家族的重要成員:
• 平行四邊形:有兩對平行邊的圖形。
特性:對邊相等,對角相等,對角線互相平分。
• 長方形:一個有四個直角的平行四邊形。
特性:具備所有平行四邊形的特性,再加上對角線相等。
• 菱形:一個有四條等邊的平行四邊形。
特性:具備所有平行四邊形的特性,再加上對角線互相垂直並平分角。
• 正方形:既是長方形也是菱形。它擁有一切!
特性:具備長方形和菱形的所有特性。
畢氏定理-直角三角形的超能力
這是數學中最著名的定理之一!它只適用於直角三角形。
該定理指出,對於一個直角三角形,如果較短的兩邊是『a』和『b』,而最長的一邊(斜邊)是『c』,那麼有:
$$ a^2 + b^2 = c^2 $$
如何使用它:
• 找出斜邊(最長邊):如果你知道『a』和『b』,你就能找出『c』。
• 找出較短的邊:如果你知道『c』和另外一條邊,你可以重新整理公式:$$ a^2 = c^2 - b^2 $$
畢氏定理的逆定理:
這個定理讓你檢查一個三角形是否直角三角形。如果你有一個三角形,其邊長為 a、b 和 c(其中 c 是最長邊),而且如果 $$ a^2 + b^2 = c^2 $$ 是成立的,那麼這個三角形必定是一個直角三角形。
第三部分的重點:
了解四邊形的特定特性有助你快速解決問題。畢氏定理則是處理直角三角形問題時的必備工具!
第四部分:圖形上的幾何-坐標幾何
坐標幾何透過在x-y平面上放置圖形,將代數和幾何結合起來。每個點都有一個獨特的『地址』,稱為它的坐標 (x, y)。
三大重要公式:
假設你有兩點,點 A ($$x_1, y_1$$) 和點 B ($$x_2, y_2$$)。
1. 距離公式:找出連接兩點的線段長度。(它其實就是畢氏定理呀!)
$$ \text{Distance} = \sqrt{(x_2 - x_1)^2 + (y_2 - y_1)^2} $$
2. 中點公式:找出線段中點的坐標。
$$ \text{Mid-point} = \left( \frac{x_1 + x_2}{2} , \frac{y_1 + y_2}{2} \right) $$
3. 斜率公式:找出直線的傾斜度(梯度)。
$$ \text{Slope (m)} = \frac{\text{Rise}}{\text{Run}} = \frac{y_2 - y_1}{x_2 - x_1} $$
理解斜率 (m):
• 正斜率:線由左至右向上傾斜。/
• 負斜率:線由左至右向下傾斜。\
• 零斜率:一條完全平坦的水平線。—
• 未定義斜率:一條完全垂直的直線。|
平行線和垂直線的斜率:
• 平行線:擁有相同斜率。$$m_1 = m_2$$
• 垂直線:它們的斜率相乘結果為-1。$$m_1 \times m_2 = -1$$ (這代表它們的斜率互為「負倒數」,例如 2 和 -1/2。)
第四部分的重點:
只需三個主要公式(距離、中點、斜率),你就能找出坐標平面上圖形的幾乎所有資訊。平行線和垂直線的斜率規則更是超級重要!
第五部分:三角學簡介
三角學是關於三角形中角與邊長之間的關係,特別是直角三角形。它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廣泛應用於工程學、天文學等領域!
認識 SOH CAH TOA
首先,我們需要根據直角三角形的一個銳角(我們稱它為 θ)來命名它的邊:
• 斜邊 (H):永遠是最長的邊,位於直角對面。
• 對邊 (O):在角 θ 正對面的邊。
• 鄰邊 (A):在角 θ 旁邊的邊(不是斜邊的那條)。
三個基本三角比是:
正弦:$$ \sin(\theta) = \frac{\text{對邊}}{\text{斜邊}} $$ (SOH)
餘弦:$$ \cos(\theta) = \frac{\text{鄰邊}}{\text{斜邊}} $$ (CAH)
正切:$$ \tan(\theta) = \frac{\text{對邊}}{\text{鄰邊}} $$ (TOA)
助記口訣:
只要記住這個口訣:SOH CAH TOA!
實際應用
• 仰角:你從水平線向上看的角度。(例如:抬頭看樹頂的角度)。
• 俯角:你從水平線向下看的角度。(例如:從懸崖俯瞰船隻的角度)。
• 方位角:用於導航以描述方向,通常從正北方順時針量度。
第五部分的重點:
當你遇到混合了邊長和角的直角三角形問題時,SOH CAH TOA就是你的解題關鍵。它能幫助你在許多現實生活中找出未知的長度和角度。
第六部分:踏入3D世界-立體幾何
現在,讓我們從平面2D圖形,跳到立體3D圖形吧!
3D家族
• 稜柱:一個有兩個相同且平行底面及平坦側面的立體圖形。它的名稱來自於其底面的形狀(例如:三棱柱、圓柱體,其中圓柱體就是一種圓形底的稜柱)。
• 稜錐:一個有多邊形底面及三角形側面並在單一點(頂點)相交的立體圖形。(例如:四棱錐、圓錐體,其中圓錐體就是一種圓形底的稜錐)。
• 球體:一個完美的圓形3D物體,就像一個球。
體積和表面積
這是我們量度3D圖形的兩種主要方式。
• 體積:一個3D物體內部所佔的空間。(想想:它能裝多少水?)
• 表面積:一個3D物體所有表面的總面積。(想想:需要多少包裝紙來包裝它?)
主要公式(r = 半徑,h = 高度):
• 圓柱體體積: $$ V = \pi r^2 h $$
• 圓錐體體積: $$ V = \frac{1}{3} \pi r^2 h $$ (正好是底面和高度相同圓柱體的 1/3!)
• 球體體積: $$ V = \frac{4}{3} \pi r^3 $$
• 圓柱體表面積: $$ SA = 2\pi r^2 + 2\pi rh $$ (兩個圓形底面 + 圍繞著的長方形)
• 球體表面積: $$ SA = 4\pi r^2 $$
第六部分的重點:
不用被3D圖形嚇倒!體積是關於內部的空間,而表面積是關於外部的表面。學會辨識圖形,然後從你的工具箱中選擇正確的公式吧。
第七部分:綜合運用-幾何證明
幾何證明是一個逐步推論的過程,它利用事實、定義和公認的特性來證明某個陳述是真實的。
如何撰寫一個簡單的證明:
1. 從「已知」開始。這是你的證據。
2. 說明你需要「證明」什麼。這是你的目標。
3. 進行邏輯推論。寫下一個你根據已知資訊認為是真實的陳述。
4. 為該步驟「提供理由」。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你的理由可以是「對頂角」、「SAS」、「平行四邊形的特性」等等。
5. 重複步驟3和4,直到你達成目標。
例子:證明三角形全等。
如果已知 AC = DF、BC = EF 且 ∠C = ∠F,你可以這樣寫:
AC = DF (已知)
∠C = ∠F (已知)
BC = EF (已知)
因此,ΔABC ≅ ΔDEF (原因:SAS)
中點定理和截線定理
這些是證明中常用的強大定理。
• 中點定理:連接三角形兩邊中點的線段,會與第三邊平行,且長度是第三邊的一半。
• 截線定理:如果三條或更多平行線截兩條截線,那麼它們會將截線按比例截斷。
第七部分的重點:
證明就像當偵探一樣。你利用線索(已知資訊)和規則(定理)來建立一個論證。務必、務必、務必為你所做的每一個陳述提供理由!
你已經讀完這些筆記了!幾何學是一個龐大而令人興奮的課題。回頭看看各個部分,多練習一些題目,別害怕發問。你一定能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