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筆記:競爭與區分準則

各位同學好!歡迎來到經濟學其中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在這一章,我們將會探討為甚麼我們會為事物而競爭,以及我們如何決定誰能獲得甚麼。這聽起來可能很簡單,但要像經濟學家一樣理解這個世界,掌握這些環環相扣的概念是關鍵!


先從基礎說起:快速重溫稀少性

還記得你在經濟學學到的第一件事嗎?就是稀少性。這是所有其他問題的根源。如果你忘記了也不用擔心,這裡快速重溫一下。

稀少性是指我們的慾望無限,但滿足這些慾望的資源卻是有限的狀況。

想想看:

• 你一天只有24小時(有限資源),但你又想溫習DSE、玩電子遊戲、追劇、睡八小時,還要和朋友出去玩(無限慾望)。

• 香港的土地數量是固定的(有限資源),但每個人都想住更大的單位(無限慾望)。

由於稀少性,我們被迫作出選擇。你必須選擇如何運用你的時間,社會也必須選擇如何運用其土地。稀少性是一切的起點!

重點:

稀少性(慾望無限、資源有限)是迫使我們作出選擇的基本經濟問題。


從稀少性到競爭:為甚麼我們不能全都贏?

那麼,當兩個或以上的人都想得到同一件稀少物品時,會發生甚麼事?想像一下商店裡剩下最後一雙限量版波鞋。如果十個人都想買它,會發生甚麼事?

沒錯——就是競爭

競爭是指為了獲得稀少物品而與他人較量的過程。當資源有限,且不止一人想得到它們時,競爭是無可避免的。這是稀少性的自然結果。

生活例子:爭凳仔

想想「爭凳仔」遊戲。

稀少性:凳子的數量比人數少。

競爭:音樂停下時,每個人都必須競爭搶到一張凳子。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不僅僅是遊戲或商業活動:

學生競爭大學的名額。

求職者競爭一個職位空缺。

在繁忙時間,人們為擠進擠逼的港鐵列車而競爭座位。

你知道嗎?

競爭甚至存在於不涉及金錢的場合。兄弟姊妹可能會爭奪父母的關注,或者爭着誰先使用電腦。只要有稀少性,就會有競爭!

重點:

只要存在稀少性,且不止一人想要某種物品,競爭便會自然發生。


我們如何競爭?區分準則的角色

好了,我們知道必須競爭。但我們如何決定誰是贏家呢?每場競爭都需要規則。在經濟學中,我們將這些決定勝負的規則或標準稱為「區分準則」。

等一下!這是一個超級重要的觀點。在日常用語中,「歧視」(discrimination)通常帶有負面意思,例如因種族或性別不公平對待某人。但在經濟學中,這個詞具有中性意義。

區分準則(Discrimination)僅僅是指使用一套準則來從競爭者中進行選擇。它是決定誰獲得稀少物品的「遊戲規則」。

常見錯誤警示!

切勿認為經濟學中的「區分準則」總是壞的或不公平的。它只是一種根據特定準則進行的*篩選過程*。大學使用DSE成績來甄選學生就是一種區分準則(使用學術表現作為準則)。這不一定是「壞事」,它只是該場特定競爭的規則。

讓我們看看不同競爭中使用的不同規則(準則):

價格準則:這是市場經濟中最常見的。規則是「誰願意並能支付最高價格,誰就贏」。
例子:競投一個單位。出價最高的人便能獲得。

先到先得:規則是「誰先排隊,誰就贏」。
例子:在最新款iPhone發售日排隊搶購。

學術表現準則:規則是「誰的成績最好,面試技巧最佳,誰就贏」。
例子:考入香港大學的名額。

美貌或才華準則:規則是「誰被評為最美麗或最有才華,誰就贏」。
例子:歌唱比賽或選美活動。

年齡準則:規則是「你必須達到某個年齡」。
例子:長者享有公共交通優惠,或者年滿18歲才能進入酒吧。

如你所見,不同情況下會使用不同的準則。選擇使用哪種準則,會對誰是「贏家」和「輸家」產生重大影響。

重點:

競爭需要規則來決定贏家。在經濟學中,這些規則稱為準則,而應用這些規則的過程稱為區分(或「區分準則」)。這是一個中性術語,指選擇的過程。


牢不可破的環環相扣:稀少性 → 競爭 → 區分準則

現在讓我們將所有概念串聯起來。這三個概念以一種你無法打破的邏輯鏈相連。這是本課題的核心!

第一步:存在稀少性

我們從一個基本事實開始:我們無法得到所有想要的東西。資源不足以滿足所有需求。

(例如:只有一個冠軍獎盃。)

第二步:競爭無可避免

由於資源稀少,且有多於一人想得到它,他們必須為此而競爭。

(例如:許多隊伍互相比賽以贏得獎盃。)

第三步:區分準則屬必要

為了解決競爭並決定贏家,必須使用某些規則或準則。這就是區分準則。

(例如:在決賽中得分最高的隊伍獲勝。準則是「得分最高」。)

稀少性 → 競爭 → 區分準則

除非你首先消除稀少性,否則你無法消除競爭或區分準則——而這是不可能的!你*可以*做的是透過改變區分準則來改變競爭的形式

讓我們看一個例子:

情況:在疫情期間派發口罩,但口罩不足以供應所有人。

稀少性:口罩供應有限,需求無限。

選項一:以價格為區分準則。
讓藥房出售口罩。人們會透過支付高價來競爭。最富有的人可能會得到口罩。

選項二:以「先到先得」為區分準則。
免費派發口罩,但人們必須排隊。人們會以時間去競爭。能夠等待最久的人便能得到口罩。

選項三:以需要為區分準則。
讓政府將口罩派發給最有需要的人,例如長者或病人。人們會透過努力證明他們符合「有需要」的準則來競爭。

請注意,在每個情況下,稀少性都會導致競爭。讓口罩「免費」並沒有停止競爭;它只是將規則(準則)從價格改為時間

最後重點:

這種關係是經濟學的一條基本法則:稀少性是問題的根源,它必然導致競爭。為了解決競爭,某種形式的區分準則(即準則的運用)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