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B:二十世紀的衝突與合作

章節:尋求合作與繁榮——國際經濟合作

哈囉,各位同學!歡迎來到這次筆記的重點主題: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如何從支離破碎中重建。這是一個關於破壞、競爭,最終卻成就了改變世界的驚人合作計畫的故事。我們會深入探討各國如何從敵對關係轉變為夥伴,共同創造出我們今天所知的歐洲聯盟(歐盟)。理解這段歷史,對我們理解當今世界至關重要。事不宜遲,馬上開始吧!


1. 歐洲滿目瘡痍:二戰後的局勢

1945年二戰結束後,歐洲各地所遭受的巨大破壞,對我們來說實在難以想像。不只是幾座建築物被摧毀,而是整個城市都化為頹垣敗瓦。讓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主要的問題。

戰後經濟問題與復甦挑戰:

  • 經濟崩潰:工廠、鐵路、橋樑和農場遭到破壞。這意味著各國無法生產商品、運輸商品,甚至無法為自己的人民提供足夠的食物。貿易全面停頓。

  • 人道危機:數百萬人死亡。還有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一無所有。食物、燃料和藥物嚴重短缺,人們饑寒交迫。

  • 政治不穩:政府陷入混亂,人民絕望,共產主義擴散的恐懼真實存在。法國和意大利等國的共產黨承諾解決苦難,獲得了大量支持。

  • 心理創傷:六年殘酷的戰爭留下了深深的創傷。人們渴望持久的和平,並感覺舊有的國家競爭方式已徹底失敗。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阻止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比喻:想像一下,你的整個社區,包括你的家、港鐵站、超級市場和學校,都被颱風徹底摧毀。你身無分文,沒有食物,也無法出行。這就是當時歐洲大部分地區的狀況。

要點

二戰後,歐洲在物質、經濟和情感上都遭到重創。它面臨著重建、養活人民,以及尋找新方法以確保持久和平與穩定的巨大挑戰。


2. 超級大國介入:美國 vs. 蘇聯

別擔心,如果這部分一開始看起來有點複雜!關鍵要記住的是,二戰後出現了兩個新的「超級大國」:美國(代表資本主義和民主)和蘇聯(代表共產主義)。它們在我們稱為「冷戰」的時期中成為了競爭對手。它們沒有直接進行「熱戰」,而是在全球各地,包括殘破的歐洲,競爭影響力。兩國都有「幫助」歐洲重建的計劃,但動機卻大相徑庭。

美國的計劃:馬歇爾計劃(1948年)

美國感到憂慮。一個軟弱不穩的歐洲對美國的商業不利,也容易受到共產主義的控制。因此,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宣布了一項大規模援助計劃。

這是什麼?馬歇爾計劃」(正式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是美國向西歐國家提供的一筆巨額財政援助——超過130億美元(在當時是天文數字!),以幫助它們重建。

美國的政治和經濟動機:

  • 政治目標(圍堵政策):主要目標是阻止共產主義的擴散。美國認為,如果歐洲經濟復甦,人民就會幸福富裕,不會被誘惑去投票給共產黨。這是美國「圍堵政策」的關鍵部分。

  • 經濟目標(新市場):一個重建後的歐洲意味著一個充滿富裕客戶和貿易夥伴的洲際市場,有利於美國企業。這對美國經濟來說是一項精明的投資。

影響與成效:

馬歇爾計劃取得了驚人的成功。它幫助啟動了西歐的經濟,帶來了一段常被稱為「經濟奇蹟」的快速增長時期。它也加強了美國與西歐之間的政治聯繫。

你知道嗎?美國其實也曾向蘇聯及其東歐附庸國提供馬歇爾計劃的援助!然而,史太林(蘇聯領導人)拒絕了,並強迫其他東歐集團國家也拒絕。他認為這是一個旨在獲取影響力和破壞共產主義的詭計。

蘇聯的回應:經濟互助委員會(1949年)

史太林視馬歇爾計劃為威脅。他需要自己的計劃來將東歐國家(如波蘭、匈牙利和東德)置於其控制之下,並抗衡美國的影響力。

這是什麼?經濟互助委員會」(Comecon,簡稱經互會)是蘇聯對馬歇爾計劃的回應。它是一個將東歐集團國家的經濟與蘇聯綑綁在一起的經濟組織。

蘇聯的政治和經濟動機:

  • 政治目標(控制):阻止東歐國家被西方吸引,並鞏固蘇聯的共產主義勢力範圍。這是為了建立一個堅固、統一的共產主義集團。

  • 經濟目標(統合):根據蘇聯的需求協調東歐集團國家的經濟。例如,一個國家可能被要求專注於生產小麥,而另一個國家則專注於製造機械,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服務整個集團(但主要是蘇聯)的需求。

影響與成效:

經互會遠不如馬歇爾計劃成功。它往往讓蘇聯受益多於其他成員國,導致經濟增長緩慢,並使這些國家高度依賴莫斯科。

快速比較:馬歇爾計劃 vs. 經濟互助委員會

馬歇爾計劃(美國):

  • 目標:重建西歐,以圍堵共產主義並創造貿易夥伴。
  • 方法:巨額財政援助(贈款和貸款)。
  • 結果:經濟迅速復甦,並與美國建立強大聯盟。

經互會(蘇聯):

  • 目標:統合東歐,以加強蘇聯控制。
  • 方法:協調經濟規劃和貿易協定。
  • 結果:增長緩慢,經濟依賴蘇聯。
要點

歐洲的經濟重建是早期冷戰的一個主要戰場。美國利用馬歇爾計劃成功重建西歐並圍堵共產主義,而蘇聯則建立經互會來控制東歐集團的經濟。


3. 開創未來:歐洲統合之路

一些歐洲領袖意識到,單靠財政援助無法解決最大的問題:法國和德國之間再次爆發戰爭的風險。他們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激進想法:如果我們將彼此的經濟緊密連結,那麼戰爭就會變得不可能發生呢?

第一步:舒曼計劃(1950年)

這個想法來自法國外交部長羅伯特·舒曼。他提出了一個具革命性的計劃。

  • 構想:將法國和西德的全部煤和鋼生產置於一個單一的共同權力機構之下。其他歐洲國家也可以加入。

  • 為何是煤和鋼?因為它們是製造武器和發動戰爭的必需品。如果法國和德國共同控制這些資源,兩國都無法秘密地武裝自己來對抗對方。這是邁向和平的務實第一步。

第二步:歐洲煤鋼共同體(1951年)

舒曼計劃透過《巴黎條約》付諸實行,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這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

  • 創始成員(「內六國」):法國、西德、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

  • 一個超國家機構:歐洲煤鋼共同體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超國家組織。這是一個關鍵詞!這意味著它的權力高於國家政府。成員國同意為了共同利益而放棄一部分國家權力。

  • 成功!歐洲煤鋼共同體運作得非常出色。它促進了煤鋼工業的發展,並證明了合作是可行的。

第三步:歐洲經濟共同體(1957年)

由於歐洲煤鋼共同體取得了巨大成功,「內六國」決定透過《羅馬條約》邁出下一個重要步伐。

  • 它創立了什麼:歐洲經濟共同體」(EEC),亦稱「共同市場」。

  • 目標:不單是煤和鋼,而是建立一個單一經濟區域。這意味著取消關稅(對來自其他成員國商品的稅收),並允許貨物、服務、資本(資金)和人員在成員國之間自由流動。

  • 比喻:想像一下,如果香港、澳門和廣州同意取消所有貨物和工人的邊境管制。企業可以在任何地方銷售產品而無需額外徵稅,人們也可以輕鬆地在三個城市中的任何一個工作。這就是共同市場的基本概念。

常見錯誤警示!
不要將歐洲經濟共同體(EEC)與歐洲聯盟(EU)混淆。歐洲經濟共同體是一個較早期的、純粹經濟的階段。而歐洲聯盟則是在1993年通過《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才成立的,它涉及更深層次的合作,包括外交政策、司法和單一貨幣(歐元)等領域。歐洲經濟共同體是邁向歐盟的關鍵一步。

歐洲統合的意義

這種循序漸進的經濟統合進程,對歐洲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

  • 確保和平:通過將其經濟緊密結合,特別是歷史上敵對的法國和德國,歐洲統合使成員國之間的戰爭變得不可想像。

  • 創造繁榮: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為一個龐大的經濟強國。共同市場促進了貿易和經濟增長,提高了數百萬人的生活水平。

  • 賦予歐洲全球話語權:通過共同行動,歐洲國家在全球政治和貿易中的影響力遠超單獨行動。

  • 成為世界的榜樣:歐洲統合的成功激勵了世界各地其他區域合作組織。

要點

歐洲統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始於控制戰爭工業(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務實目標,並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經濟集團(歐洲經濟共同體)。其主要目標和成就是確保和平並創造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