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定價與價格歧視:溫習筆記
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這個重要(而且其實都幾有趣!)的壟斷章節。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的學生八達通能讓你乘搭更便宜的港鐵車程,又或者為什麼你所在的區域只有一家電力供應商?這個章節將會為你解開這些謎團!
我們會深入探討市場中的獨家銷售者—壟斷者—如何決定其產品價格,以及他們如何巧妙地向不同人士收取不同價格。即使聽起來有點複雜,也別擔心,我們會循序漸進地用簡單例子為大家講解。立即開始吧!
第一部分:單一壟斷定價
在這個模式下,壟斷者對其銷售的每一單位貨品收取相同價格。想像一下一間公司以單一價格向所有顧客出售其產品。
甚麼條件造就企業成為壟斷者?
壟斷是一種只有一個賣家的市場結構。這個單一賣家對市場價格有重大控制權,使其成為一個覓價者。從必修部分你應該記得,壟斷力量可以來自:
- 高昂的設置成本: 例如,建設一個全市電網。
- 自然壟斷: 由一間企業供應整個市場會更有效率。
- 法律限制: 政府賦予專有權利,例如專利權或特許經營權。
- 公營: 例如,政府營運的服務。
壟斷者的需求曲線與邊際收益曲線
這部分超級重要!在完全競爭市場中,企業面對的是水平的需求曲線。但壟斷者就等同整個市場,所以它面對的是整條向下傾斜的市場需求曲線。
為了銷售更多產品,壟斷者必須降低價格。這就引導出一個關鍵的關係:
對壟斷者而言,邊際收益(MR)永遠少於價格(P)。
為甚麼邊際收益會少於價格?
這樣想吧:為了多售一張電影戲票,戲院必須降低價格。但享受到更低價格的不僅僅是新顧客—所有買票的人現在都支付更少了。這種對所有舊有單位造成的「損失」,意味著出售一張額外戲票所帶來的額外收益(邊際收益)會少於它售出的價格。
數字例子:價格與邊際收益的關係
讓我們用數字來看看。你會注意到邊際收益總是低於價格(除了第一個單位之外)。
價格 (P) | 數量 (Q) | 總收益 (TR = P x Q) | 邊際收益 (MR = 總收益的變動 / 數量的變動) |
---|---|---|---|
$10 | 1 | $10 | $10 |
$9 | 2 | $18 | $8 |
$8 | 3 | $24 | $6 |
$7 | 4 | $28 | $4 |
圖形表示
在圖形上,邊際收益曲線總是低於需求(平均收益)曲線,並且通常陡峭一倍。
(想像一下這裡有一幅圖表:一條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以及一條從垂直軸同一點開始,但下降速度更快、並在需求曲線與水平軸相交處的半途穿越水平軸的邊際收益曲線。)
壟斷者如何最大化利潤
利潤最大化的黃金法則對所有企業都一樣:在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時生產。
$$Profit Maximization Rule: MR = MC$$
循序漸進指南:找出價格與產量
這可是經典的考試題型,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它徹底掌握!
- 步驟一(找出數量): 找出邊際收益(MR)和邊際成本(MC)曲線的相交點。從這個點向下看水平軸,找出利潤最大化產量 (Qm)。
- 步驟二(找出價格): 從該產量 (Qm) 垂直向上移動到需求曲線。然後,橫向看垂直軸,找出利潤最大化價格 (Pm)。
常見錯誤警示!
一個非常常見的錯誤是從邊際收益(MR)=邊際成本(MC)的相交點讀取價格。千萬不要這樣做!價格總是取決於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而這由需求曲線所示。
數字例子:找出利潤最大化點
讓我們在之前的表格中加入邊際成本(MC)。為簡化起見,假設邊際成本(MC)為固定的 $4。
Q | P | MR | MC | 決定 |
---|---|---|---|---|
1 | $10 | $10 | $4 | 邊際收益 > 邊際成本,增加產量 |
2 | $9 | $8 | $4 | 邊際收益 > 邊際成本,增加產量 |
3 | $8 | $6 | $4 | 邊際收益 > 邊際成本,增加產量 |
4 | $7 | $4 | $4 | 邊際收益 = 邊際成本,利潤達到最大化! |
5 | $6 | $2 | $4 | 邊際收益 < 邊際成本,減少產量 |
利潤最大化產量是4 單位,收取的價格是$7。
壟斷與效率:對社會有利嗎?
簡單來說,不是。單一壟斷定價是缺乏效率的。為什麼?因為它造成了無謂損失。
- 資源分配效率發生在當貨品的生產量達到最後一個單位為消費者帶來邊際效益,並等於其邊際生產成本的時候。換句話說,就是當價格(邊際效益)= 邊際成本的時候。
- 壟斷者在價格 > 邊際成本的情況下生產。這意味著消費者對額外單位所評定的價值(價格)大於生產該單位所花費的成本(邊際成本)。如果能生產更多,社會將會變得更好,但壟斷者限制產量以維持高價。
闡釋效率低下
在圖表上,我們可以看到:
- 消費者盈餘: 需求曲線下方和壟斷價格 (Pm) 上方的區域。它比完全競爭市場的少。
- 生產者盈餘: 邊際成本曲線上方和壟斷價格 (Pm) 下方的區域。它比完全競爭市場的多。
- 無謂損失 (DWL): 一個三角形區域,代表由於壟斷者生產不足而導致的總盈餘(包括消費者和生產者)損失。這是衡量效率低下的指標。
比較:壟斷與完全競爭
特徵 | 完全競爭 | 壟斷 |
---|---|---|
價格 | 較低 (P = MC) | 較高 (P > MC) |
產量 | 較高 | 較低 |
效率 | 有效率(沒有無謂損失) | 效率低下(有無謂損失) |
第一部分重點
單一壟斷者通過在邊際收益 = 邊際成本時生產來最大化利潤,這導致相較於完全競爭市場,其產量較低而價格較高。這會導致資源分配效率低下,並對社會造成無謂損失。
第二部分:價格歧視
現在來到巧妙之處了!如果壟斷者可以向不同人士收取不同價格,那會怎麼樣?這就是價格歧視。
什麼是價格歧視?
價格歧視是指以完全相同的貨品或服務,向不同買家收取不同價格的做法,其中價格差異並非由於生產成本差異所致。
例子:一個成人和一個學生為同一張電影戲票支付不同價格。戲院放映電影的成本對這兩類人來說是相同的。
價格歧視的條件
要使企業能夠實行價格歧視,必須符合三個條件。(請務必記住這些!)
- 壟斷力量: 企業必須是覓價者,對價格有一定控制權。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受價者不能這樣做。
- 市場區隔: 企業必須能夠根據買家的支付意願(或需求價格彈性),將買家劃分為不同組別。例如:學生、成人、長者。
- 不可轉售(沒有套利空間): 以低價購買的群體將產品轉售給被收取高價的群體,必須是困難或不可能的。你不可能購買學生港鐵優惠,然後再轉售給成人!
價格歧視的類型
課程要求你認識三種類型。關鍵在於理解定義並為每種類型提供確鑿的例子。
1. 一級價格歧視(完美價格歧視)
- 是甚麼: 賣家向每個消費者收取他們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賣家榨取所有消費者盈餘。
- 常見嗎? 不常見,非常罕見,因為賣家很難知道每個人的最高支付意願。
- 例子: 一個在旅遊市場中討價還價的熟練銷售員,試圖評估每位顧客並獲得最高價格。人們競投最高價格的網上拍賣。
2. 二級價格歧視(按數量區分)
- 是甚麼: 賣家對相同貨品的「不同數量」或「不同批次」收取每單位不同的價格。
- 背後理念: 這是提供大量購買折扣的一種方式。你買得越多,每單位價格就越便宜。
- 例子:
- 電費單:首100度電的每度電費可能較高,而超出該數量的電費則較低。
- 超級市場的「買二送一」優惠。如果你買三件而不是一件,每件物品的價格會更低。
3. 三級價格歧視(按組別區分)
- 是甚麼: 賣家將消費者劃分為不同組別,並向每個組別收取不同價格。這是你最常見的類型。
- 背後理念: 對價格不那麼敏感(需求缺乏彈性,例如商務旅客)的組別被收取較高價格。對價格更敏感(需求有彈性,例如學生)的組別被收取較低價格。
- 例子:
- 按年齡: 電影票或主題公園的兒童、成人和長者價格。
- 按身份: 軟件、公共交通工具(港鐵)和博物館入場的學生折扣。
- 按時間: 繁忙時間與非繁忙時間的電話通話費率或電費。「早鳥」晚餐特價。
- 按地點: 某些景點的本地居民與非居民價格。
最後一個重要提示!
根據香港中學文憑試課程,不要求你掌握在價格歧視下的定價和產量決定,也不要求你分析其效率影響。你只需專注於意義、條件、類型和例子!
第二部分重點
價格歧視涉及對相同產品收取不同價格。它需要壟斷力量、市場區隔和不可轉售。主要類型包括一級(完美)、二級(按數量)和三級(按組別)。
恭喜你順利掌握這個課題!記得多溫習重點圖表和定義,這樣你就能充分準備應對所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