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通脹與通縮的世界!

各位同學好!你有冇諗過點解你最愛嘅手搖飲品或飯盒嘅價格會隨住時間不斷上升呢?又或者點解你父母成日講「佢哋細個嗰陣」啲嘢平好多?答案就藏喺通脹通縮呢兩個概念之中。

呢個係一個超級重要的課題,因為佢影響住每個人的荷包——由你嘅個人儲蓄到成個香港經濟。唔使擔心,我哋會將佢拆解成簡單易明嘅部分。我哋即刻開始啦!


1. 界定關鍵詞彙

首先,我哋要清楚界定幾個主要概念。

咩係通脹?

簡單嚟講,通脹就係大部分貨品同服務嘅價格都上升嘅時候。正式嘅定義係:

通脹係指普遍物價水平持續上升

讓我哋逐點拆解:

  • 持續上升:呢個唔係一次過嘅價格跳升。價格必須係喺一段時間內(例如:連續幾個月)持續上升。
  • 普遍物價水平:呢個意思係唔只係一兩件貨品變貴咗。而係經濟中多種貨品同服務(例如:食物、交通、房屋、娛樂)嘅平均價格普遍上升。

打個比喻:將你金錢嘅購買力想像成手機電量。通脹會慢慢耗盡你嘅電量。同樣係$50,今日可以買到嘅嘢就比舊年少咗啲。

咩係通縮?

通縮就係完全相反嘅情況。

通縮係指普遍物價水平持續下降

呢個就係貨品同服務嘅平均價格持續下跌嘅時候。雖然價格下跌聽落可能好好,但佢對經濟嚟講其實係一個大問題,不過我哋遲啲先再深入探討佢嘅影響啦!


快速回顧:關鍵定義

通脹 = 普遍物價水平持續上升
通縮 = 普遍物價水平持續下降

常見錯誤要避免!

一個常見嘅錯誤就係,以為如果iPhone價格上升,就係通脹。唔一定係咁!通脹係指一籃子貨品同服務嘅平均價格上升,而唔係單一產品嘅價格變動。


第一節重點總結

通脹同通縮描述經濟平均物價水平隨時間嘅變動方向。通脹意味著你嘅錢買到嘅嘢少咗,而通縮就係你嘅錢買到嘅嘢多咗。


2. 名義利率與實質利率:有咩分別?

當我哋討論通脹時,你喺銀行見到嘅利率,並唔係故事嘅全部。我哋需要區分紙面上嘅數字(名義)同佢對你實際購買力嘅意義(實質)。

咩係名義利率同實質利率?
  • 名義利率:呢個係銀行所列明嘅利率。佢係你金錢以金額計增長嘅比率。如果你將$100存入一個提供5%名義利率嘅戶口,一年後你就會有$105。好簡單!
  • 實質利率:呢個係計算通脹後嘅利率。佢話你知你購買力嘅增長率。佢回答嘅問題係:「我實際上可以買到幾多 *更多嘅嘢*?」
呢條極其重要嘅公式

佢哋之間嘅關係可以用一條簡單嘅公式表示。課程大綱要求你哋識呢個,所以要特別留意!

$$ \text{Nominal Interest Rate} = \text{Real Interest Rate} + \text{Expected Inflation Rate} $$

通常,我哋會將佢重新排列,以搵出實質利率:

$$ \text{Real Interest Rate} = \text{Nominal Interest Rate} - \text{Expected Inflation Rate} $$

讓我哋睇吓實際例子:

例子:你將錢存入一間提供4%年利率嘅銀行(呢個係名義利率)。你同銀行都預期嚟緊一年嘅通脹率係3%

你預期嘅實質利率係:4% - 3% = 1%

呢個意味住,雖然你嘅金錢會增長4%,但你購買貨品同服務嘅能力只會增長1%。另外3%被通脹「食咗」!


第二節重點總結

名義利率係標價,但實質利率先係對你嘅財富嚟講真正重要嘅,因為佢考慮咗通脹對你購買力嘅影響。


3. 始料不及通脹嘅財富再分配效應

當通脹出乎意料之外時,會發生咩事呢?當佢高過或低過人們預期時,佢可以創造意想不到嘅贏家同輸家。呢個就係所謂嘅財富再分配效應——佢將財富由一個群體轉移到另一個群體。我哋會集中討論始料不及嘅通脹(即通脹高於預期嘅情況)。

a) 債務人(借款人)對債權人(貸款人)

如果聽落好複雜,唔使擔心。主要概念好簡單:始料不及嘅通脹會令你未來償還嘅錢價值降低。

  • 債務人(借款人)喺始料不及嘅通脹中獲利。點解?佢哋喺金錢購買力高嘅時候借錢,但喺之後用購買力較低嘅錢嚟還債。以「實質」計,佢哋嘅債務變得更便宜。

  • 債權人(貸款人)喺始料不及嘅通脹中蒙受損失。點解?佢哋借出購買力高嘅錢,但之後收返嚟嘅錢買唔到咁多嘢。佢哋借出嘅貸款嘅實質回報低過佢哋預期。

簡單例子:大衛(債務人)向嘉麗(債權人)借咗$1,000。佢哋兩個都預期通脹率係0%。然而,經濟喺一年內經歷咗意外嘅10%通脹。當大衛償還$1,000時,呢筆錢嘅購買力只及得上一年之前嘅$909。大衛獲利,而嘉麗就損失咗購買力。

始料不及嘅通縮則剛好相反:債務人因為用咗更值錢嘅錢還債而損失,而債權人則獲利。

b) 貨幣資產持有者 對 實物資產持有者

始料不及嘅通脹亦會根據人們持有嘅資產種類而產生影響。

  • 貨幣資產係指擁有固定貨幣價值嘅資產,例如現金或銀行存款。呢類資產嘅持有者喺通脹期間會蒙受損失,因為佢哋固定金額嘅貨幣購買力下降。你張$100鈔票依然係$100鈔票,但佢可以買到嘅嘢會變少。

  • 實物資產係指實體資產,例如物業、黃金或藝術品等。呢類資產嘅持有者喺通脹期間通常會受到保障,甚至可能獲利。呢個係因為呢啲實體物品嘅貨幣價格會隨住通脹而上升,保留佢哋嘅實質價值。

你知唔知?

呢個就係點解人們通常將物業視為「對抗通脹嘅對沖工具」。佢哋相信自己單位嘅價值會隨時間增長,保護佢哋嘅財富免受普遍物價上升嘅侵蝕。


第三節重點總結

始料不及嘅通脹對每個人都唔公平。佢將財富由債權人(貸款人)同貨幣資產持有者,再分配俾債務人(借款人)同實物資產持有者。


4. 一個簡單嘅通脹理論:貨幣數量論

咁,究竟係咩導致通脹呢?最古老同最簡單嘅解釋之一就係貨幣數量論。佢將經濟中嘅貨幣數量同物價水平直接聯繫起來。

交易方程式

呢個理論由一個著名嘅方程式開始,稱為交易方程式。佢係咁樣嘅:

$$ MV = PY $$

讓我哋逐個字母嚟解讀吓。佢其實冇你想像中咁難㗎!

  • M = 貨幣供應:經濟中流通嘅貨幣總量。
  • V = 貨幣流通速度:一年內一單位貨幣被用於最終貨品同服務嘅平均次數。想像吓錢轉手嘅速度。
  • P = 普遍物價水平:現時價格嘅平均值。
  • Y = 實質產出(實質GDP):經濟中生產嘅貨品同服務總量。

呢條方程式 `MV = PY` 只係簡單咁講,總支出金額(`MV`)必定等於已出售物品嘅總市場價值(`PY`)。呢條方程式根據定義係永遠成立嘅。

由方程式到理論

要將呢條方程式變成解釋通脹嘅理論,我哋需要作出啲假設。

假設1:V同Y都係常數(不變)。

呢個理論假設V(人們嘅消費習慣)同Y(經濟嘅生產能力)喺長遠嚟講係穩定而且變化唔大。如果V同Y係固定嘅,咁當M改變時會發生咩事呢?

如果`M`上升,`P`就必須以相同百分比上升,先可以保持方程式平衡。

結論:喺呢啲假設下,物價水平同貨幣供應成正比。如果政府將貨幣供應(M)增加一倍,物價水平(P)亦會增加一倍。

例子:如果貨幣供應(M)增加8%,而V同Y維持不變,通脹率將會係8%


假設2:只有V係常數。

呢個係一個更具彈性嘅假設。我哋仍然假設消費習慣(V)係穩定嘅,但我哋容許經濟嘅產出(Y)增長。呢個關係可以用百分比變化嘅形式嚟表示:

$$ \% \Delta P = \% \Delta M - \% \Delta Y $$ (其中%ΔP係通脹率)

呢個表示通脹率係貨幣供應嘅增長率減去實質產出嘅增長率。

結論:當貨幣供應嘅增長速度快過經濟生產貨品同服務嘅能力時,就會出現通脹。呢個就係經典嘅「太多錢追逐太少貨品」嘅概念。

例子:如果貨幣供應(M)一年內增長10%,而實質產出(Y)只增長4%,通脹率將會係:10% - 4% = 6%


第四節重點總結

貨幣數量論提出咗一個貨幣供應同物價水平之間嘅直接聯繫。喺佢最簡單嘅形式中,如果經濟中嘅貨幣數量增長速度快過貨品同服務嘅生產數量,價格就會上升,導致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