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E:效率、公平與政府的角色

第一部分:了解經濟效率

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經濟學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概念:效率。別擔心,它聽起來沒那麼複雜。在本章中,我們將會探討一個市場「完美」運作時是甚麼樣子,以及當它未能完美運作時又會發生甚麼事。

為甚麼這很重要?因為理解效率可以幫助我們判斷社會是否正在充分利用其稀缺資源。想像一下,就像一位廚師正在用有限的麵團、芝士和配料,嘗試製作最大、最美味的薄餅。我們希望避免任何浪費,並確保每個人都對最終的薄餅感到盡可能滿意。讓我們一起開始吧!



黃金法則:市場何時達致效率?

在經濟學中,當我們無法在不使他人境況變差的情況下,改善某人的境況時,我們就說一個市場是有效率的(或達致資源分配效率)。這是資源被最佳利用以滿足社會需求的「黃金點」。當滿足以下兩個關鍵條件時,便會出現這種情況。

條件一:總社會盈餘達致最大化

首先,讓我們快速回顧兩個你以前學過的概念:

  • 消費者盈餘(CS):這是你作為買家獲得的「著數」感覺。它是你對某物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與你實際支付的價格之間的差額。例如,你願意為一張演唱會門票支付$50,但你只需支付$30。你的消費者盈餘就是$20!

  • 生產者盈餘(PS):這是賣家獲得的「賺到」感覺。它是賣家收到的價格與他們願意接受的最低價格(即其成本)之間的差額。例如,一間咖啡店製作一個三文治的成本是$10,但他們以$25出售。他們的生產者盈餘就是$15。

總社會盈餘(TSS)簡單來說就是市場中所有人的盈餘總和。它是社會從生產和消費一種商品中所獲得的總收益或「幸福感」。

TSS = 消費者盈餘 (CS) + 生產者盈餘 (PS)

因此,我們達致效率的第一個條件很簡單:一個有效率的市場能使總社會盈餘最大化。它為每個人創造了可能最大的「經濟大餅」來分享。

條件二:邊際利益等於邊際成本

這聽起來有點專業,但其實很直觀。讓我們來細細分析。

  • 邊際利益(MB):你從消費多一單位商品所獲得的額外利益或滿足感。需求曲線基本上就是邊際利益曲線,因為它顯示了人們為每額外一單位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價格。

  • 邊際成本(MC):生產多一單位商品所產生的額外成本。供應曲線就是邊際成本曲線,因為它顯示了生產者為每額外一單位商品所需支付的最低價格以彌補其成本。

現在,從邏輯上思考一下:

  • 如果下一單位的邊際利益(MB)大於邊際成本(MC),我們應該生產它嗎?是的!因為社會的利益大於成本。我們應該生產更多。
  • 如果下一單位的邊際利益(MB)小於邊際成本(MC),我們應該生產它嗎?不!因為社會的成本大於利益。我們已經生產過多了。

效率點是我們停止生產的時候,正好是最後一單位的利益等於其成本的時候。這是社會「恰到好處」的數量。

效率的第二個條件是:邊際利益(MB)= 邊際成本(MC)

快速回顧

一個市場有效率時的條件:
1. 總社會盈餘(CS + PS)達致最大化。
2. 邊際利益(MB)等於邊際成本(MC)。
請記住:這兩個條件發生在同一點上——即自由市場均衡點!



市場失靈:效率如何喪失

在現實世界中,市場往往並非完全有效率。當一個市場未能生產出有效率的數量時,我們便會出現無效率。社會因這種無效率而損失的價值稱為無謂損失

無謂損失(DWL)是由於生產非有效率數量而導致的總社會盈餘減少。它是經濟大餅中「消失的一塊」——即沒有人能獲得的潛在收益。它代表了社會資源的浪費。

讓我們來看看導致無謂損失的常見原因。

1. 最高價格限制(具約束力最高價格)
  • 這是甚麼:設定在均衡價格以下的法定最高價格。
  • 例子:限制業主可收取最高租金的租金管制法例。
  • 問題所在:低價導致短缺(需求量 > 供應量)。由於交易只能在有賣家的情況下發生,交易量會降至低於有效率的均衡數量。這種生產不足便會產生無謂損失
2. 最低價格限制(具約束力最低價格)
  • 這是甚麼:設定在均衡價格以上的法定最低價格。
  • 例子:勞工的最低工資法例。
  • 問題所在:高價導致過剩(供應量 > 需求量)。買家不願意以高價購買那麼多,因此交易量會降至低於有效率的均衡數量。這種生產不足亦會產生無謂損失
3. 從量稅
  • 這是甚麼:對每單位售出商品徵收的稅項。
  • 例子:每包香煙徵收$1的稅項。
  • 問題所在:從量稅提高了買家的價格,並降低了賣家收到的價格,使市場萎縮。交易量下降,導致生產不足和無謂損失。政府收取的稅收是一種轉移,但無謂損失是社會純粹的損失。
4. 從量補貼
  • 這是甚麼:政府為每單位生產商品支付的款項。
  • 例子:政府為農民生產的每公升牛奶提供補貼。
  • 問題所在:補貼降低了生產者的成本和消費者的價格,導致交易量超過有效率的均衡數量。對於這些額外的單位,生產它們的社會成本(MC)實際上高於它們的社會利益(MB)。這種生產過剩亦會產生無謂損失
5. 配額(數量管制)
  • 這是甚麼:對商品生產或銷售數量設定的法定限制。
  • 例子:香港的士牌照數量有限。
  • 問題所在:配額限制了交易量低於有效率的均衡數量。這種人為的稀缺性推高了市場價格。結果是生產不足和無謂損失
核心要點

政府干預,例如價格管制、稅項、補貼和配額,通常會使市場偏離有效率的均衡數量。這會產生無謂損失,即社會總社會盈餘的淨損失。



隱藏成本與利益:私人與社會的分歧

有時,即使沒有政府干預,市場本身也會出錯。這發生在買家或賣家的行為產生影響第三方的「副作用」時。經濟學家將這些副作用稱為外部性

當外部性存在時,市場價格未能反映社會的真實成本或利益,導致私人與社會成本/利益之間出現分歧

負外部性(成本分歧)

當一項活動為未參與交易的其他人帶來成本時,便會出現這種情況。

私人成本:生產者支付的成本(例如:工資、原材料)。
外部成本:對第三方造成的成本(例如:污染)。
社會成本:對社會的總成本。

$$ \text{社會成本} = \text{私人成本} + \text{外部成本} $$
  • 例子:一間工廠在造紙時污染了河流。工廠的私人成本是製造紙張。外部成本是對環境以及下游漁民生計的損害。社會成本是製造紙張的成本加上污染的成本。

  • 問題所在:工廠只關心其私人成本。由於其私人成本低於真實的社會成本,它將會生產更多紙張,超出社會有效率的數量。這是由於生產過剩導致的市場失靈。

  • 解決方案:
    • 政府解決方案:對工廠徵收與外部成本等額的稅項。這會迫使工廠將外部性「內化」,並減少生產。
    • 市場解決方案:談判。漁民可以支付工廠以減少其污染,或者工廠可以補償漁民的損失。
正外部性(利益分歧)

當一項活動為未參與交易的其他人帶來利益時,便會出現這種情況。

私人利益:消費者獲得的利益。
外部利益:第三方獲得的利益。
社會利益:對社會的總利益。

$$ \text{社會利益} = \text{私人利益} + \text{外部利益} $$
  • 例子:你接種了流感疫苗。你的私人利益是你不會生病。外部利益是你的同學和家人從你身上感染流感的可能性降低了(群體免疫)。社會利益是你的健康加上你身邊人的健康。

  • 問題所在:當你決定是否接種疫苗時,你主要考慮的是你的私人利益。由於私人利益低於真實的社會利益,接種疫苗的人數將少於社會有效率的數量。這是由於消費不足導致的市場失靈。

  • 解決方案:
    • 政府解決方案:提供補貼以降低疫苗價格,鼓勵更多人接種。
    • 市場解決方案:談判。一間大公司可能會支付所有員工接種疫苗的費用,因為健康的勞動力生產力更高。
你知道嗎?

用於糾正負外部性的稅項有時被稱為「庇古稅」,這是以英國經濟學家阿瑟·庇古(Arthur Pigou)的名字命名的,他在1920年代首次提出了這個概念!

核心要點

當市場價格未能反映充分的社會成本或社會利益時,市場便會失靈。負外部性會導致生產過剩正外部性會導致生產不足/消費不足。這兩種情況都是無效率的,並會產生無謂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