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創造與收縮:你的終極學習指南!

各位同學好!你有沒有想過,錢究竟是從哪裡來的?銀行是不是在地下室藏著一台巨型印鈔機?其實不然!在本章中,我們將會揭開經濟學中最神奇的過程之一:銀行體系如何無中生有地「創造」貨幣。聽起來可能像魔法一樣,但這一切都關乎一個推動我們經濟運作的簡單概念。

掌握這個概念非常重要,因為它從利率到經濟增長,所有事物都受到影響。如果一開始覺得有點難,別擔心——我們會用簡單的步驟、有趣的例子和實用的小貼士來為你拆解,確保你完全明白。讓我們開始吧!


1. 銀行體系與貨幣供應(快速回顧)

在我們學習貨幣是如何被創造出來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貨幣供應」是什麼,以及主要參與者是誰。

什麼是貨幣供應?

貨幣供應是經濟體中流通的貨幣總量。在香港,我們有幾種不同的衡量方式:

M1:這包括公眾持有的實體現金(鈔票及硬幣),以及人們在活期存款(支票戶口)中的所有資金。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最「隨時可動用」的錢。
M2:這是M1加上儲蓄存款、持牌銀行的定期存款,以及持牌銀行發行的可轉讓存款證(NCDs)。
M3:這是最廣泛的衡量標準。它是M2加上有限制牌照銀行和接受存款公司的存款,以及它們發行的可轉讓存款證。

對於貨幣創造,我們主要關注以銀行存款形式持有的資金,這在M1、M2和M3中佔有很大比重。

主要參與者

公眾:就是我們!我們會把錢存入銀行,也會向銀行借款。
商業銀行:(例如:滙豐銀行、中國銀行)。這些是接受存款和發放貸款以賺取利潤的商業機構。
中央銀行:在香港,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履行多項中央銀行職能。它監督銀行體系,並制定規則,例如銀行必須保留的最低資金量。

關鍵要點

貨幣不僅僅是你錢包裡的現金;很大一部分是以銀行賬戶中(存款)的數字形式存在。貨幣創造的過程涉及公眾、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互動。


2. 秘密成分:部分儲備銀行制度

貨幣創造的整個魔法,建立在一個名為部分儲備銀行制度的體系之上。這是一個簡單卻強大的概念。

當你把1,000元存入銀行時,銀行並不會把你的錢鎖在保險庫裡。它知道你明天可能不會把全部1,000元取走。所以,銀行規定它只需要保留你存款的一小部分。剩下的呢?它可以借給別人!

重要術語

法定儲備金 (RR):中央銀行要求銀行必須持有的最低存款比例或金額。這些資金不能借出。這是規定!
法定儲備率 (rrr):這個百分比本身。(例如:10% 或 0.1)
超額儲備金 (ER):銀行持有的超過法定儲備金的金額。這就是銀行可以自由借出的資金。

類比:衣帽間

想像一下你在劇院的衣帽間工作。你有100件外套。你知道在中場休息期間,100位主人不會同時回來取回外套。你估計大概只有20人會回來。所以,你把20件外套準備好放在前面(你的「法定儲備金」),然後把其餘80件外套租給需要它們短暫演出的演員(你的「貸款」)。你剛剛利用這些寄存的外套做了額外的事情!這就是部分儲備銀行制度的基本概念。

關鍵要點

銀行只須保留存款的一小部分作為儲備金(法定儲備金)。其餘部分(超額儲備金)可以借出。這種放貸能力是貨幣創造的起點。


3. 貨幣創造過程:分步指南

好了,讓我們看看這魔法是如何運作的!我們將追蹤一筆10,000元的新存款如何在銀行體系中流轉。假設法定儲備率 (rrr) 為 20%

步驟1:最初存款

你在床底找到10,000元現金,並存入A銀行

• 貨幣供應的組成即時改變,但總額尚未變動。這10,000元現金(流通貨幣)現在變成了活期存款中的10,000元。

步驟2:A銀行的行動

A銀行收到你10,000元的存款。

法定儲備金:A銀行必須保留10,000元的20%。 $$ RR = $10,000 \times 0.20 = $2,000 $$ • 超額儲備金:其餘的可以借出。 $$ ER = $10,000 - $2,000 = $8,000 $$

A銀行找到借款人Peter,他需要8,000元購買一台新電腦。A銀行把8,000元借給他。

在此時,貨幣已經被創造出來了!為什麼?你賬戶裡仍然有10,000元存款,而Peter現在有8,000元可以消費。總貨幣供應增加了!

步驟3:資金轉移到B銀行

Peter從一家商店購買電腦。商店把Peter支付的8,000元存入其在B銀行的賬戶。

現在,B銀行有了8,000元的新存款。

法定儲備金:B銀行必須保留8,000元的20%。 $$ RR = $8,000 \times 0.20 = $1,600 $$ • 超額儲備金:其餘的可以借出。 $$ ER = $8,000 - $1,600 = $6,400 $$

B銀行把這6,400元借給正在創業的Mary。

步驟4:漣漪效應持續...

Mary用這6,400元購買物資。供應商把錢存入C銀行

C銀行現在有了6,400元的新存款。

法定儲備金:C銀行必須保留6,400元的20% = 1,280元。
超額儲備金:C銀行可以借出剩餘的5,120元。

這個過程在銀行之間不斷延續。每次發放貸款並再次存入銀行時,都會創造出新的貨幣,但每次的金額都會減少。

你知道嗎?

這個過程常被稱為存款的「漣漪效應」。最初的存款就像投進池塘裡的一塊石頭,而貸款就像向外擴散的漣漪,創造出比原來的石頭大得多的效果。

關鍵要點

當銀行借出其超額儲備金時,貨幣就被創造出來。這些貸款會成為其他銀行的新存款,然後可以再次被借出,形成貨幣創造的連鎖反應。


4. 銀行乘數:捷徑公式

計算所有這些循環將會花費無止境的時間!幸運的是,經濟學家們有一個簡單的公式,稱為銀行乘數(或存款乘數),可以快速找到總結果。

公式

銀行乘數告訴我們一筆新存款所能引起的總貨幣供應的最大可能增長。

$$ \text{最大銀行乘數} = \frac{1}{\text{法定儲備率 (rrr)}} $$

在我們的例子中,法定儲備率是20%(或0.20)。所以...

$$ \text{最大銀行乘數} = \frac{1}{0.20} = 5 $$

這個「5」表示最初的10,000元存款,可以在銀行體系中引起最高達其金額5倍的存款總額增長。

計算最大變動

現在我們可以用乘數來計算我們例子中的最終數字:

存款的最大增幅: $$ \text{最初存款} \times \text{乘數} = $10,000 \times 5 = $50,000 $$

貸款的最大增幅: $$ \text{最初超額儲備金} \times \text{乘數} = $8,000 \times 5 = $40,000 $$

儲備金的最大增幅: $$ \text{最初存款} = $10,000 $$

驗算一下:總存款 (50,000元) = 總貸款 (40,000元) + 總儲備金 (10,000元)。沒錯!

這個過程引起的貨幣供應最大變動是存款的變動,即50,000元

常見錯誤警報!

最初的10,000元存款已經包含在最終的50,000元總額中。「新」創造的貨幣金額是貸款的變動,即40,000元。請注意問題問的是什麼:是存款/貨幣供應的總變動,還是貸款的總變動。


5. 貨幣收縮:逆向過程

如果借出錢會創造貨幣,那麼當貸款被償還或人們提取現金時,會發生什麼事呢?你猜對了——這個過程會逆向發生,貨幣會被「銷毀」。這就是貨幣收縮

運作方式

假設你從A銀行提取了最初的10,000元,放回床底下。

1. A銀行損失了10,000元的存款和10,000元的儲備金。
2. 法定儲備率為20%時,A銀行原本需要為你的存款保留2,000元儲備金。現在存款沒了,它的儲備金卻減少了10,000元,這比它能承受的損失多出8,000元!
3. 為了彌補這個短缺,A銀行必須減少其貸款。它可能不會要求Peter立即還款,但當其他貸款被償還時,它將不再發放新的貸款。
4. 這會引發一個逆向的漣漪效應。隨著整個體系的貸款減少,新的存款也會減少,貨幣供應因此萎縮。

使用相同的乘數,10,000元的提款將導致貨幣供應最大減少50,000元

關鍵要點

從銀行體系提取存款或償還貸款會導致貨幣收縮,即貨幣供應的多倍減少,與貨幣創造的過程完全相反。


6. 最大變動與實際變動:現實世界更為複雜

銀行乘數公式給出的是最大可能的變動。在現實中,貨幣供應的實際變動通常會較小。這是因為計算假設了兩個非常重要的條件:

1. 沒有現金漏損:它假設所有借出的資金都會重新存入銀行體系。但如果Peter用現金支付電腦商店,而店主將部分現金保留,沒有全部存入銀行呢?這就是現金漏損現金流失,它會終止該筆金額的漣漪效應。
(注意: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課程不要求你計算現金與存款比率,只需理解這個假設。)

2. 銀行貸出所有超額儲備金:它假設銀行總是樂於將其所有超額儲備金全部貸出。但如果經濟狀況不佳,銀行擔心借款人無法償還貸款呢?它們可能會決定持有比規定更多的儲備金(自願性超額儲備金)。這也會減少創造出的貨幣量。

計算實際變動

如果銀行持有自願性超額儲備金,則實際儲備率 (arr) 將高於法定儲備率 (rrr)。

$$ \text{arr} = \text{rrr} + \text{自願性超額儲備率} $$

實際銀行乘數將會更小。

$$ \text{實際銀行乘數} = \frac{1}{\text{實際儲備率 (arr)}} $$

因此,貨幣供應的實際增長將小於最大可能增長。


7. 那什麼是貨幣基礎呢?

最後,讓我們看看一個支撐著這一切的非常重要的概念。

貨幣基礎(Monetary Base, MB)是貨幣供應的基石。它包括:

• 公眾持有的現金(鈔票及硬幣)。
• 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持有的總儲備金。

把貨幣基礎想像成「高能貨幣」。它是中央銀行可以直接控制的貨幣。貨幣基礎中作為銀行儲備金存在的每一元錢,都可以通過部分儲備制度倍增為更大數量的貨幣供應。這就是為什麼貨幣基礎的變化(例如:中央銀行向體系中增加更多儲備金)會對總貨幣供應產生巨大影響。

關鍵要點

貨幣基礎是經濟中貨幣的最終來源。銀行體系則透過乘數效應,在這個基礎上創造出其餘的貨幣供應(M1、M2、M3)。


快速回顧與公式中心

這裡是你需要掌握的關鍵概念和公式!

法定儲備率 (rrr):銀行必須保留的存款百分比。
最大銀行乘數: $$ \frac{1}{rrr} $$ • 存款/貨幣供應的最大變動: $$ \text{最初存款} \times \text{乘數} $$ • 貸款的最大變動: $$ \text{最初超額儲備金} \times \text{乘數} $$ • 貨幣收縮:貨幣創造的逆向過程,由提款引起。
最大創造的假設: (1) 沒有現金漏損,以及 (2) 銀行貸出所有超額儲備金。
貨幣基礎 (MB):公眾流通貨幣 + 銀行儲備金。

你成功了!貨幣創造的過程是宏觀經濟學的核心概念。多加練習計算,確保你理解乘數背後的邏輯,這樣你就能在考試中表現出色。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