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章筆記:政府預算案與財政政策
各位同學好!你有沒有想過,政府的錢從哪裡來,用來興建新的港鐵線路或營運公立醫院呢?而政府的財政決策,又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乃至整個經濟呢?這正是我們本章將要探討的內容。我們會探討政府的財政計劃,也就是預算案,以及它如何將預算案用作管理經濟的強大工具。不用擔心這聽起來很複雜;我們會一步一步、深入淺出地講解。現在就開始吧!
什麼是政府預算案和財政政策?
把政府想像成一個龐大的家庭。它有收入(錢的進帳)和支出(錢的流出)。政府預算案,簡單來說,就是它每年對這些資金的規劃。
財政政策是指運用政府開支和稅收來影響經濟。預算案是執行財政政策的主要工具。
預算案的三種狀態
政府的預算案在年終時可以呈現以下三種狀態之一:
收支平衡預算: 政府收入 = 政府開支。(政府的支出剛好等於收入。)
預算赤字: 政府收入 < 政府開支。(政府的支出多於收入。它需要借貸來彌補差額。)
預算盈餘: 政府收入 > 政府開支。(政府的支出少於收入。它有剩餘資金,可以儲蓄起來或用來償還舊債務。)
快速回顧
赤字 = 開支「多」得驚人!(「多」代表超額開支,構成風險)
盈餘 = 現金「剩」餘豐裕!(「剩」代表有額外盈餘)
平衡 = 一切都「平」穩恰當。(「平」代表收支平衡)
重點歸納
政府預算案是其收入(歲入)和開支(歲出)的計劃。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決定了是否有盈餘、赤字或收支平衡的預算。這項計劃是財政政策的核心。
政府的錢從何而來?(歲入)
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一個良好的稅制應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亞當·斯密的良好稅制原則
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為良好稅制提出了四個關鍵原則(準則)。我們可以把它們記作「CECE」:
確定性: 納稅人應該清楚知道稅款的金額、繳納時間和方式。(沒有令人討厭的驚喜!)
經濟性: 政府徵收稅款的成本應盡可能低。(徵收100元稅款不應花費50元。)
便利性: 納稅人繳納稅款應方便快捷。(想想網上報稅。)
公平性: 稅收應該公平。這通常意味著人們應該根據其支付能力來繳納稅款(富裕人士繳納更多)。
香港的稅務原則
香港遵循一個非常獨特的原則:
地域來源原則: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意味著只有源自香港境內的收入或利潤才需課稅。如果你從其他國家賺取收入,即使你是香港居民,通常也無需為該筆收入繳納香港稅。
例子:一名居住在香港的工程師,在新加坡為一間新加坡公司工作一個項目,他很可能無需為該筆收入繳納香港薪俸稅,因為其來源地並非香港。
稅收分類
我們可以主要從兩個方面對稅收進行分類:
1. 直接稅與間接稅
這完全取決於稅負是否可以轉嫁給他人。
直接稅: 稅負不能轉嫁給他人的稅項。收到稅單的人或公司就是繳稅者。
香港例子:薪俸稅(你不能讓你朋友替你繳所得稅!)、利得稅(公司繳納其自身利潤的稅款)。
間接稅: 稅負可以轉嫁給他人的稅項。它通常是對商品或服務徵收的稅款,賣方將成本以較高價格的形式轉嫁給買方。
香港例子:物業印花稅(賣方可能會提高物業價格以彌補這筆費用)、博彩稅(香港賽馬會將這筆成本轉嫁給投注者)。
2. 累進稅、比例稅和累退稅
這種分類是基於稅率與個人收入之間的關係。
累進稅: 平均稅率(佔收入的繳稅百分比)隨著收入增加而上升。這基於「公平性」原則——收入較高者繳納其收入中較大比例的稅款。
例子:香港的薪俸稅。它設有不同的稅階。你收入的第一部分按2%徵稅,下一部分按6%徵稅,依此類推。因此,高收入人士的整體平均稅率會高於低收入人士。
比例稅: 平均稅率不論收入高低都保持不變。每個人都繳納相同百分比的稅款。這也稱為「劃一稅率」。
例子:香港的利得稅。所有公司,無論規模大小,都按相同的稅率(例如16.5%)繳納其利潤的稅款。
累退稅: 平均稅率隨著收入增加而下降。這意味著低收入人士最終繳納的稅款佔其收入的比例會大於高收入人士。這通常被認為是不公平的。
例子:每年5,000港元的固定汽車牌照費。對於收入200,000港元的人來說,這佔其收入的2.5%。對於收入5,000,000港元的行政總裁來說,這僅佔其收入的0.1%。負擔對於低收入人士來說更重。
重點歸納
政府主要透過稅收賺取資金,稅收可分為直接稅/間接稅,以及累進稅/比例稅/累退稅。香港獨特的「地域來源原則」意味著它只對源自本地的收入徵稅。
政府如何運用其資金?(歲出)
公共開支是政府為提供公共服務和管理城市所花費的資金。
按功能劃分的公共開支分類
在香港,政府開支分為幾個主要領域。想想你每天身邊會見到哪些服務:
社會福利: 提供社會安全網,例如向長者和有需要人士發放津貼(例如: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簡稱綜援)。
教育: 為公立學校、大學和學生津貼提供資金。
醫療衞生: 營運公立醫院和診所(例如:瑪麗醫院)。
基礎設施: 興建和維護道路、橋樑、港口和公共交通系統。
保安: 為警隊、消防處和懲教署提供資金。
政府的角色有多大?
為衡量公共部門的規模(即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我們通常使用這個比率:
公共部門規模 = $$ \frac{\text{總公共開支}}{\text{本地生產總值 (GDP)}} \times 100\% $$
這告訴我們政府開支佔整個經濟活動的百分比。
開支的社會經濟影響
政府選擇在哪方面花錢會帶來巨大影響:
增加教育開支長遠而言可培育更具技能的勞動力,並帶來更高的經濟增長。
增加社會福利開支可以減少收入不均和貧困。
增加基礎設施開支可以提升商業效率和連通性。
重點歸納
政府將資金用於醫療、教育和社會福利等基本服務。這些開支選擇對社會和經濟都產生巨大影響。
預算案對經濟的影響(財政政策實踐!)
這就是所有知識的融會貫通之處!政府如何運用預算案來引導經濟呢?它主要運用兩種策略。即使一開始覺得有點難懂也不用擔心,我們會用AD-AS模型來清晰解釋。
1. 擴張性財政政策
何時運用? 在經濟衰退或放緩期間,當失業率高企,企業經營困難時。
目標是什麼? 透過增加總需求(AD)來「擴張」或刺激經濟。
工具有哪些?
- 增加政府開支 (G ↑)
- 減少稅收 (T ↓)
這通常會導致預算赤字 (G > T)。
AD-AS模型的運作方式:
增加政府開支G(例如:興建新橋樑)或減少稅收T(例如:向全民派發退稅)會讓市民和企業擁有更多可支配的資金。這會增加消費(C)和政府開支(G),使總需求(AD)曲線向右移動。
結果: 在短期內,物價水平上升 (P↑) 和 實質產出增加 (Y↑)。這意味著更多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
2. 收縮性財政政策
何時運用? 當經濟「過熱」且出現高通脹(物價上漲過快)時。
目標是什麼? 透過減少總需求(AD)來「收縮」或放緩經濟,以控制通脹。
工具有哪些?
- 減少政府開支 (G ↓)
- 增加稅收 (T ↑)
這通常會導致預算盈餘 (G < T)。
AD-AS模型的運作方式:
減少政府開支G(例如:取消大型項目)或增加稅收T(例如:提高利得稅率)會從經濟中抽走資金。這會減少消費(C)和政府開支(G),使總需求(AD)曲線向左移動。
結果: 在短期內,物價水平下降 (P↓) 和 實質產出減少 (Y↓)。這有助於控制通脹。
你知道嗎?
在香港,財政司司長在發表年度財政預算案演辭時,傳統上都會攜帶一個紅色公事包,這個傳統是承襲自英國的。
那「收支平衡預算」變動又如何?
如果政府同時增加開支和稅收,而且增加的金額完全相同(例如政府開支G增加100億美元,稅收T也增加100億美元)呢?你可能會認為這樣做對經濟沒有影響,但事實並非如此!這種做法實際上會帶來輕微的擴張作用。
簡單解釋: 增加100億美元的政府開支G會使總需求(AD)完整地增加100億美元。然而,增加100億美元的稅收,卻會使人們的支出減少*少於*100億美元,因為人們無論如何都會將部分收入儲蓄起來。因此,來自政府開支G的正面影響大於來自稅收T的負面影響,最終導致總需求(AD)輕微增加。
稅收對個人和企業的影響
讓我們快速總結一下稅收如何影響我們:
對個人而言: 稅收減少了我們的可支配收入,這影響了我們的儲蓄和消費能力。它們還可能影響我們工作的動力(非常高的稅率可能會使人們不願加班)。
對企業而言: 利得稅等稅項會減少公司的稅後利潤,這可能影響他們投資新機器或僱用更多員工的決定。
重點歸納
財政政策是政府管理經濟的秘密武器。它運用擴張性政策(減稅、增加開支)來對抗經濟衰退,並運用收縮性政策(加稅、減少開支)來對抗通脹。這些行動直接導致總需求曲線的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