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 E:公平 -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經濟科溫習筆記

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關於公平的筆記。你可能經常聽到人們談論貧富差距,這正是本課題的核心!我們將會探討經濟學中「公平」的真正含義、如何衡量它,以及政府在嘗試建立一個更公平的社會時所面臨的艱難抉擇。這是一個影響每個人的超級重要課題,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吧!

1. 效率與公平:宏觀視角

首先,讓我們先了解每個經濟體都有的兩個主要目標:達致效率和實現公平。它們聽起來相似,但實際上大不相同。
比喻:經濟大餅
想像整個經濟體的產出就是一個巨型大餅。
- 效率關乎如何把這個餅造得盡可能大。這意味著我們要用最佳的方式運用稀少資源,生產出最多的物品和服務(使總社會盈餘最大化,即邊際利益 = 邊際成本)。
- 公平關乎如何分配這個餅。如果一個人獨佔了半個餅,而另外十個人只能分享一小塊,這公平嗎?公平處理的是收入和財富在人們之間分配的公正性。

關鍵點:兩者不一定並存!

這是你必須掌握的最重要概念。一個經濟體可能達到完美的效率,但其公平性卻非常糟糕。
  • 一個市場可以高效運作,創造出巨大的價值(一個巨型大餅)。
  • 然而,市場的運作方式可能導致少數非常具技能或運氣好的人獲得大部分份額,而許多其他人卻只得到很小的部分。
  • 因此,即使資源分配有效率,仍然可能存在嚴重的收入不均問題
快速回顧
效率 = 大餅的大小(產出最大化)。
公平 = 大餅的切法(收入的公平分配)。
核心概念:一個完全有效率的經濟體,仍然可能非常不平等!

要點總結

效率和公平是兩個不同的目標。在經濟學中,當我們談論公平時,我們幾乎總是專注於收入不均——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間的差距。


2. 我們如何衡量收入不均?

要好好討論不均問題,我們需要衡量它的工具。你可以把這些工具想像成衡量公平的尺子。你需要知道的兩個主要工具是勞倫士曲線和堅尼系數。

勞倫士曲線

別被這個名字嚇到!它只是一個圖表,向我們展示了收入分配的景象。
如何解讀勞倫士曲線:逐步說明
  1. 座標軸:底部軸(X軸)顯示按貧富排序的住戶累計百分比。側軸(Y軸)顯示這些住戶賺取的總收入累計百分比。
  2. 絕對平均線:這是一條筆直的45度對角線。它代表一個完全平等的社會,其中最貧窮的10%住戶賺取10%的收入,最貧窮的50%住戶賺取50%的收入,以此類推。這是我們衡量完美公平的基準。
  3. 勞倫士曲線:這是一條彎曲的線,它會位於絕對平均線的下方。它顯示了一個國家收入分配的真實情況
主要規則:勞倫士曲線越遠離絕對平均線(即曲線越向下彎曲),收入分配就越不均例子:如果勞倫士曲線顯示最貧窮的50%住戶只賺取總收入的20%,這就告訴你存在顯著的不平等。

堅尼系數

堅尼系數將勞倫士曲線的信息轉化為一個單一、易於理解的數字。
  • 它的數值介乎於0至1之間。
  • 堅尼系數 = 0 表示完全平等。(勞倫士曲線與絕對平均線重合)。
  • 堅尼系數 = 1 表示完全不平等。(所有收入都歸一人所有,其餘所有人收入為零)。
記憶小貼士:「堅尼好貪心」
不妨這樣想:堅尼系數越高,收入就越「貪婪地」被高收入者掌握。堅尼系數越高,代表不平等程度越高。 兩者的關係:勞倫士曲線越向下彎曲(不平等程度越高),堅尼系數就越高
你知道嗎?
香港是發達經濟體中堅尼系數最高的地區之一。這意味著收入不均是我們城市一個主要的社會和經濟問題。當你看到相關的新聞報導時,他們所使用的正是你現在學習的概念!

要點總結

勞倫士曲線是一種展示收入分配的視覺工具,而堅尼系數則是一個從0(完全平等)到1(完全不平等)的數值。勞倫士曲線越向下彎曲,表示堅尼系數越高,收入不均程度越大。


3. 收入不均從何而來?

為什麼有些人賺的錢比其他人多這麼多?課程大綱指出了三個主要原因。

1. 人力資本(例如:技能差異)

  • 是什麼:人力資本是指一個人的技能、知識、教育和工作經驗的經濟價值。把它想像成對自己的投資!
  • 如何導致不均:那些在人力資本上投入更多的人(例如:讀大學或接受特殊培訓)通常能勝任更複雜的工作。醫生或軟件工程師比非技術工人擁有更高的人力資本。由於他們的技能更具價值且更稀缺,他們在勞動市場上能獲得更高的薪水。這種基於技能的薪資差異是造成不均的一個主要原因。

2. 歧視

  • 是什麼:當能力和生產力完全相同的人,卻因非經濟因素而獲得不同報酬時,這種情況就會發生。
  • 如何導致不均:不幸的是,基於性別、種族、年齡或其他因素的歧視仍然可能存在。如果兩位經驗和能力相同的會計師,僅僅因為性別而獲得不同的薪酬,這就造成了不公平的收入不均來源。

3. 資本擁有權不均

  • 是什麼:請記住,人們主要從兩個來源獲取收入:勞動(來自工作的工資)和資本(來自所擁有資產的收益)。資本包括物業(賺取租金)、股票(支付股息)或企業(賺取利潤)等。
  • 如何導致不均:有些人擁有大量資本——也許他們繼承而來,或是建立了一家成功的企業。他們從這些資產中獲得的收入可能非常巨大,遠超過大多數人從工作中賺取的收入。這種財富上的差異造成了收入上巨大且往往不斷擴大的差距。

要點總結

收入不均源於技能差異(人力資本)、不公平待遇(歧視)以及財富差異(資本擁有權不均)


4. 政策考量:可以怎麼辦?

由於高度不均可能是一個問題,政府通常會介入。但這引發了一場關於最佳幫助方式及這些政策潛在副作用的激烈辯論。

均等收入 vs. 機會均等化

這是建立一個「更公平」社會的兩種不同理念。

1. 均等收入(或結果平等)

  • 目標:縮小貧富之間的最終收入差距。
  • 方法:透過實施累進稅制(富人支付其收入中更高比例的稅款)和轉移支付(例如社會福利或綜援,向窮人提供金錢)等政策。
  • 比喻:無論如何,每個人都能得到經濟大餅中大小相若的一塊。

2. 機會均等化(或機會平等)

  • 目標:給予每個人公平的機會,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取得成功,而不論其家庭背景。
  • 方法:透過提供免費公共教育、公共醫療保健和職業培訓補貼等政策。
  • 比喻:每個人都有一個公平的起步點和製作自己大餅的基本工具。有些人可能最終會做出更大的餅,但每個人都曾獲得公平的機會。
這兩種方法之間的選擇是規範性的——它基於社會對「公平」的價值觀。大多數社會都採用兩者的混合模式。

公平與效率之間的取捨

這是經濟學中一個經典的困境。旨在使社會更公平(提高公平性)的政策有時可能會損害經濟效率(縮小大餅)。
稅收和轉移支付的阻礙作用
這是造成取捨的主要原因。「阻礙作用」只是指某種讓人們不想做某事的效果。
  • 努力工作的阻礙(來自高稅收):如果政府對高收入者徵收非常高的稅款以資助福利計劃,這些人可能會失去動力。如果大部分額外收入將被徵稅,為何還要加班或開創冒險的新事業?這可能導致創新減少和經濟增長放緩。
  • 找工作的阻礙(來自轉移支付):如果福利金非常豐厚且容易獲得,一些人可能會較少動力去尋找工作,特別是低薪工作。這可能導致失業率上升和國民產出下降。
如何分析一項政策
當你遇到一項政策時,你應該能夠討論它對公平和效率的可能影響。

政策例子:政府向所有低收入市民派發大額現金。

  • 對公平的影響:短期內它很可能會減少收入不均。窮人的收入增加,縮小了與富人之間的差距。堅尼系數可能會下降。
  • 對效率的影響:這可能對效率產生負面影響。它可能會讓一些失業人士減少積極尋找工作的誘因,可能導致勞動供應下降,以及經濟總產出減少。
避免常見錯誤
不要只說「稅收對效率不好」。要具體說明!解釋清楚,是高稅收對工作、儲蓄或投資所產生的潛在阻礙作用,才可能導致效率損失(例如:無謂損失)。

要點總結

公平和效率之間通常存在取捨。旨在重新分配收入的政策(例如高稅收和福利)可以改善公平性,但可能會產生阻礙作用,通過打擊工作和投資的積極性來損害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