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貼心指南:商品與服務的類型

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商品與服務的類型」研習筆記。這個章節是經濟學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為什麼它如此重要呢?因為從茶餐廳如何定價,到政府為何要提供街燈,所有我們學習的經濟現象,都始於理解正在生產和銷售什麼。

在這個章節,我們會學習如何將經濟體系中生產的所有東西分門別類。就好像您將音樂播放列表分開不同曲風一樣!這個分類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世界。我們會探討兩種主要的商品分類方法:

1. 生產者物品 (Producer Goods) 與 消費者物品 (Consumer Goods)
2. 私人物品 (Private Goods) 與 公共物品 (Public Goods)

就算這些詞彙聽起來有些專業,也不用擔心!我們會用最簡單的語言,配合大量現實例子來逐一解構它們。現在就開始吧!


第一部分:生產者物品與消費者物品

我們分類物品的第一種方法,是基於誰使用以及為了什麼目的去使用它們。它們是用來生產其他東西,還是我們直接享用的最終產品呢?

什麼是消費者物品?

這很簡單!消費者物品(或服務)是指直接滿足我們慾望的東西。它是我們作為消費者,購買和使用的最終產品。

想想您的日常生活。您購買的午餐、玩的電子遊戲、搭巴士上學的車程、您剪的頭髮——這些都是消費者物品和服務。它們不是用來生產其他東西;它們本身就是最終目的。

消費者物品例子:
  • 一杯珍珠奶茶
  • 您的智能手機(作個人用途)
  • 又一城戲院的戲票
  • 一次港鐵車程
  • 一本用來溫習的教科書

什麼是生產者物品?

生產者物品(又稱資本物品)是指用來生產其他商品和服務的物品。它並不是直接滿足我們的慾望。相反,它幫助企業和商戶生產我們最終會消費的東西。

想像一間麵包廠。麵粉、烤箱和送貨車都是生產者物品。您不會吃烤箱,但是沒有它,就沒有麵包吃了!

生產者物品例子:
  • 製衣廠裡的衣車
  • 平面設計師工作用的電腦
  • 星巴克咖啡店裡的咖啡機
  • 用來蓋樓的鋼鐵
  • 一部辦公室打印機

等等... 一件物品可不可以兩者皆是?

可以!這是一個重點!一件物品的分類取決於它的最終用途。同一件物品在不同情況下,可以是消費者物品,也可以是生產者物品。

打個比方:想想薯仔。

  • 如果您在超級市場買個薯仔回家煮來做晚餐,它就是消費者物品。它直接滿足您的飢餓。
  • 如果麥當勞買同樣的薯仔來製作薯條賣給顧客,它就是生產者物品。它是它們生產過程中的投入品。
快速溫習:識分未?

問問自己:「這件物品是不是直接滿足著某個慾望,還是用來幫助生產其他東西?」

  • 您買來打遊戲和看電影的手提電腦?消費者物品。
  • 您學校買給老師預備教材的同款手提電腦?生產者物品。
第一部分重點:

物品可以根據其用途分類。消費者物品直接滿足慾望(最終產品)。生產者物品則用來生產其他物品(生產過程的一部分)。同一件物品,視乎它的用途,可以是兩者其中之一。


第二部分:私人物品與公共物品

這個分類方法會比較複雜一點,但對於理解為什麼市場可以很有效地提供一些東西(例如賣魚蛋),但對另一些東西(例如提供國防)就不是那麼有效,是非常重要的。不用擔心,我們會一步一步來。

要這樣分類物品,我們需要看兩個特別的特性:競逐性 (Rivalry)排他性 (Excludability)

兩個關鍵特性

1. 消費上的競逐性 (Rivalry in Consumption)

如果一個物品是消費上具競逐性(或稱競逐性物品),即是一個人消費了它之後,會阻止另一個人消費同一單位的物品。

簡單比喻:一塊薄餅。如果我吃了那塊薄餅,您就不能吃完全一樣的那塊。我的消費會減少其他人可以享用的總量。大部分您買的東西都是具競逐性的。

如果一個物品是消費上不具競逐性,即是一個人消費它,並不會影響另一個人消費它的能力。我用它不會「用完它」。

簡單比喻:電台廣播。如果我聽著一個電台節目,它並不會阻止數百萬其他人同時收聽完全一樣的廣播。

2. 排他性 (Excludability)

如果賣方可以阻止沒付錢的人消費或使用某物品,那麼這件物品就是具排他性。即是有方法可以阻止沒付錢的人得到好處。

簡單比喻:戲院門票。如果您沒買票,戲院職員可以很容易阻止您入場。它是具排他性的。

如果一件物品很難或根本不可能阻止沒付錢的人消費它,那麼它就是不具排他性

簡單比喻:公共道路上的街燈。一旦街燈亮起,實際上沒辦法阻止一個沒交稅的人利用街燈看路。您總不能按他走一步就收費吧!

定義私人物品與公共物品

現在我們可以用這兩個特性來定義我們的物品了!

什麼是私人物品?

私人物品是指同時具備消費上競逐性排他性的物品。

  • 競逐性:如果我買了個蘋果吃了,您就沒得吃了。
  • 排他性:除非我付錢,否則店主不會給我個蘋果。

您在商店買到的東西,幾乎全部都是私人物品。這就是市場最擅長提供的東西!

私人物品例子:

一罐汽水、一件T恤、私人補習老師的課堂、飛機上的座位。

什麼是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同時具備消費上不具競逐性不具排他性的物品。

  • 不具競逐性:一個人從中得益,並不會阻止其他人從中得益。
  • 不具排他性:您不可以阻止其他人從中得益,就算他們沒付錢也是這樣說。

這種組合為商家帶來一個大問題。如果您無法阻止沒付錢的人受益,為什麼還會有人選擇付錢呢?這就是所謂的「搭便車問題」(Free-rider Problem),也是為什麼通常由政府,而不是私人公司,提供公共物品的原因。

公共物品例子:
  • 國防:軍隊保護國家內所有國民。我的安全並不會減少您的安全(不具競逐性),您也無法阻止某人被保護(不具排他性)。
  • 街燈:我用街燈來看路並不會令它對您來說變暗(不具競逐性),您也無法令街燈只照著繳了稅的人(不具排他性)。
  • 防洪系統或堤壩。
  • 引導海上船隻的燈塔。
您又知不知道?

歷史上,英國有些燈塔曾經由私人資助。但它們很難向所有受益的船隻收取費用。它們嘗試在港口向船隻收費,但船隻可以轉去其他港口。這個例子就說明了私人企業要提供不具排他性的物品是多麼困難!

快速溫習:分類方塊

這是記住定義的好方法!

  • 具競逐性 AND 具排他性? -> 私人物品 (例如:一杯咖啡)
  • 不具競逐性 AND 不具排他性? -> 公共物品 (例如:國防)

(提醒您:HKDSE課程並不要求您認識其餘兩種組合,所以專注這兩種就可以了!)

常見錯誤,要避免啊!

錯誤一:「如果是政府提供的,就一定是公共物品。」

錯了!這是最常見的錯誤。「公共物品」在經濟學上有嚴格的定義(不具競逐性和不具排他性)。許多政府提供的物品(公共提供的物品)實際上都是私人物品

例子:一次港鐵車程。它是不是公共物品呢?

  • 它有競逐性嗎?有!繁忙時間,如果我佔了個位,您就坐不到那個位。空間是有限的。所以,它是具競逐性的。
  • 它有排他性嗎?有!如果您沒買票,閘機就不會開,您也上不到車。所以,它是具排他性的。

由於港鐵車程同時具競逐性和排他性,所以它是私人物品,即使它是由公共機構提供也是這樣說。

其他由公共部門提供的私人物品例子包括:公共房屋、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以及大學教育。

第二部分重點:

物品可以根據其特性分類。私人物品競逐性排他性(例如:一支筆)。公共物品不具競逐性不具排他性(例如:街燈)。不要將「公共物品」和「由公共部門/政府提供的物品」搞混了!永遠要用競逐性和排他性來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