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干預:政府「出手」的時機

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市場干預溫習筆記。你有沒有想過,為甚麼政府有時會為某些物品定價,例如為租金設定上限,或者為工人設定最低工資呢?這就是我們這章要探討的內容!

在自由市場中,價格是由需求和供應決定的。但有時政府會選擇介入,或者說「干預」市場,因為他們認為市場的結果可能不公平或效率低下。我們會探討政府使用的主要工具,以及更重要的是,這些干預可能帶來的出人意表的影響。初聽之下或許覺得有點複雜,但別擔心,我們會用簡單的例子和一步步的指引來拆解它。準備好,我們開始吧!



1. 價格干預:價格上限與價格下限

政府最直接的干預方式之一,就是設定價格。這些被稱為價格管制。主要有兩種:最高價格(上限)和最低價格(下限)。

甚麼是價格上限(最高價格)?

價格上限是指政府規定銷售者對某種商品或服務收取的法定最高價格

記憶小貼士:想像一下房間裡的真天花板。你不能比天花板更高。價格上限也一樣,價格不能再往上走。

  • 目的:通常是為了保護消費者免受過高價格的影響,使必需品更實惠。
  • 現實例子:某些城市的租金管制,為公寓設定最高租金。
有效與無效價格上限

價格上限只有在設定於自由市場均衡價格之下時才會產生效用。

  • 有效價格上限設定在均衡價格之下。由於價格被人為地壓低,它會造成市場短缺。
  • 無效價格上限設定在均衡價格之上。市場仍然可以達到其自然均衡,因此該上限沒有任何效果。這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設定每小時200公里的車速限制——反正也沒有人會開那麼快!
有效價格上限的影響

讓我們一步步來分析。想像一下畫一個標準的需求和供應圖。均衡價格是Pₑ,數量是Qₑ。現在,政府實施一個價格上限P꜀,它低於Pₑ。

  1. 價格下跌:市場價格被迫從Pₑ下降到上限價格,P꜀

  2. 造成短缺:
    • 在低價格P꜀下,消費者想購買更多(需求數量,Qₐ,增加)。
    • 但生產者想出售更少(供應數量,Qₛ,減少)。
    • 由於Qₐ大於Qₛ,這會造成短缺(超額需求)。

  3. 成交數量下降:

    常見錯誤警示!即使需求很高,你只能買到可供出售的數量。所以,實際買賣(成交)的數量是供應數量,Qₛ,它低於原來的均衡數量,Qₑ。


  4. 盈餘變化:
    • 消費者盈餘(CS):這有點複雜。一些仍能買到商品的消費者會更好(他們支付更少),但許多其他消費者根本買不到。對消費者盈餘總面積的影響是不明確的——它可能增加或減少。
    • 生產者盈餘(PS):這肯定會下降。生產者出售更少的單位,並且價格更低。

  5. 無謂損失(效率損失):

    因為成交數量(Qₛ)少於有效率的數量(Qₑ),一些互利互惠的交易不再發生。這種對社會造成的損失稱為無謂損失。在圖表上,它是一個指向原始均衡點的三角形,代表著總盈餘的損失。

快速回顧:有效價格上限的影響
  • 價格 ↓
  • 成交數量 ↓
  • 造成短缺(超額需求)
  • 生產者盈餘 ↓
  • 產生無謂損失

甚麼是價格下限(最低價格)?

價格下限是指對商品或服務可收取的法定最低價格

記憶小貼士:想像一下地板。你不能再往下走。價格下限也一樣,價格不能再往下跌。

  • 目的:通常是為了保護生產者或供應商,確保他們獲得一個公平的價格。
  • 現實例子:最低工資,它是勞工的價格下限。農民也可能獲得農作物的最低保證價格。
有效與無效價格下限

價格下限只有在設定於自由市場均衡價格之上時才會產生效用。

  • 有效價格下限設定在均衡價格之上。由於價格被人為地抬高,它會造成市場過剩。
  • 無效價格下限設定在均衡價格之下。由於市場價格自然就會更高,所以它沒有任何效果。
有效價格下限的影響

讓我們再次使用一步步的圖表分析。從均衡點Pₑ和Qₑ開始。政府設定一個價格下限Pբ,它高於Pₑ。

  1. 價格上升:市場價格被迫從Pₑ上升到下限價格,

  2. 造成過剩:
    • 在高價格Pբ下,生產者想出售更多(供應數量,Qₛ,增加)。
    • 但消費者想購買更少(需求數量,Qₐ,減少)。
    • 由於Qₛ大於Qₐ,這會造成過剩(超額供應)。

  3. 成交數量下降:

    賣方想出售很多,但他們只能賣出人們願意購買的數量。成交數量是需求數量,Qₐ,它低於原來的Qₑ。


  4. 盈餘變化:
    • 消費者盈餘(CS):肯定會下降。消費者購買更少的單位,並且價格更高。
    • 生產者盈餘(PS):影響是不明確的。能夠出售其商品的生產者會更好(他們獲得更高的價格),但許多人由於需求低而根本無法出售其商品。

  5. 無謂損失(效率損失):

    就像價格上限一樣,成交數量(Qₐ)低於有效率的水平(Qₑ)。交易損失導致無謂損失

快速回顧:有效價格下限的影響
  • 價格 ↑
  • 成交數量 ↓
  • 造成過剩(超額供應)
  • 消費者盈餘 ↓
  • 產生無謂損失
價格管制重點摘要

無論是有效價格上限還是價格下限,都會干擾市場自然的平衡機制。雖然它們可能幫助某一方(消費者或生產者),但它們會減少總交易數量並產生無謂損失,這意味著市場的整體效率降低了。



2. 數量干預:配額

除了控制價格,政府還可以控制商品的買賣數量。這就是通過配額來實現的。

甚麼是配額?

配額是指對某種商品可生產或銷售的法定數量限制

  • 目的:通常是為了保護國內生產者免受競爭,或提高他們獲得的價格。
  • 現實例子:在某些城市,對的士牌照(「牌頭」)的數量設有限制,從而限制了路上行駛的的士數量。
有效配額的影響

有效配額必須設定在自由市場均衡數量之下。假設均衡數量是Qₑ,政府設定的配額是Qᵩ,其中Qᵩ < Qₑ。

圖表上:配額會改變供應曲線的形狀。供應曲線在達到配額數量Qᵩ之前是正常的,然後它會變成一條垂直的直線。這是因為無論價格多高,供應商在法律上都不能銷售超過Qᵩ的數量。這有時被稱為扭結供應曲線

  1. 成交數量下降:數量直接受到配額的限制。因此,成交數量從Qₑ下降到Qᵩ

  2. 價格上升:由於供應在Qᵩ處被人為地變得稀缺,我們查看需求曲線以了解消費者願意為這有限數量支付多少價格。價格上升到Pᵩ,它高於原始的Pₑ。

  3. 盈餘變化:
    • 消費者盈餘(CS):下降,因為消費者獲得的商品減少,並且支付更高的價格。
    • * 生產者盈餘(PS):增加,因為他們獲得的更高價格抵消了他們銷售數量減少的事實。

  4. 無謂損失(效率損失):

    由於阻止數量達到有效率的水平Qₑ,配額產生了無謂損失,代表著現在被禁止的交易的價值。


  5. 對產品質素的影響:

    這是一個有趣的點!由於生產者無法透過降低價格(配額使價格保持高位)或增加銷售量來競爭,他們可能會以其他方式競爭,例如通過提高服務或產品質素來吸引顧客。因此,配額可能會導致產品質素的提升

快速回顧:有效配額的影響
  • 價格 ↑
  • 成交數量 ↓
  • 消費者盈餘 ↓,生產者盈餘 ↑
  • 產生無謂損失
  • 可能導致質素提升
配額重點摘要

配額是干預市場的另一種方式。通過限制數量,它們推高價格,這有利於生產者,但犧牲了消費者和整體市場效率。



3. 稅項與津貼

政府還可以通過使生產或消費商品變得更昂貴(徵稅)或更便宜(提供津貼)來間接影響市場。我們將重點關注對銷售者徵收的從量稅從量津貼

從量稅

從量稅是指政府對每出售一個單位商品所徵收的特定金額。

  • 對供應曲線的影響:對銷售者徵稅會增加他們的生產成本。這會使供應曲線垂直向上移動,移動幅度恰好等於稅額。
從量稅的影響
  1. 新均衡點:新的供應曲線(S + tax)與原始需求曲線在一個新的、更高的價格(Pₐ)和更低的數量(Qₜ)處相交。

  2. 價格和數量:
    • 成交數量下降到Qₜ。
    • 買方支付的價格上升到Pₐ。
    • 賣方收到的價格(支付稅款後)下降到Pₛ。(注意:Pₛ = Pₐ - Tax)。

  3. 政府收入:政府徵收的稅收,是以每單位稅額 × Qₜ計算出的長方形面積。

  4. 無謂損失:稅項導致數量下降到效率水平以下,產生無謂損失。這種損失是因為稅項阻止了那些買方支付意願高於賣方成本,但不足以同時覆蓋稅款的交易。
誰真正支付稅款?(稅負歸宿)

稅負歸宿(或稅收負擔)是指稅收負擔在買方和賣方之間如何分擔。它不是五五分帳的!這取決於需求和供應的價格彈性。

黃金法則:曲線越缺乏彈性(越陡峭)的一方,承擔的稅負越多

  • 如果需求缺乏彈性(例如香煙),消費者對價格變化不太敏感。即使價格大幅上漲,他們也會繼續購買,因此他們支付大部分稅款。
  • 如果供應缺乏彈性(例如海濱土地),賣方無法輕易改變他們提供的數量。他們將不得不以低得多的價格出售其商品,因此他們支付大部分稅款。

在圖表上:

  • 消費者負擔:(買方現在支付的價格 - 原始價格)= (Pₐ - Pₑ)
  • 生產者負擔:(原始價格 - 賣方現在收到的價格)= (Pₑ - Pₛ)

從量津貼

從量津貼是政府向生產者為每售出一個單位所支付的款項。它與稅項相反。

  • 對供應曲線的影響:津貼降低了生產者的成本。這會使供應曲線垂直向下移動,移動幅度等於津貼額。
從量津貼的影響
  1. 新均衡點:新的供應曲線(S - subsidy)與需求曲線在一個新的、更低的價格(Pₐ)和更高的數量(Qᵤ)處相交。

  2. 價格和數量:
    • 成交數量增加到Qᵤ。
    • 買方支付的價格下降到Pₐ。
    • 賣方收到的價格(包括津貼)上升到Pₛ。(注意:Pₛ = Pₐ + Subsidy)。

  3. 政府成本:政府必須支付津貼。總成本是以每單位津貼額 × Qᵤ計算出的長方形面積。

  4. 無謂損失:津貼也會產生無謂損失!這是因為它鼓勵生產超出效率點,即生產一個單位的成本實際上高於買方願意為其支付的價格。政府正在為這些低效率的交易買單。
誰真正獲得好處?(津貼歸宿)

就像稅項一樣,津貼的好處也是根據彈性來分攤的。

黃金法則:曲線越缺乏彈性(越陡峭)的一方,獲得的津貼好處越多

  • 如果需求缺乏彈性,價格將顯著下降,因此消費者獲得大部分好處。
  • 如果供應缺乏彈性,生產者收到的價格將顯著上升,因此他們獲得大部分好處。

在圖表上:

  • 消費者好處:(原始價格 - 買方現在支付的價格)= (Pₑ - Pₐ)
  • 生產者好處:(賣方現在收到的價格 - 原始價格)= (Pₛ - Pₑ)
稅項與津貼重點摘要

稅項和津貼是強大的工具,它們能移動供應曲線並改變市場結果。稅項減少數量並創造收入,但同時為買方和賣方帶來負擔。津貼增加數量並增加政府的開支。至關重要的是,這兩種干預都會導致無謂損失,代表著經濟效率的損失。稅負或津貼好處的分佈完全取決於需求和供應的相對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