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三大基本問題
👋 歡迎來到經濟學的世界!
哈囉!歡迎來到經濟學最核心的課題之一。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不能擁有一切你想要的東西?又或者,為什麼社會必須做出艱難的決定,例如興建新的港鐵線路而非新的公園?這一切都源於一個核心概念,叫做稀少性。
在本章中,我們將會探討每個社會——無論是小村莊還是像香港這樣的大城市——都必須因為稀少性而面對的三個重大問題。理解這些問題是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的第一步。別擔心,我們會用你每天都能看到的簡單例子來為你一一拆解!
每個社會都必須回答的三大問題
請記住,基本的經濟問題是稀少性:我們擁有無限的慾望,但只有有限的資源來滿足這些慾望。正因為如此,我們被迫做出選擇。這些選擇可以歸結為三個基本的經濟問題。
1. 生產甚麼?
這個問題是關於決定一個社會應該用其有限的資源來生產哪些物品和服務。由於我們不能生產所有東西,所以我們必須做出選擇。
例子:香港政府應否將中環的一塊土地用作新建公共公園,還是用作商業辦公大樓?像蘋果公司這樣的企業必須決定是利用其工程師和工廠生產更多的iPhone,還是更多的MacBook。
這是一個關於應生產物品的種類和數量的選擇。
2. 如何生產?
這個問題是關於選擇最佳的生產方法。它涉及決定使用哪種資源組合(例如勞工和機器)。
例子:一家製衣廠應該僱用更多工人手工縫製襯衫(勞力密集),還是購買更多自動化縫紉機(資本密集)?一家餐廳應該使用高科技點餐系統,還是僱用更多侍應來點餐?
這是一個關於生產方法的選擇。
3. 為誰生產?
這個問題是關於所生產的物品和服務如何在社會中的人們之間分配。誰可以消費所生產出來的東西?
例子:誰可以居住在新落成的公共屋邨?誰能負擔得起熱門演唱會的門票?物品應該分配給那些能支付最高價格的人,還是那些最有需要的人?
這是一個關於物品和服務分配的選擇。
快速回顧:三大問題
記住三大基本經濟問題的一個簡單方法就是「生產甚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這三部曲。
- 生產甚麼?(種類和數量)
- 如何生產?(生產方法)
- 為誰生產?(分配)
解決問題:不同途徑
那麼,社會究竟如何回答這三大問題呢?有不同的方法來做出這些決定。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的課程要求你了解三種主要途徑,並附有例子。
途徑一:按社會的風俗和傳統
在某些社會中,經濟決策是基於世代相傳、長期存在的風俗、信仰和傳統。
例子:在一些傳統農業社區中,農夫的兒子會成為農夫,鐵匠的女兒可能會學習家族的手藝。他們使用祖先同樣的耕作技術(「如何生產」)。他們每年生產相同的農作物(「生產甚麼」),而收成則根據社區的歷史規定來分配(「為誰生產」)。
這種方法提供了穩定性,但往往抗拒變革,在像香港這樣的現代經濟體中,並不常用於做出大多數決策。
途徑二:按政府決策
這種途徑中,一個中央權力機構(政府)會做出關鍵的經濟決策。政府決定生產甚麼,指揮應如何進行,並確定最終產品由誰獲得。
例子:香港政府決定興建一所新的公立醫院(「生產甚麼」)。它將建築合約授予一家公司,並設定建築標準(「如何生產」)。建成後,醫院服務以大幅資助的價格提供給所有市民(「為誰生產」)。另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公共房屋和強制教育的提供。
途徑三:按市場機制
這種途徑是透過個人買家和賣家在市場中的互動來做出決策。市場的「無形之手」透過價格引導決策,而不是由中央策劃者。如果這聽起來有點複雜,別擔心,它實際上是相當合乎邏輯的!
以下是它如何回應每個問題:
- 生產甚麼? 由消費者的需求決定。如果很多人想購買電動車,電動車的價格可能會上漲,這就向公司發出信號,表示生產更多電動車是有利可圖的。沒有需求的物品將不會有利可圖,因此公司會停止生產它們。你用金錢投票!
- 如何生產? 由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決定。公司會選擇最有效率且成本最低的生產方法。如果工資非常高,公司可能會投資更多機器,以節省勞工成本。
- 為誰生產? 由人們的購買力決定。那些願意並且能夠支付物品或服務市場價格的人將會得到它。例如,任何能負擔得起電影票價的人都可以去電影院看電影。
重點總結:解決問題的三種途徑
1. 風俗與傳統:基於過去的決策。
2. 政府決策:由中央權力機構做出的決策。
3. 市場機制:由買家和賣家互動,並受價格引導的決策。
你知道嗎?現今大多數國家,包括香港,都是混合經濟體。這意味著它們結合了市場機制和政府決策來解決三大基本問題。例如,你可以在自由市場購買智能手機,但你的教育則主要由政府提供和資助。
遊戲規則:私有產權
要讓「市場機制」運作,我們需要一套清晰的規則。最重要的規則是關於所有權。如果你不真正擁有任何東西,你就不能買賣它!這就是私有產權發揮作用的地方。
甚麼是私有產權?
私有產權是指個人對資源擁有受法律保護的控制權利。想想你的智能手機。因為你對它擁有私有產權,所以你可以控制它。這些權利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1. 獨佔使用權:身為物主,你有權決定如何使用你的財產。
例子:你可以用你的公寓來居住,也可以選擇將它空置。這由你決定。
2. 獨佔收益權:你對你的財產所產生的所有收入和收益都擁有權利。
例子:如果你將你的公寓出租給租客,你擁有獨佔收取租金收入的權利。
3. 轉讓權:你有權將你的財產轉讓給他人,無論是透過出售、贈予或遺贈。
例子:你可以將你的公寓出售給另一個人。
為什麼私有產權對市場經濟如此重要?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連結!私有產權是整個市場機制賴以建立的基礎。
課程大綱指出:「清晰界定私有產權是使用價格機制的先決條件。」這意味著在價格能在市場中發揮其魔力之前,我們必須首先擁有一套清晰的所有權制度。原因如下:
- 它們促成交易:如果所有權不明確,你就無法進行買賣。想像一下,如果你想賣一輛不明確屬於你的自行車,那會是怎樣?當人們可以合法地擁有和轉讓物品時,市場才能形成。
- 它們創造誘因:當你擁有一樣東西時,你就有誘因去好好照顧它、改善它,並以創造價值的方式使用它。為什麼?因為你可以保留其收入和收益!這鼓勵資源被有效率地利用。
- 它們讓資源流向價值最高的用途:由於人們可以交易他們的私有財產,資源可以被那些最看重它們的人(以他們支付的意願衡量)購買。例子:如果甲願意為一間公寓支付五百萬港元,而乙只願意支付四百萬港元,市場便會透過價格機制,讓公寓出售給更看重它的甲。這是一種有效的資源配置。
常見錯誤提醒!
不要以為「財產」只代表土地或物業!私有產權幾乎適用於所有東西:
- 你銀行裡的錢。
- 你持有的公司股份。
- 你的衣服、書籍和手機。
- 甚至你自己的想法(受到專利和版權保護,這也是一種產權形式)。
最終重點總結
三大基本經濟問題——生產甚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都源於稀少性。社會可以透過傳統、政府指令或市場機制來解答這些問題。要使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清晰界定的私有產權至關重要,因為它們為交易奠定了基礎,並為有效率的資源利用提供了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