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筆記:短期與長期的生產和成本

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微觀經濟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你有沒有想過,一間公司,無論是珍珠奶茶店,還是一間大型科技公司,是怎樣決定要生產多少產品的呢?這一切都取決於對其生產成本的理解。

在本章中,我們將揭開企業營運的奧秘。我們會探討企業在「短期」內,當它們的現有設置相對固定時,如何作出決策;以及在「長期」內,當它們可以規劃重大變革時,又會如何決定。掌握這些知識將有助你以全新的視角看待商業世界!讓我們開始吧。


1. 經濟學中的兩個時間期:短期與長期

在經濟學中,「時間」不單指日或年,它更關乎彈性! 它指的是一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哪些因素是它可以改變的,哪些是它不能改變的。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首先要認識投入,也就是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分為兩種:

固定要素 (Fixed Factors):這些是企業在短期內不能輕易改變的投入,無論其產量多少。
例子:一間餐廳廚房的大小、一座工廠大廈、或一個大型昂貴的薄餅烤爐。你不可能一夜之間就把廚房擴大一倍吧!

可變要素 (Variable Factors):這些是企業在短期內可以輕易改變的投入。
例子:工人的數量、麵粉和糖等原材料、或所用的電力。如果生意繁忙,餐廳可以輕易多請一個侍應或購買更多食材。

現在,讓我們根據這些要素來定義我們的時間期限:

短期 (Short Run):這是指在一段時間內,至少有一種生產要素是固定的。企業只能透過增加可變要素的使用來提高產量。
比喻:想像你經營一間小型麵包店。在短期內,你的烤爐(固定要素)大小是固定的。為了烘焙更多蛋糕,你可以多請幾位麵包師傅並購買更多麵粉(可變要素),但你仍然受到那個烤爐的限制。

長期 (Long Run):這是指在一段時間內,所有生產要素都是可變的。企業有足夠時間改變一切,包括其固定要素。它可以改變其整個經營規模。
比喻:在長期內,你可以計劃擴大你的麵包店。你可以租用更大的空間,購買更多烤爐,並完全改變你的業務規模。沒有什麼是固定的!

重點總結

短期和長期的區別在於彈性,而不是時間長短。
短期 = 至少一種要素是固定的。
長期 = 所有要素都是可變的。


2. 短期的生產:邊際回報遞減定律

那麼,一間企業處於短期狀態。它擁有一座固定的工廠,並希望生產更多。它開始僱用更多工人(可變要素)。那麼,它的總產量會怎樣變化呢?這可以用一個非常著名的經濟學定律來解釋。

首先,讓我們學習三個關鍵術語:

  • 總產量 (Total Product, TP):指在給定生產要素下生產的總產出數量。

  • 平均產量 (Average Product, AP):指每單位可變要素所生產的產出。可以把它想像成每個工人的平均生產力。
    $$AP = \frac{\text{Total Product (TP)}}{\text{Quantity of Variable Factor (L)}}$$

  • 邊際產量 (Marginal Product, MP):指增加一單位可變要素所額外生產的產出。可以把它想像成最新聘請的工人所帶來的貢獻。
    $$MP = \frac{\text{Change in Total Product (ΔTP)}}{\text{Change in Quantity of Variable Factor (ΔL)}}$$

現在來談談重要的概念:

邊際回報遞減定律 (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指出,當企業將更多單位的可變要素(如勞工)添加到固定要素(如資本/土地)上時,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 (MP) 最終會下降。

比喻:讓我們回到只有一個烤爐(固定要素)的麵包店。
- 第1位麵包師傅可以生產10個蛋糕(邊際產量 = 10)。
- 你聘請了第2位麵包師傅。他們可以一起工作,一位負責攪拌,一位負責使用烤爐。他們總共生產了25個蛋糕。第2位麵包師傅的邊際產量是15(25 - 10)。太好了!這是「回報遞增」。
- 你聘請了第3位麵包師傅。廚房開始變得有點擠迫。他們總共生產了35個蛋糕。第3位麵包師傅的邊際產量是10(35 - 25)。邊際產量開始下降了。這就是「邊際回報遞減」。
- 你聘請了第4位麵包師傅。他們現在開始互相碰撞,妨礙對方工作。他們總共生產了38個蛋糕。第4位麵包師傅的邊際產量只有3(38 - 35)。邊際產量仍在下降。

請注意,總產量仍然在上升,但每位新工人帶來的額外產量卻越來越少。這就是邊際回報遞減定律!

如何運用圖表(時間表)

在你的考試中,你需要從圖表中計算總產量 (TP)、平均產量 (AP) 和邊際產量 (MP)。不用擔心,這只是簡單的數學!讓我們看看它們之間的關係。

根據這些資料,你能填寫空白嗎?
(固定要素 = 1間工廠)

勞工 (L) | 總產量 (TP) | 平均產量 (AP) | 邊際產量 (MP)
0 | 0 | - | -
1 | 8 | ? | ?
2 | 20 | ? | ?
3 | 33 | ? | ?
4 | 40 | ? | ?
5 | 45 | ? | ?

分步解答:

  1. 計算邊際產量 (MP):它是總產量 (TP) 的變化。
    第1位工人的邊際產量 = 8 - 0 = 8
    第2位工人的邊際產量 = 20 - 8 = 12
    第3位工人的邊際產量 = 33 - 20 = 13 (在這裡,邊際產量仍在上升)
    第4位工人的邊際產量 = 40 - 33 = 7 (啊!邊際回報遞減開始出現了!)
    第5位工人的邊際產量 = 45 - 40 = 5

  2. 計算平均產量 (AP):它是總產量 (TP) 除以勞工 (L)。
    當 L=1 時的平均產量 = 8 / 1 = 8
    當 L=2 時的平均產量 = 20 / 2 = 10
    當 L=3 時的平均產量 = 33 / 3 = 11
    當 L=4 時的平均產量 = 40 / 4 = 10
    當 L=5 時的平均產量 = 45 / 5 = 9

已完成的圖表:

勞工 (L) | 總產量 (TP) | 平均產量 (AP) | 邊際產量 (MP)
0 | 0 | - | -
1 | 8 | 8 | 8
2 | 20 | 10 | 12
3 | 33 | 11 | 13
4 | 40 | 10 | 7
5 | 45 | 9 | 5

常見錯誤警示!

邊際回報遞減與負回報不同。邊際回報遞減是指額外產出(邊際產量 MP)越來越少但仍是正數(所以總產量 TP 仍在上升)。負回報則表示邊際產量是負數,導致總產量實際下降!

重點總結

邊際回報遞減定律是一個短期概念。當你將更多可變要素添加到固定要素上時,它便會發生。最終,邊際產量將會下降。


3. 短期的成本

生產東西並不是免費的!企業必須支付其固定要素和可變要素的費用。這導致了不同類型的成本。

讓我們定義一下成本術語:

  • 固定成本 (Fixed Cost, FC):固定要素的成本。這些成本不隨產量水平的變化而改變。即使產量為零,企業也必須支付這些成本。
    例子:工廠租金、保險費。

  • 可變成本 (Variable Cost, VC):可變要素的成本。這些成本隨產量增加而增加
    例子:原材料、生產工人的工資。

  • 總成本 (Total Cost, TC):生產的總成本。它只是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的總和。
    $$TC = FC + VC$$

我們也看看每單位產出的成本:

  • 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 AFC):每單位的固定成本。
    $$AFC = \frac{\text{Fixed Cost (FC)}}{\text{Quantity (Q)}}$$

  • 平均可變成本 (Average Variable Cost, AVC):每單位的可變成本。
    $$AVC = \frac{\text{Variable Cost (VC)}}{\text{Quantity (Q)}}$$

  • 平均成本 (Average Cost, AC)(亦稱平均總成本, ATC):每單位的總成本。
    $$AC = \frac{\text{Total Cost (TC)}}{\text{Quantity (Q)}}$$ or $$AC = AFC + AVC$$

而對決策而言最重要的一個是:

  • 邊際成本 (Marginal Cost, MC):生產多一單位產出的額外成本。
    $$MC = \frac{\text{Change in Total Cost (ΔTC)}}{\text{Change in Quantity (ΔQ)}}$$
    由於固定成本不變,總成本的變化總是等於可變成本的變化。因此,邊際成本也可以表示為 $$\frac{\Delta VC}{\Delta Q}$$。

如何運用成本圖表(時間表)

就像生產一樣,你需要能夠計算這些成本。讓我們嘗試一個例子。
一間企業的固定成本 (FC) 為 $50。

數量 (Q) | 固定成本 (FC) | 可變成本 (VC) | 總成本 (TC) | 平均固定成本 (AFC) | 平均可變成本 (AVC) | 平均成本 (AC) | 邊際成本 (MC)
0 | 50 | 0 | ? | - | - | - | -
1 | 50 | 20 | ? | ? | ? | ? | ?
2 | 50 | 35 | ? | ? | ? | ? | ?
3 | 50 | 45 | ? | ? | ? | ? | ?
4 | 50 | 65 | ? | ? | ? | ? | ?

分步解答:

  1. 計算總成本 (TC):總成本 (TC) = 固定成本 (FC) + 可變成本 (VC)
    當 Q=0, 總成本 (TC) = 50 + 0 = 50
    當 Q=1, 總成本 (TC) = 50 + 20 = 70
    當 Q=2, 總成本 (TC) = 50 + 35 = 85
    當 Q=3, 總成本 (TC) = 50 + 45 = 95
    當 Q=4, 總成本 (TC) = 50 + 65 = 115

  2. 計算邊際成本 (MC):邊際成本 (MC) = 總成本 (ΔTC) 變化 / 數量 (ΔQ) 變化。由於數量 (Q) 每次增加1,邊際成本 (MC) 只是總成本 (TC) 的變化。
    第1單位的邊際成本 = 70 - 50 = 20
    第2單位的邊際成本 = 85 - 70 = 15
    第3單位的邊際成本 = 95 - 85 = 10
    第4單位的邊際成本 = 115 - 95 = 20

  3. 計算平均固定成本 (AFC)、平均可變成本 (AVC)、平均成本 (AC):將固定成本 (FC)、可變成本 (VC) 和總成本 (TC) 除以數量 (Q)。
    當 Q=2:平均固定成本 (AFC)=50/2=25;平均可變成本 (AVC)=35/2=17.5;平均成本 (AC)=85/2=42.5
    (你可以檢查:平均固定成本 (AFC) + 平均可變成本 (AVC) = 25 + 17.5 = 42.5 = 平均成本 (AC)。計算正確!)
    現在你可以計算其餘部分了!

已完成的圖表:

數量 (Q) | 固定成本 (FC) | 可變成本 (VC) | 總成本 (TC) | 平均固定成本 (AFC) | 平均可變成本 (AVC) | 平均成本 (AC) | 邊際成本 (MC)
0 | 50 | 0 | 50 | - | - | - | -
1 | 50 | 20 | 70 | 50 | 20 | 70 | 20
2 | 50 | 35 | 85 | 25 | 17.5 | 42.5 | 15
3 | 50 | 45 | 95 | 16.7 | 15 | 31.7 | 10
4 | 50 | 65 | 115| 12.5 | 16.25| 28.75 | 20

重點總結

在短期內,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可變成本
總成本 (TC) = 固定成本 (FC) + 可變成本 (VC)
邊際成本 (MC) 是生產多一單位的成本,它對企業的產量決策至關重要。


4. 長期的生產: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

歡迎來到長期!在這裡,企業可以改變一切。它可以建造更大的工廠,購買更多機器……它可以改變其規模。那麼,當企業變得越來越大時,平均成本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規模經濟 (Economies of Scale):當企業增加生產規模時,其長期平均成本會下降。簡單來說,就是「規模越大,單位成本越低」。

規模不經濟 (Diseconomies of Scale):當企業增加生產規模時,其長期平均成本會上升。這通常發生在企業「過於龐大而產生負面影響」時。

這些原因可以是內部的(與企業本身相關),也可以是外部的(與整個行業相關)。

內部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

這些是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獨有的。

內部規模經濟的原因(為什麼規模越大,單位成本越低):

  • 技術經濟 (Technical Economies):大型企業能夠負擔大型、專用機械(例如汽車裝配機械人),這些機械比小型企業所能使用的更有效率。
  • 財務經濟 (Financial Economies):銀行認為大型、穩健的企業風險較低,因此會向它們提供較低利率的貸款。
  • 管理經濟 (Managerial Economies):大型企業可以聘請專業經理(例如:財務總監、市場營銷專家),從而作出更好的決策並提高效率。
  • 市場營銷經濟 (Marketing Economies):大型企業可以大量購買原材料以獲得折扣。其每單位產品的廣告成本也較低。

內部規模不經濟的原因(為什麼規模過大會導致問題):

  • 控制和協調問題 (Control and Coordination Problems):擁有數千名員工的龐大企業難以管理。很難確保每個人都妥善履行職責。
  • 溝通問題 (Communication Problems):在龐大的組織中,訊息通過多層管理傳遞時可能會失真或延遲。
  • 士氣低落 (Low Morale):在一家巨型公司中,員工可能會感到疏遠和不重要,這可能導致生產力下降。
外部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

當整個行業在特定地區發展壯大時,這些因素會影響行業內所有企業。

外部規模經濟的原因(行業發展壯大帶來的好處):

  • 熟練勞動力池 (Pool of Skilled Labour):當許多科技公司聚集在一個地區(如矽谷)時,會形成一個龐大的熟練軟件工程師人才庫,使該地區的任何企業更容易聘請人才。
  • 輔助和支援企業 (Ancillary and Supporting Firms):供應零件、提供維修或運輸服務的專業公司可能會在附近設立,從而降低行業內所有企業的成本。

外部規模不經濟的原因(行業過於擠迫導致的問題):

  • 資源競爭加劇 (Increased Competition for Resources):隨著行業的發展,所有企業都會爭奪相同的原材料和熟練工人,從而推高所有人的價格和工資。
  • 擠塞 (Congestion):如果一個地區有太多工廠,當地道路可能會變得擁擠,增加所有企業的運輸成本和交貨時間。
快速回顧:內部 vs. 外部

記住兩者區別最簡單的方法是:
內部 = 因為一間企業內部的變化而發生。關乎該企業的規模。
外部 = 因為整個行業的變化而發生。它影響該地區的所有企業。

重點總結

在長期內,企業可以改變其規模。
規模經濟導致企業成長時平均成本下降。
規模不經濟導致企業規模過大時平均成本上升。
這些可能由內部(企業特有)或外部(行業範圍)因素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