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DSE 經濟科溫習筆記:量度一般物價水平
各位同學好!你們有沒有聽過父母或祖父母說過,『以前一碗雲吞麵才$10而已!』為什麼物價好像隨著時間越來越貴呢?本章將會教導大家如何量度整個經濟體系的物價變動。這個概念非常重要,因為它會影響到你們儲蓄的價值,以及金錢實際可以購買多少物品。
在這份筆記中,我們將會逐一拆解經濟學家如何運用兩大重要工具去量度一般物價水平:即是消費物價指數(CPI)以及本地生產總值平減指數(GDP Deflator)。請不用擔心,我們會循序漸進,並配合簡單例子!
1. 什麼是一般物價水平?
首先,讓我們釐清一些重要術語。
一般物價水平是量度一個經濟體系內,所有貨品與服務的整體或平均物價。它不只是一件貨品的價格(例如一杯珍珠奶茶),而是成千上萬件貨品的加權平均值。
當這個平均物價水平改變時,我們會用特別的名稱去形容它:
- 通脹(Inflation):指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升。當出現通脹時,貨幣的購買力會下跌——即是你們每$1可以購買的物品比以前少了。(例如:一般物價水平在一年內上升3%)。
- 通縮(Deflation):指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下跌。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但它意味著貨幣的購買力正在上升。(例如:一般物價水平在一年內下跌1%)。
這裡的關鍵詞是「持續」。如果只是某幾樣貨品一次性的價格跳升,那並不是通脹。它必須是一個廣泛而持續的趨勢才算數。
溫馨提示
一般物價水平就是所有物品的平均價格。當它持續上升時,就是通脹。當它持續下跌時,就是通縮。
2. 工具一:消費物價指數(CPI)
CPI是你在新聞中最常聽到用來報道通脹的方法。它的設計目的,是量度影響你們這類住戶的物價變動。
什麼是CPI?
你可以將CPI想像成一個「固定購物籃」。政府會列出一個清單,上面有典型住戶經常購買的貨品與服務。這個購物籃會包括以下項目:
- 食物與飲品 (例如:米、蔬菜、快餐)
- 房屋 (例如:私人樓宇租金)
- 交通 (例如:港鐵與巴士車費)
- 雜項貨品及服務 (例如:電影戲票、剪髮、流動電話月費計劃)
政府會追蹤這個一模一樣的購物籃內的貨品與服務,在不同時間的總成本。為了方便比較,他們會設定一個基年(base year),將該年的CPI定為100作為起點。
例如,如果基年是2020年(CPI=100),而2023年的CPI是106,這就代表典型住戶的生活成本自2020年以來上升了6%。
如何運用CPI計算通脹率?
這是一個你們必須懂得的計算!這條公式量度CPI由上一年到下一年之間的百分比變動。
$$ \text{Inflation Rate} = \frac{\text{CPI}_{\text{current year}} - \text{CPI}_{\text{previous year}}}{\text{CPI}_{\text{previous year}}} \times 100\% $$逐步範例:
假設香港的CPI在2022年是104,而在2023年上升到106.08。請問2023年的通脹率是多少?
- 找出數字:
當年CPI = 106.08
上年CPI = 104 - 代入公式:
$$ \text{Inflation Rate} = \frac{106.08 - 104}{104} \times 100\% $$ - 計算結果:
$$ \text{Inflation Rate} = \frac{2.08}{104} \times 100\% = 0.02 \times 100\% = 2\% $$
所以,2023年的通脹率是2%。
快速回顧:CPI
它為何物? 追蹤典型消費者購買的固定購物籃中,貨品與服務的成本。
優點: 它直接量度住戶生活成本的變動。
3. 工具二:本地生產總值平減指數(GDP Deflator)
GDP平減指數是另一個重要的物價指數,但它的涵蓋範圍比CPI廣泛得多。要理解它,我們需要快速重溫一下名義本地生產總值與實質本地生產總值。
- 名義本地生產總值(Nominal GDP):指一個經濟體系內,所有貨品與服務的總產值,以當年價格計算。
- 實質本地生產總值(Real GDP):指所有貨品與服務的總產值,以固定基年價格計算。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已調整了通脹。
什麼是GDP平減指數?
GDP平減指數量度所有本地生產的貨品與服務的價格變動。它會將名義本地生產總值(由於價格上升而膨脹了)「平減」,從而得出實質本地生產總值。
計算平減指數本身的公式是:
$$ \text{GDP Deflator} = \frac{\text{Nominal GDP}}{\text{Real GDP}} \times 100 $$與CPI一樣,基年的GDP平減指數永遠是100,因為在那一年,名義本地生產總值等於實質本地生產總值。
如何運用GDP平減指數計算通脹率?
這條公式與CPI的完全一樣,只是將CPI數值換成GDP平減指數數值。
$$ \text{Inflation Rate} = \frac{\text{GDP Deflator}_{\text{current year}} - \text{GDP Deflator}_{\text{previous year}}}{\text{GDP Deflator}_{\text{previous year}}} \times 100\% $$逐步範例:
某經濟體的GDP平減指數在2022年是120,而在2023年是125。請問通脹率是多少?
- 找出數字:
當年平減指數 = 125
上年平減指數 = 120 - 代入公式:
$$ \text{Inflation Rate} = \frac{125 - 120}{120} \times 100\% $$ - 計算結果:
$$ \text{Inflation Rate} = \frac{5}{120} \times 100\% \approx 4.17\% $$
所以,以GDP平減指數量度的通脹率約為4.17%。
溫馨提示
GDP平減指數量度所有本地生產的貨品與服務的平均價格變動。它是利用名義本地生產總值與實質本地生產總值計算出來的。
4. CPI vs. GDP平減指數:大比拼!
DSE課程要求大家比較這兩種工具在涵蓋範圍與權重方面的分別。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考試題目!
請不用擔心,它比聽起來容易得多。讓我們逐一拆解。
涵蓋範圍(量度時包含什麼?)
- CPI:量度消費者購買的一籃子貨品與服務。
- 這意味著它包括進口貨品,例如消費者購買的美國新iPhone或挪威三文魚。
- 它不包括非消費者購買的貨品,例如工廠的新機器或政府興建的橋樑。
- GDP平減指數:量度所有本地生產的貨品與服務。
- 這意味著它不包括所有進口貨品。iPhone與三文魚都不會計入GDP平減指數內。
- 它包括消費者不會直接購買的項目,例如工廠機器、新巴士與政府在基礎建設方面的開支,只要它們是在本地生產的即可。
權重(如何決定每項的重要性?)
- CPI:採用固定權重,基於一個固定的「購物籃」。每項貨品的重要性(例如:米 vs. 電影戲票)是根據典型住戶在基期對它的開支來決定的。這個購物籃的組成每年都不會改變。
- GDP平減指數:採用變動權重。每項貨品或服務的重要性取決於經濟體系在當年生產了多少。如果今年生產的電腦比上年多,電腦在今年的GDP平減指數內就會自動有更大的權重。
你們知道嗎?
香港政府每隔幾年就會更新CPI的「固定購物籃」,以反映市民購物習慣的變化。例如,Netflix這類串流服務的開支可能會被納入新的購物籃內,而VCD租賃就肯定會被淘汰了!
總結表格:CPI vs. GDP平減指數
這裡有一個簡單表格,幫助你們記住主要的分別。非常適合溫習!
| 特徵 | 消費物價指數(CPI) | 本地生產總值平減指數(GDP Deflator) |
| 涵蓋範圍 | 消費者購買的一籃子貨品及服務。 包括進口貨品。 | 所有本地生產的貨品及服務。 不包括進口貨品。 |
| 權重 | 採用基於固定基年購物籃的固定權重。 | 採用基於當年產量的變動權重。 |
常見錯誤!
一個常見的錯誤就是搞錯了哪個指數包括進口貨品。記住:CPI是針對消費者(Consumers),而消費者會購買進口貨品。GDP是關於在國家內(Geographically inside the country)生產的物品,所以不包括進口貨品!
章節總結
你們終於完成了!以下是本章的絕對重點,務必記住:
- 一般物價水平是經濟體的平均物價水平。持續上升的情況叫做通脹。
- 消費物價指數(CPI)量度消費者購買的固定購物籃中貨品與服務的價格,它包括進口貨品。
- 本地生產總值平減指數(GDP Deflator)量度所有本地生產的貨品與服務價格,採用基於當年產量的變動權重。它不包括進口貨品。
- 你們必須懂得運用百分比變動公式,計算這兩個指數的通脹率。
理解這些概念是你們宏觀經濟學旅程上的一大步!繼續溫習比較表,你們就會很快掌握這個課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