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結構:從完全競爭到不完全競爭

各位同學大家好!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洗髮水有這麼多不同品牌,但港鐵系統卻只有一個?又或者,為什麼街市裡一個菜檔的椰菜價格,跟旁邊的幾乎一模一樣?答案就藏在經濟學家所稱的市場結構之中。

在本章,我們將會探索企業競爭的各種「競技場」。了解這些將有助你用全新的角度看你身邊的經濟世界。它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公司有巨大的定價權,而有些卻完全沒有。如果聽起來有點複雜也不用擔心;我們會用簡單的解釋和香港的真實例子來拆解,保證你一學就懂!


首先:什麼是市場?

在我們深入探討不同類型之前,讓我們先搞清楚一件事。一個市場不單指像超級市場那樣的實體地方。在經濟學中,市場是指任何讓買賣雙方能夠互動及進行交易的安排。這可以是一個實體地點(例如旺角女人街)、一個網上平台(例如香港電視購物平台HKTVmall),甚至是全球股票市場。


四大主要市場結構

我們可以根據市場的特徵,將它們分為四大類。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光譜,從「競爭最激烈」到「完全沒有競爭」。

我們用來區分它們的主要特徵包括:

  • 賣方數量(是很多、很少,還是只有一個?)
  • 產品性質(產品是完全相同還是有所不同?)
  • 進入難易度(新企業進入市場的難度如何?)
  • 資訊流通性(買賣雙方是否對價格和產品瞭如指掌?)

基於這些特徵,我們便得到了這四種結構:完全競爭壟斷性競爭寡頭壟斷壟斷



1. 完全競爭:最理想(也最罕見)的市場結構

想像一個競爭程度達到極致的市場。那就是完全競爭。這是一個理論模型,但它非常重要,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基準,用來比較其他市場。

主要特徵:
  • 賣方數量:賣方數量極多,相對於整個市場而言,每間企業都微不足道。
  • 產品性質:所有企業銷售同質(完全相同)產品。你無法區分不同企業的產品。想想不同農民種植的特定蔬菜,例如菜心。
  • 進入難易度:市場沒有進入或退出壁壘。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在這個市場開始或停止銷售。
  • 資訊流通性:資訊完全流通。所有買賣雙方都對任何地方的產品價格和品質瞭如指掌。
價格接受者還是價格搜尋者?

在完全競爭中,企業是價格接受者。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由於有如此多的賣方提供相同產品,單一企業無法影響市場價格。如果一個菜農試圖將他們的菜心賣得比別人貴$1,誰會向他們購買呢?沒人會!他們必須「接受」市場決定的價格。

現實世界的「近似例子」:

請記住,完全競爭是一個理論模型。現實世界中沒有市場是真正完美的。但有些很接近:

  • 特定農產品(如某種大米或蔬菜)的市場。
  • 外匯市場,例如美元等貨幣的交易。
重點總結:完全競爭

賣方數量極多,產品同質,自由進入,資訊完全流通。結果是:企業是價格接受者,對市場價格沒有任何影響力。這是終極的競爭形式。



2. 壟斷:獨一無二

現在讓我們跳到光譜的另一端。壟斷是指市場中只有一個賣方。「Mono」就是「單一」的意思!

主要特徵:
  • 賣方數量:只有單一賣方。這間企業就是整個行業。
  • 產品性質:產品是獨特且沒有相近替代品。
  • 進入難易度:存在非常高的進入壁壘。新企業極其困難甚至不可能進入市場。(我們稍後會探討原因!)
  • 資訊流通性:資訊可能不完全流通,但由於沒有競爭對手可比較,這點並不那麼重要。
價格接受者還是價格搜尋者?

壟斷者是價格搜尋者(或定價者)。由於他們是唯一的賣方,他們有很大的權力選擇其收取的價格。他們「搜尋」能夠最大化其利潤的價格。當然,他們不能收取無限高的價格——如果港鐵每程收費$500,人們就會尋找其他出行方式!但他們比完全競爭市場中的企業有更多的控制權。

香港的真實例子:
  • 港鐵公司:大規模鐵路運輸系統的唯一營運商。
  • 香港電燈公司:香港島電力供應的唯一提供商。
  • 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大多數家庭煤氣供應的唯一提供商。
重點總結:壟斷

單一賣方,產品獨特,高進入壁壘。結果是:企業是價格搜尋者,擁有顯著的市場支配力。



3. 壟斷性競爭:最貼近現實的混合體

好的,讓我們回到一個看起來熟悉得多的世界。壟斷性競爭是壟斷和完全競爭的混合。它是你每天都會遇到最常見的市場結構之一。

主要特徵:
  • 賣方數量:賣方數量眾多,但沒有完全競爭那麼多。
  • 產品性質:這是關鍵!企業銷售差異化產品。產品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企業透過品牌、品質、設計或地點來競爭。
  • 進入難易度:進入壁壘低。新企業進入市場相對容易。
  • 資訊流通性:資訊不完全流通。了解所有產品的價格和差異需要付出努力。
價格接受者還是價格搜尋者?

壟斷性競爭中的企業是價格搜尋者,但權力有限。由於其產品略有不同,他們對其價格有一定控制權。例如,一間受歡迎的茶餐廳可以收取比隔壁那間略高的奶茶價格。然而,這種權力是有限的,因為如果他們把價格提高太多,顧客就會轉到眾多其他競爭者那裡。

香港的真實例子:
  • 食肆和咖啡店:數以千計,每間都提供略有不同的菜單、價格或氛圍。
  • 理髮店:多種選擇,風格、價格和服務各異。
  • 便利店:7-Eleven、Circle K等。它們銷售相似的商品,但在地點和特定促銷活動上競爭。
你知道嗎?

這些企業主要的競爭方式不是價格,而是透過非價格競爭。這包括廣告、品牌建立(塑造型格形象)、包裝和服務品質。他們試圖說服你,他們的產品與眾不同!

重點總結:壟斷性競爭

賣方數量眾多,產品差異化,進入壁壘低。結果是:企業是價格搜尋者,權力有限,並且大量使用非價格競爭。



4. 寡頭壟斷:少數巨頭

寡頭壟斷是指市場由少數大型企業主導。「Oligo」的意思是「少數」。這些巨型企業高度意識到彼此的行動,並且互相依賴。

主要特徵:
  • 賣方數量:市場由少數大型賣方主導。
  • 產品性質:產品可以是同質的(例如:汽油),也可以是差異化的(例如:智能電話)。
  • 進入難易度:存在高進入壁壘,使新企業難以挑戰這些巨頭。
  • 互相依賴性:這是最重要的特徵!一家企業的行動直接影響其他企業。在決定價格或廣告之前,企業必須考慮其競爭對手將如何反應。如果百佳舉行大型促銷活動,惠康很可能會作出回應。
價格接受者還是價格搜尋者?

寡頭壟斷市場中的企業是價格搜尋者。它們的互相依賴性導致一種稱為價格僵固性的行為,即價格趨於穩定,不會頻繁變動。企業害怕降低價格,因為這可能會引發一場所有人都會損失利潤的「價格戰」。它們也害怕提高價格,因為競爭對手可能不會跟隨,它們將會流失顧客。

香港的真實例子:
  • 超級市場:由百佳和惠康主導。
  • 流動通訊網絡供應商:少數幾個主要參與者,如CSL、3 香港、數碼通、中國移動香港。
  • 巴士公司:九巴、城巴和新世界第一巴士控制著大部分路線。
重點總結:寡頭壟斷

少數大型賣方,高進入壁壘,互相依賴。結果是:企業是價格搜尋者,價格通常僵固。它們互相緊盯,如同鷹眼!



快速回顧:市場結構總結

這張表格是你溫習的好幫手!不用擔心一下子記不住所有東西,回頭看看這份總結就好了。

特徵
完全競爭
壟斷性競爭
寡頭壟斷
壟斷

賣方數量
極多

少數
單一

產品性質
同質(相同)
差異化
同質或差異化
獨特

進入壁壘



極高

企業對價格的控制力
無(價格接受者)
有限(價格搜尋者)
相當大(價格搜尋者)
顯著(價格搜尋者)

香港例子
(約)股票市場
食肆、髮廊
超級市場、流動網絡商
港鐵、煤氣公司



壟斷力量(或高進入壁壘)的來源

你可能會想:「為什麼進入某些市場如此困難?」這就是由於進入壁壘,它是壟斷企業和寡頭壟斷企業力量的來源。課程要求你了解幾個主要來源:

1. 自然壟斷

有時候,由單一企業服務整個市場的效率最高。這通常發生在啟動成本(固定成本)極高時。想像一下,試圖在現有港鐵系統旁邊建造第二個港鐵系統。這將會令人難以置信地昂貴且浪費!巨大的成本意味著一間公司可以比兩間或更多公司以更低的平均成本提供商品。
例子:供水、電網、鐵路網絡。

2. 高昂的設置成本

這與自然壟斷相關,但屬於更廣泛的類別。某些行業需要龐大的初期投資於設備和基礎設施,而大多數新公司無法負擔。
例子:建立新的超級市場連鎖店以與百佳和惠康競爭,將需要數十億元的投資用於商店、貨倉和物流。

3. 法律進入限制

有時,政府授予一家企業獨家經營某種商品或服務的權利。這就形成了法律上的進入壁壘。

  • 專利和版權:這些保護發明和創意作品,給予創作者臨時壟斷權。(例如:擁有新藥專利權的製藥公司)
  • 牌照和專營權:政府可能只頒發有限數量的牌照以在某個市場經營。(例如:電視廣播牌照)

4. 公有制

在某些情況下,政府本身擁有並經營該壟斷企業。這通常是針對被視為必需品的服務。
例子:香港郵政是一個由政府擁有的實體,對某些郵政服務擁有壟斷權。

重點總結:壟斷力量的來源

壟斷和寡頭壟斷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高進入壁壘阻止了競爭者進入市場。這些壁壘可以是自然的(成本優勢)、資金方面的(高昂的設置成本),或是法律方面的(政府限制/擁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