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主要衝突與和平探索

大家好!歡迎嚟到呢份學習筆記,我哋將會探索現代歷史上最戲劇性嘅時期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都期望和平降臨,但萬萬估唔到嘅係,世界反而進入咗一個充滿新緊張局勢同衝突嘅時代。喺呢一章,我哋將會深入探討史上最大規模嘅對峙——美國同蘇聯之間嘅冷戰。同時,我哋亦會檢視中東、巴爾幹地區同南非等地嘅其他嚴重衝突,並研究世界如何透過聯合國去嘗試制止戰鬥。

點解呢啲咁重要呢?因為呢啲事件塑造咗我哋今日所身處嘅世界!了解佢哋有助我哋明白今日嘅新聞、國際政治,以及持續面對嘅和平挑戰。事不宜遲,我哋開始啦!


第一部分:冷戰 — 超級強權之爭 (1945-1991)

乜嘢係冷戰?

冷戰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兩個新興超級強權—美國蘇聯之間一段長時間嘅激烈政治競爭、緊張關係同埋對抗。之所以叫做「冷戰」,係因為呢兩個主要對手從來冇直接進行過一場大規模嘅「熱戰」。

💡 比喻時間到!想像一下,這就好比兩間校隊之間嘅激烈競爭,佢哋互相憎恨。佢哋從來冇喺操場上進行過一場大規模全面打鬥(即係「熱戰」),但佢哋喺所有其他方面都會競爭:佢哋試圖爭取更多同學加入自己陣營、散播關於對方嘅謠言(文宣)、資助小隊伍去競爭(代理人戰爭),同埋不斷增強實力以威嚇對方(軍備競賽)。

主要參與者及其理念:

美國隊(「西方陣營」):信奉資本主義(私人擁有、自由市場)同民主(人民選擇政府)。

蘇聯隊(「東方陣營」):信奉共產主義(政府擁有所有嘢、目標係實現無階級社會、一黨專政)。

呢兩種意識形態完全相反,而且雙方都想將自己嘅制度推廣到全世界。呢種思想衝突就係冷戰嘅根本原因。

冷戰嘅起源 (點解會開始?)

如果你一開始覺得呢個問題好難,唔使擔心!冷戰唔係喺某一個特定日子突然開始嘅。佢係一個信任逐漸瓦解嘅過程。以下係主要嘅原因:

1. 意識形態差異:正如我哋所見,資本主義同共產主義係根本對立嘅。美國擔心全球會爆發共產主義革命,而蘇聯就擔心資本主義國家會試圖摧毀佢。

2. 二戰後嘅分歧:「三巨頭」盟友(美國、蘇聯、英國)雖然一齊擊敗咗納粹德國,但佢哋喺戰後點樣處理歐洲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喺雅爾達會議波茨坦會議等場合,佢哋就德國同東歐嘅未來問題爭論不休。

3. 蘇聯喺東歐嘅擴張:史太林嘅蘇聯軍隊雖然將東歐國家從納粹手中解放咗出嚟,但卻從未撤離。蘇聯喺波蘭、匈牙利同東德等國家建立咗共產「衛星國」,以形成一個「緩衝區」,保護自己免受未來嘅入侵。喺西方國家眼中,呢個行為就好似具侵略性嘅帝國擴張。溫斯頓·丘吉爾就將呢條分界線戲稱為「鐵幕」

4. 美國嘅回應 — 遏制政策: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決定,美國必須阻止共產主義嘅擴散。呢項政策就叫做遏制政策

杜魯門主義(1947年):美國承諾向任何受共產主義政權威脅嘅國家提供金錢同軍事援助(首先係希臘同土耳其)。

馬歇爾計劃(1948年):美國提供咗巨額資金,幫助重建飽受戰爭摧殘嘅西歐。目的係希望如果國家經濟穩定,佢哋就唔會被共產主義吸引。

快速回顧:冷戰嘅起源

大家可以記住首字母縮略詞 I.D.E.A.S. 來幫助記憶冷戰嘅成因: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意識形態差異:資本主義 vs. 共產主義)
Disagreements after WWII (二戰後分歧:雅爾達/波茨坦會議)
Expansion of the USSR in Eastern Europe (蘇聯喺東歐擴張:「鐵幕」)
American response (美國嘅回應:遏制政策——杜魯門主義同馬歇爾計劃)
Suspicion and distrust on both sides (雙方嘅猜疑與不信任)


冷戰嘅發展與特徵

冷戰唔係單純嘅一場瞪眼比賽。佢有幾個主要特點:

特徵1:兩極世界與兩大陣營

世界分為兩大陣營,由兩個超級強權領導。

北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年:一個由美國領導嘅軍事聯盟。成員國(例如英國、法國、加拿大)承諾若其中一國受攻擊,其他成員國將會互相防衛。佢嘅基礎係資本主義世界嘅集體安全。

華沙條約組織(華約),1955年:蘇聯對北約嘅回應。佢係蘇聯同佢喺東歐嘅共產衛星國組成嘅軍事聯盟。

特徵2:軍備競賽與「相互保證毀滅」

雙方都建立咗龐大軍隊同埋可怕嘅新型武器。最危險嘅部分係核軍備競賽。喺美國喺1945年使用原子彈之後,蘇聯亦喺1949年研發出自己嘅原子彈。之後,佢哋又都研發出威力更強大嘅氫彈。

呢個導致咗一個可怕嘅概念,叫做「相互保證毀滅」(M.A.D.)。呢個意思係,如果一方發動核攻擊,另一方仍然會有足夠嘅武器進行反擊並徹底摧毀對方。正係對全面毀滅嘅恐懼,阻止咗一場直接嘅「熱戰」。

特徵3:代理人戰爭

由於無法直接開戰,超級強權透過支持世界各地其他衝突中嘅敵對雙方,進行間接對抗。呢啲就係代理人戰爭

例子1:柏林封鎖與空運(1948-49年):蘇聯封鎖咗所有通往西柏林(由盟軍控制但深入蘇聯控制嘅東德境內)嘅陸路通道,試圖迫使西方國家撤離。美國及其盟友並冇開戰,而係持續空運物資長達近一年,最終迫使蘇聯讓步。呢係冷戰早期嘅一場對決。

例子2: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蘇聯秘密喺古巴(距離美國海岸不遠)部署核導彈。當美國發現後,全世界屏息以待13日,深恐核戰爭爆發。呢係世界最接近熱戰嘅時刻。最終,蘇聯同意移除導彈,以換取美國承諾唔會入侵古巴。

你知道嗎?「太空競賽」亦係冷戰競爭嘅一部分。當蘇聯喺1957年發射咗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史普尼克)時,令美國非常震驚,佢哋認為蘇聯喺科技上更勝一籌。呢個促使美國創立NASA(美國太空總署),並最終喺1969年成功載人登陸月球,以證明自己嘅實力。

緩和時期:冷戰嘅「解凍」

到咗1960年代末期同1970年代,雙方都對冷戰嘅緊張局勢同高昂代價感到筋疲力盡。古巴導彈危機更係嚇壞咗所有人。呢個促成咗一個緊張局勢緩和嘅時期,叫做緩和時期(Détente)(法文,意指「放鬆」)。

緩和時期嘅關鍵事件:

第一次戰略武器限制談判條約(SALT I),1972年:美國同蘇聯同意限制佢哋所擁有嘅特定類型核導彈嘅數量。呢係控制軍備競賽嘅第一步。

美國總統尼克遜訪問中國同蘇聯:呢啲訪問打開咗溝通渠道,改善咗關係。

緩和時期喺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結束,緊張局勢再度升級。

冷戰嘅結束與蘇聯解體

冷戰喺1989至1991年間突然結束。呢個點解會發生呢?

因素1:蘇聯內部問題

蘇聯嘅共產經濟係一場災難。食物同基本物資短缺。政府為咗追上美國,將巨額資金投入軍事,但係佢哋根本無力負擔。人民非常不滿。

因素2:戈爾巴喬夫嘅改革

1985年,新任蘇聯領袖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上台。佢明白蘇聯必須改革,否則就會崩潰。佢引入咗兩項激進嘅新政策:

開放政策(Glasnost):允許更多言論同新聞自由。人民首次可以公開批評政府。

改革政策(Perestroika):試圖透過允許一啲小型私人企業來改革共產經濟。

💡 比喻時間到!戈爾巴喬夫嘅改革就好似打開一間悶熱舊屋嘅窗戶。佢引入咗新鮮空氣,但亦同時揭示咗所有裂縫同腐爛之處,而突然吹來嘅風將整間屋吹倒。

因素3:東歐共產主義嘅瓦解

戈爾巴喬夫亦宣佈,蘇聯將唔再動用軍隊去維持東歐嘅共產政府執政。受此同「開放政策」嘅啟發,東歐各地人民紛紛起義,要求變革。

最著名嘅事件係1989年11月嘅柏林圍牆倒塌。幾十年嚟,佢一直係冷戰分裂最有力嘅象徵。當佢倒塌嗰刻,就預示著冷戰即將結束。

最終解體

新嘅自由導致蘇聯內部出現民族主義運動,許多共和國想爭取獨立。喺1991年8月舊式共產黨人發動政變失敗後,蘇聯隨之瓦解。喺1991年12月25日,蘇聯正式解體。華沙條約組織亦隨之解散,冷戰正式告終。

第一部分主要重點

冷戰係美國同蘇聯之間長達45年嘅全球鬥爭,由意識形態驅動。佢嘅特點係軍事聯盟(北約 vs. 華沙條約組織)、軍備競賽同代理人戰爭。冷戰嘅結束,歸因於蘇聯內部嘅弱點、戈爾巴喬夫嘅改革,以及東歐人民革命嘅爆發。


第二部分:其他主要衝突與和平努力

冷戰主導咗世界政治,但佢並唔係唯一嘅主要衝突。等我哋嚟睇吓三個重要嘅區域衝突同埋為咗和平所作出嘅嘗試。

以巴衝突

成因 (點解會開始?)

呢個係一個複雜嘅土地衝突,而不僅僅係宗教問題。猶太裔以色列人同埋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對同一塊土地都擁有深厚嘅歷史同宗教淵源。

錫安主義與移民:喺19世紀後期,錫安主義運動興起,呼籲喺佢哋嘅祖傳之地(當時稱為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民族家園。猶太人移民到該地區嘅人數隨之增加。

聯合國分治方案(1947年):二戰後,英國將呢個難題交畀新成立嘅聯合國。聯合國投票決定將巴勒斯坦分割成兩個國家:一個阿拉伯國同一個猶太國。猶太領袖接受咗呢個方案,但阿拉伯領袖同周邊阿拉伯國家拒絕咗。

以色列嘅建立(1948年):以色列喺1948年宣佈獨立。隨即,五個鄰近嘅阿拉伯國家立即對佢發動攻擊。

發展 (之後發生咗乜嘢?)

1948年嘅第一次戰爭,標誌著一系列戰爭同暴力嘅開始。

主要戰爭:以色列贏得咗1948年嘅戰爭同隨後嘅幾場戰爭,包括六日戰爭(1967年),喺呢場戰爭中佢奪取咗大量領土(西岸、加沙地帶同戈蘭高地),以及贖罪日戰爭(1973年)

持續問題:呢啲戰爭造成咗大量巴勒斯坦難民。衝突持續圍繞著被佔領土嘅地位、以色列定居點,以及巴勒斯坦人要求建立自己獨立國家等問題。

和平努力

聯合國從一開始就深度介入其中。佢通過咗多項決議(例如聯合國242號決議,呼籲以色列撤出1967年佔領嘅領土以換取和平),並派出維和部隊監察停火。然而,佢喺達成最終和平解決方案方面成效有限。

巴爾幹地區嘅民族衝突 (南斯拉夫內戰)

背景:南斯拉夫係乜嘢?

南斯拉夫係一戰後喺巴爾幹地區建立嘅國家。佢係唔同民族(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波斯尼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等)同宗教(東正教、天主教、穆斯林)嘅混合體。幾十年嚟,佢哋由強勢嘅共產黨領袖鐵托元帥維持團結。

成因 (點解會解體?)

鐵托逝世(1980年):維繫國家團結嘅「黏合劑」消失咗。

共產主義瓦解(1980年代後期):呢個削弱咗中央政府同埋國家統一嘅理念。

民族主義抬頭:隨著鐵托同共產主義嘅消失,舊有嘅民族矛盾爆發。野心勃勃嘅領袖,尤其係塞爾維亞領袖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煽動民族仇恨。唔同嘅共和國想成為獨立國家。

發展 (1990年代嘅戰爭)

當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等共和國宣佈獨立時,塞爾維亞人主導嘅南斯拉夫軍隊試圖阻止佢哋。呢個導致咗一連串殘酷嘅戰爭。

波斯尼亞戰爭(1992-95年)嘅一個主要特點係「種族清洗」。呢個係一個恐怖嘅詞語,指利用暴力、謀殺同恐怖手段將整個民族逐出某地區。最臭名昭著嘅例子係斯雷布雷尼察屠殺,波斯尼亞塞爾維亞部隊喺呢度殺害咗超過8,000名波斯尼亞穆斯林男性同男童。

和平努力

聯合國派出咗維持和平部隊(「藍盔部隊」),但佢哋往往無力制止戰鬥同斯雷布雷尼察等暴行。聯合國亦對塞爾維亞實施經濟制裁。最終,北約採取軍事干預(空襲),迫使交戰雙方喺1995年簽署咗和平協議——代頓協議。

⚠️ 避免常見錯誤:唔好只係話「巴爾幹衝突」。要講得更具體!呢啲衝突涉及南斯拉夫嘅解體,而最激烈嘅戰鬥係波斯尼亞戰爭,佢係由具侵略性嘅民族主義同種族清洗所驅動。

南非種族隔離政策

乜嘢係種族隔離政策?

種族隔離政策(Apartheid,南非荷蘭語,意指「隔離」)係南非白人少數政府喺1948至1994年間實施嘅一套制度化嘅種族隔離同歧視制度。佢嘅目標係將唔同種族分開,並維持白人嘅政治同經濟控制。

發展 (係點樣嘅?)

隔離制度:南非黑人(同其他非白人族群)被剝奪基本權利。佢哋必須攜帶通行證、住喺稱為「黑人城鎮」嘅隔離區、使用獨立嘅海灘、學校同醫院,並且唔准投票。

抵抗:主要對抗種族隔離政策嘅組織係非洲人國民大會(ANC)。佢嘅領袖之一係納爾遜·曼德拉。和平抗議遭到政府暴力鎮壓(例如1960年嘅沙佩維爾大屠殺)後,非洲人國民大會轉向武裝鬥爭。曼德拉被捕,喺獄中度過27年,成為全球反種族隔離鬥爭嘅象徵。

和平努力 / 種族隔離政策嘅終結

種族隔離政策嘅結束,係透過內部抵抗同龐大嘅國際壓力共同實現嘅。

聯合國嘅角色:聯合國年復一年強烈譴責種族隔離政策。佢實施武器禁運,並呼籲全面經濟制裁,將南非與國際社會隔絕。

全球運動:全世界人民都發起抗議。出現咗著名嘅抵制南非體育隊伍同產品嘅行動。許多公司停止喺當地做生意。

呢啲壓力奏效咗。1990年,南非總統F.W. 德克勒克開始廢除種族隔離法例,並釋放納爾遜·曼德拉出獄。喺1994年,南非舉行咗首次所有種族都可以投票嘅選舉。納爾遜·曼德拉當選總統,完成咗一個非凡而和平嘅民主過渡。

聯合國喺維護和平中嘅角色

正如我哋喺呢啲例子中見到嘅,聯合國係全球主要嘅和平締造組織。但佢運作得點樣呢?

聯合國嘅和平締造「工具」:

1. 外交與調解:充當中立談判者,並通過安理會決議,譴責行為或提出解決方案(例如喺以巴衝突中)。

2. 制裁:實施經濟或軍事懲罰,向一個國家施壓,迫使其改變行為(例如對南非嘅武器禁運同經濟制裁)。

3. 維持和平部隊:部署成員國嘅士兵(「藍盔部隊」)以監察停火,並喺交戰雙方之間建立緩衝區(例如喺巴爾幹地區同中東)。

評估聯合國嘅角色:成功與局限

聯合國嘅記錄喜憂參半。佢係一個重要組織,但亦有主要弱點。

成功之處:聯合國喺協調國際壓力方面發揮咗關鍵作用,幫助結束咗南非嘅種族隔離政策。佢嘅維和任務喺部分衝突中成功維持咗和平。

局限性:

- 否決權: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可以否決任何重大決定。喺冷戰期間,美國同蘇聯不斷否決對方嘅提案,令聯合國陷入癱瘓。

- 冇自己嘅軍隊:聯合國依賴成員國自願提供部隊同資金。有時,國家唔願意將佢哋嘅士兵派往危險境地。

- 有限嘅授權: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通常只被允許喺自衛情況下使用武力。佢哋唔係一支入侵軍隊。呢個就係點解佢哋無法阻止波斯尼亞嘅種族清洗。

第二部分主要重點

二戰後,中東、巴爾幹地區同南非等地因土地、民族主義同種族問題而爆發主要衝突。聯合國試圖透過外交、制裁同維持和平部隊來締造和平。雖然佢取得咗一啲成功(例如協助結束種族隔離政策),但其成效往往受到強大國家政治利益嘅限制(尤其係安理會否決權)同埋佢缺乏執行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