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出與價格水平的決定:宏觀經濟大局

各位同學好!歡迎來到宏觀經濟學中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課題。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時候香港的物價好像總是在不斷上漲(通脹)?又或者為什麼新聞會提到「經濟衰退」呢?本章就是要帶大家深入了解,究竟是什麼力量決定了我們整體經濟的物價水平和所生產的商品與服務(總產出)的總量。

想像一下,這就像我們從個別市場(例如珍珠奶茶市場)中「拉闊」鏡頭,一次過鳥瞰整個經濟。聽起來可能很宏大和複雜,但我們會一步步拆解,你一定能掌握的!


第一部分:總需求 (AD) — 整個經濟的購物清單

什麼是總需求?

簡單來說,總需求 (AD) 是家庭、廠商、政府和外國人在不同整體物價水平下,願意且有能力購買的所有最終商品和服務的總量。它是經濟中所有產品的總需求。

總需求曲線顯示了物價水平(就像所有東西的平均價格)與實質本地生產總值(總產出)的需求量之間的關係。就像一般的需求曲線一樣,它是向下傾斜的。

為什麼總需求曲線是向下傾斜的?

如果一開始覺得有點難理解,不用擔心!這跟單一產品的需求曲線向下傾斜的原因有所不同。總需求曲線的形狀有三個主要原因。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喻:想像整個經濟就是一間巨型超級市場。

1. 財富效應(或實質餘額效應)

如果我們這間巨型超級市場的物價水平下降,你錢包或銀行戶口裡的錢,突然可以買到更多東西了。你的100元鈔票現在「更有購買力」了。即使你擁有的美元數量沒有改變,你也會感覺自己更富有了。因為你覺得自己變富了,你便會傾向購買更多商品和服務。
簡單來說: 物價水平下降 → 實質財富增加 → 消費 (C) 增加 → 實質本地生產總值需求量增加。

2. 利率效應

當物價水平下降時,你不需要持有那麼多現金來購買日常必需品。你很可能會把更多錢儲蓄起來,或者存入銀行。這會增加銀行體系中可貸資金的供應,導致利率(借貸資金的價格)下降。當利率較低時,企業借錢投資新機器(投資,I)會變得更便宜,而你借錢購買像新手機這樣的大額商品(消費,C)也會更划算。
簡單來說: 物價水平下降 → 利率下降 → 投資 (I) 和消費 (C) 增加 → 實質本地生產總值需求量增加。

3. 匯率效應(或國際貿易效應)

如果香港的物價水平下降,我們的商品和服務相對於其他國家的商品和服務會變得更便宜。這使得我們的出口對外國人更具吸引力,所以他們會向我們購買更多(出口,X,增加)。同時,外國商品對我們來說現在相對更昂貴,所以我們會減少購買(進口,M,減少)。由於淨出口 = 出口 - 進口 (NX = X - M),我們的淨出口便會增加。
簡單來說: 物價水平下降 → 出口更便宜及進口更昂貴 → 淨出口 (NX) 增加 → 實質本地生產總值需求量增加。

快速溫習:向下傾斜的總需求曲線
  • 財富效應:感覺變富有,購買更多。
  • 利率效應:借貸成本降低,更多投資和消費。
  • 匯率效應:出口更便宜,淨出口增加。

總需求曲線的移動

物價水平的變化會導致總需求曲線上的點移動。但如果其他因素改變了呢?這會導致整條曲線向左或向右移動。記住這些導致曲線移動的因素的簡單方法,就是想想總需求公式:總需求 (AD) = 消費 (C) + 投資 (I) + 政府開支 (G) + 淨出口 (NX)

任何(除了物價水平以外)改變這些組成部分的因素,都會使總需求曲線移動。

  • 向右移動(總需求增加):人們在任何物價水平下都想購買更多。
    • 例子:政府削減入息稅,讓市民有更多可支配收入用於消費(C 增加)。
    • 例子:企業對未來非常樂觀,並投資興建新工廠(I 增加)。
    • 例子:政府決定興建一座新橋樑(G 增加)。
    • 例子:主要貿易夥伴的經濟蓬勃發展,他們從我們這裡購買更多出口產品(NX 增加)。

  • 向左移動(總需求減少):人們在任何物價水平下都想購買更少。
    • 例子:人們擔心失業,開始增加儲蓄(C 減少)。
    • 例子:利率上升,使企業借貸的成本更高(I 減少)。
    • 例子:政府削減教育開支(G 減少)。
    • 例子:我們的貨幣升值,使我們的出口對外國人來說更昂貴(NX 減少)。
總需求的重點提示

總需求是經濟中的總開支。它向下傾斜是受財富效應、利率效應和匯率效應的影響。當消費 (C)、投資 (I)、政府開支 (G) 或淨出口 (NX) 發生變化時,整條曲線便會移動。


第二部分:總供應 (AS) — 經濟的生產力

什麼是總供應?

總供應 (AS) 是經濟中所有廠商在不同整體物價水平下,願意且有能力生產和銷售的商品與服務的總量。

要妥善理解總供應,我們需要從兩個不同的時間框架來審視它:短期和長期。

短期總供應 (SRAS)

短期總供應 (SRAS) 曲線是向上傾斜的。

為什麼?黏性工資/價格的概念。
在短期內,廠商的許多生產成本是「黏性」的——它們不會迅速改變。最重要的黏性成本是工資。許多工人簽訂的合約會將他們的工資固定一年或更長時間。

所以,想像一下當經濟中的整體物價水平上升。廠商現在可以以更高的價格出售他們的產品。然而,他們最大的成本——支付給工人的工資——仍然停留在舊的、較低的水平。這意味著他們每件產品的利潤空間增加,從而給予他們強烈的誘因去生產和銷售更多產出。
簡單來說: 物價水平上升 + 黏性投入價格(例如工資) → 利潤增加 → 實質本地生產總值供應量增加。

長期總供應 (LRAS)

長期總供應 (LRAS) 曲線是一條垂直線

為什麼?價格是完全彈性的。
在長期,那些「黏性」的工資和其他投入價格已有足夠時間進行調整。如果物價水平翻倍,最終工人們會要求翻倍的工資,而供應商也會將原材料價格翻倍。由於產出價格和投入成本都按比例變化,物價水平對廠商的利潤或其生產誘因沒有影響

那麼,什麼決定了長期的生產呢?經濟的實質生產能力,它取決於:

  • 勞動力存量
  • 資本存量(機器、工廠)
  • 自然資源
  • 科技水平

這條垂直的長期總供應曲線定位於充分就業產出水平 (Yf),亦稱潛在本地生產總值。這是經濟體能夠生產的最大可持續產出水平。

你知道嗎?

充分就業產出水平並不意味著0%失業率!它意味著失業率處於其「自然失業率」水平,其中包括暫時轉工或技能與現有職位不符的人士。

總供應曲線的移動

就像總需求曲線一樣,我們需要知道是什麼因素會導致總供應曲線移動。

  • 只影響短期總供應曲線的移動:生產成本的變化引起。
    • 例子(向左移動 — 減少):世界油價突然飆升(負供應衝擊)會增加幾乎所有廠商的生產成本。
    • 例子(向右移動 — 增加):政府為企業提供新的補貼,降低其生產成本。

  • 影響長期總供應曲線(同時也帶動短期總供應曲線移動): 由經濟的基本生產能力的變化引起。
    • 例子(向右移動 — 增加):重大的技術突破,例如互聯網的發明。
    • 例子(向右移動 — 增加):因移民導致勞動人口規模增加。
    • 例子(向右移動 — 增加):發現新的自然資源。
總供應的重點提示

短期總供應曲線向上傾斜是因為投入價格具有黏性。長期總供應曲線是垂直的,因為在長期所有價格都是彈性的,而產出只取決於科技和資源等實質因素。生產成本的變化會導致短期總供應曲線移動,而經濟潛力的變化則會導致長期總供應曲線移動。


第三部分:綜合應用 — 宏觀經濟均衡

現在來到最精彩的部分了!我們將總需求和總供應曲線結合起來,看看經濟的產出和物價水平是如何決定的。

短期和長期均衡

短期均衡發生在總需求曲線與短期總供應曲線相交的地方。這個交點為我們提供了當前的物價水平 (Pe) 和當前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 (Ye)。

長期均衡是一個特殊情況,此時總需求、短期總供應和長期總供應曲線全部相交於同一點。在這裡,經濟正在以其充分就業潛力(Ye = Yf)進行生產,物價水平也是穩定的。

分析經濟變化

這是你考試的關鍵技能!當世界上發生某件事時,它會如何影響經濟呢?我們會利用一種稱為比較靜態分析的技巧來找出答案。

分析經濟事件的四步指南:

讓我們用一個例子:政府啟動了一項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大幅增加了其開支。

  1. 從長期均衡開始。 總是要假設經濟從這個穩定狀態開始。繪製你的總需求、短期總供應和長期總供應曲線,它們都相交於一點 (P1, Yf)。

  2. 識別衝擊。 這個事件是影響總開支 (AD) 還是生產 (AS)?政府開支是總需求的組成部分(它是 C+I+G+NX 中的「G」)。G的增加是一個正面的總需求衝擊。

  3. 移動曲線。 G的增加使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從 AD1 到 AD2)。

  4. 找出新的短期均衡。 新的均衡是 AD2 與原來的短期總供應曲線相交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物價水平上升(到 P2),而產出增加(到 Y2)。由於 Y2 大於 Yf,經濟正在經歷一個通脹缺口

從短期到長期:自動調節機制

經濟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缺口中。它有一種「自動調節」回歸長期均衡(Yf)的方式。

糾正通脹缺口(產出 > Yf)

承接我們的例子,經濟正在「過熱」。產出很高,失業率非常低。廠商難以僱用工人,必須透過提供更高工資來競爭勞動力。這些更高的工資是生產成本的增加。

  • 投入成本增加導致短期總供應曲線向左移動
  • 這種移動會持續,直到經濟回到長期產出水平,Yf。
  • 最終結果是:產出回到 Yf,但物價水平甚至更高(P3)。

糾正衰退缺口(產出 < Yf)

現在想像相反的情況:股市崩盤導致人們減少消費,使總需求曲線向左移動。在短期內,產出下降,物價水平下跌。我們出現了一個衰退缺口

  • 在這種情況下,失業率很高。工人更願意接受較低的工資(或阻止工資上升)。
  • 較低的工資意味著廠商的投入成本較低。
  • 投入成本降低導致短期總供應曲線向右移動
  • 這使得經濟回到 Yf,但物價水平則是一個新的、較低的水平。
常犯錯誤提醒!

當被要求分析一個變化時,首先要找出短期效應(總需求或短期總供應曲線的移動)。只有當問題問及「在長期」會發生什麼時,才討論長期自動調節機制(短期總供應曲線移回)。


第四部分:產出與就業之間的聯繫

這是一個簡單但至關重要的聯繫。經濟體生產的產出量與有多少人有工作直接相關。

  • 實質本地生產總值(總產出)增加時,廠商需要僱用更多工人來生產額外的產品。因此,就業增加,失業率下降。

  • 實質本地生產總值(總產出)減少時,廠商不需要那麼多工人。因此,就業下降,失業率上升。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如此關注那些缺口的原因!

  • 通脹缺口(Y > Yf)意味著失業率低於其自然失業率。經濟正在超出其可持續生產能力運作。
  • 衰退缺口(Y < Yf)意味著失業率高於其自然失業率。資源(包括工人)正在被浪費。
最終重點提示

總供應-總需求模型是我們理解宏觀經濟的主要工具。通過找出總需求和總供應的交點,我們可以確定物價水平和總產出。通過移動這些曲線,我們可以分析現實世界事件如何導致通脹、經濟衰退和經濟增長,並理解一個國家的產出與其就業市場之間的關鍵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