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經濟學的核心!
各位同學好!準備好深入探索經濟學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課題:需求、供應和價格如何互相影響吧!你可以想像這就像一場舞蹈,買家和賣家是舞伴,而價格就是他們隨著起舞的舞曲。要明白市場如何運作,從一杯珍珠奶茶的價錢到一部新智能手機的成本,掌握這場「舞蹈」的奧秘是關鍵!
在這些筆記中,我們會逐步為你剖析這一切。一開始覺得有點難也不用擔心 — 我們會用簡單的例子和清晰的解釋,確保你完全明白。你一定做得到!
快速重溫:基本要素
在我們了解需求和供應如何互動之前,讓我們先快速重溫一下它們究竟是什麼。把它們想像成我們故事中的兩位主角吧。
主角一:需求
• 這是什麼? 需求展示了某種貨品的價格與消費者在某段時間內願意並且有能力在該價格下購買的數量之間的關係。
• 需求定律: 這是一條基本法則!當貨品價格上升,需求量便會下跌。當價格下跌,需求量便會上升。(例子:雪糕筒賣10元時,你會比賣30元時買更多!)
• 需求曲線: 因此,需求曲線總是向下傾斜的。
主角二:供應
• 這是什麼? 供應展示了某種貨品的價格與生產者在某段時間內願意並且有能力在該價格下出售的數量之間的關係。
• 供應定律: 這是從生產者角度的故事。當貨品價格上升,供應量便會上升。當價格下跌,供應量便會下跌。(例子:如果麵包店能以高價出售蛋糕,他們就會製作更多。)
• 供應曲線: 這意味著供應曲線總是向上傾斜的。
尋找「最佳點」:市場均衡
那麼,當這兩位主角相遇時會發生什麼呢?
想像一下一個市場。買家(需求)想要盡可能低的價格。賣家(供應)想要盡可能高的價格。他們必須就一個價格達成一致才能完成交易。他們達成一致的點就稱為均衡。
均衡是一種平衡狀態,此時價格或數量都沒有改變的趨勢。它是買家願意購買的數量恰好等於賣家願意出售的數量的點。
• 均衡價格 (P*): 需求量等於供應量時的價格。這也稱為「市場出清價格」。
• 均衡數量 (Q*): 在均衡價格下買賣的數量。
透過列表(表格)尋找均衡
我們來看看口罩市場。我們可以在表格中看到不同價格下的需求和供應。
每盒價格
$80
$60
$40
$20
需求量(盒)
100
200
300
400
供應量(盒)
500
400
300
200
市場狀況
過剩 (Qs > Qd)
過剩 (Qs > Qd)
均衡 (Qd = Qs)
短缺 (Qd > Qs)
找出數字相符的價格吧!在40元時,需求量(300盒)與供應量(300盒)完全相同。那就是我們的最佳點!
• 均衡價格 (P*) 是40元。
• 均衡數量 (Q*) 是300盒。
透過圖表尋找均衡
圖表只是列表的圖像化呈現。當我們在同一圖上繪製需求曲線 (D) 和供應曲線 (S) 時,它們相交的點就是均衡點。
(想像一條標示著『D』的向下傾斜線和一條標示著『S』的向上傾斜線。它們的交點是『E』。從『E』到垂直的價格軸的虛線會顯示 P*,從『E』到水平的數量軸的虛線會顯示 Q*。)
重點摘要
市場均衡發生在需求曲線和供應曲線相交的價格和數量。在此點,市場被「出清」—— 賣家願意以該價格出售的每一件貨品,都被消費者購買了。
當市場失去平衡時
市場並非總是處於均衡狀態。如果價格過高或過低,會發生什麼?
價格過低:短缺(超額需求)
當市場價格低於均衡價格時,就會發生短缺。在這個低價下,消費者想買很多,但生產者卻不想供應太多。
需求量 > 供應量 (Qd > Qs)
真實例子:當限量版新款運動鞋以低廉的官方價格發售時。每個人都蜂擁而至搶購,但數量不足以滿足所有需求,從而造成短缺。
市場如何自我調節?
真正想要這件貨品的買家會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賣家看到這種情況,便會提高價格。隨著價格上升,供應量增加,需求量減少,直到短缺消失,市場再次達到均衡。
價格過高:過剩(超額供應)
當市場價格高於均衡價格時,就會發生過剩。在這個高價下,生產者渴望出售,但消費者卻不願意購買太多。
供應量 > 需求量 (Qs > Qd)
真實例子:中秋節過後,商店裡有大量滯銷的月餅。它們出現了過剩,需要將其出售。
市場如何自我調節?
有滯銷貨品的賣家會開始降低價格以吸引顧客。隨著價格下跌,供應量減少,需求量增加,直到過剩消失,市場達到均衡。
你知道嗎?
市場這種自我調節的特性,正是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 (Adam Smith) 所稱的「看不見的手」。無需任何中央規劃者,市場便能透過個別買家和賣家的行動,自行導回均衡。
重點摘要
當價格不在均衡點時,就會出現短缺或過剩。這些情況會對價格造成壓力,使其上升(短缺時)或下降(過剩時),直到回到均衡水平。
動起來!均衡的變動
均衡並非一成不變。如果某些因素導致整條需求曲線或供應曲線移動,均衡便會改變。讓我們學習如何分析這些變化。這是這課題最常見的題目類型!
分析的黃金三步曲
每當你聽到有事件影響市場時,請運用這三個步驟。這將使你的分析清晰且合乎邏輯!
步驟一:判斷。 該事件是使需求曲線還是供應曲線移動?
步驟二:方向。 曲線朝哪個方向移動?(向右代表增加,向左代表減少)。
步驟三:確定。 比較新的均衡點和舊的均衡點。均衡價格 (P*) 和均衡數量 (Q*) 發生了什麼變化?
情景一:需求的變動
(a) 需求增加(需求曲線向右移動)
例子:香港出現熱浪。冷氣機市場會發生什麼?
步驟一:判斷。 炎熱天氣會影響買家對冷氣機的慾望。這是需求的變動。
步驟二:方向。 人們在任何價格下都想購買更多冷氣機。需求增加,所以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從D1移至D2)。
步驟三:確定。 新的交點 (E2) 比舊的交點 (E1) 更高、更靠右。因此,均衡價格上升 (P*↑) 和均衡數量上升 (Q*↑)。
(b) 需求減少(需求曲線向左移動)
例子:人們變得更注重健康,決定少喝含糖汽水。汽水市場會發生什麼?
步驟一:判斷。 口味的改變會影響買家。這是需求的變動。
步驟二:方向。 人們在任何價格下都想購買更少汽水。需求減少,所以需求曲線向左移動(從D1移至D2)。
步驟三:確定。 新的交點更低、更靠左。因此,均衡價格下跌 (P*↓) 和均衡數量下跌 (Q*↓)。
情景二:供應的變動
(a) 供應增加(供應曲線向右移動)
例子:一項新技術讓工廠能以更低的成本生產電動車。電動車市場會發生什麼?
步驟一:判斷。 生產成本的改變會影響賣家。這是供應的變動。
步驟二:方向。 生產成本更低,所以廠商在任何價格下都供應更多汽車。供應增加,所以供應曲線向右移動(從S1移至S2)。
步驟三:確定。 新的交點更低、更靠右。因此,均衡價格下跌 (P*↓) 和均衡數量上升 (Q*↑)。
(b) 供應減少(供應曲線向左移動)
例子:咖啡豆(一種投入品)的價格大幅上漲。咖啡店出售的咖啡市場會發生什麼?
步驟一:判斷。 投入品成本會影響賣家。這是供應的變動。
步驟二:方向。 製作咖啡成本更高,所以咖啡店在任何價格下都供應更少。供應減少,所以供應曲線向左移動(從S1移至S2)。
步驟三:確定。 新的交點更高、更靠左。因此,均衡價格上升 (P*↑) 和均衡數量下跌 (Q*↓)。
記憶小幫手:移動總結
• 需求 ↑ (向右移動)→ P* ↑, Q* ↑
• 需求 ↓ (向左移動)→ P* ↓, Q* ↓
• 供應 ↑ (向右移動)→ P* ↓, Q* ↑
• 供應 ↓ (向左移動)→ P* ↑, Q* ↓
如果兩條曲線都移動了呢?(快速一覽)
有時,兩個事件會同時發生。例如,農曆新年期間,鮮花的需求增加(D向右移動),而且一些花店老闆去度假,導致供應減少(S向左移動)。
在這種情況下,兩種移動都將價格推高,所以我們肯定知道價格會上升。然而,一種移動會增加數量,而另一種會減少數量。在不知道哪種移動影響更大的情況下,對數量的最終影響是不確定的。
關鍵概念: 當兩條曲線都移動時,其中一個變量(P* 或 Q*)的變化會是確定的,但另一個變量的變化則是不確定或不明確的。
常見錯誤,務必避免!
1. 混淆了曲線的移動與曲線上的移動。 記住:貨品本身價格的改變會導致曲線上的移動。而任何其他因素(如收入、品味、技術、投入品成本)的改變則會導致整條曲線的移動。
2. 忘記標示你的圖表! 務必標示你的軸線(價格和數量)、曲線(D1、S1、D2、S2)和均衡點(E1、E2、P1、Q1、P2、Q2)。標示不當會扣分!
3. 移動方向錯誤。 記住:增加 = 向右,減少 = 向左。多說幾遍記牢它!
重點摘要
「三步曲」是你分析市場變化的最佳幫手。透過判斷移動的曲線、移動的方向,以及對P*和Q*造成的結果變化,你幾乎可以預測任何市場事件的結果。
恭喜你!
你剛剛掌握了市場運作的核心機制!需求和供應的互動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幫助我們理解身邊所有價格的變化。繼續練習「三步曲」,你很快就會成為經濟學專家!繼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