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與和平解決方案:你的終極溫習指南!

大家好!歡迎來到20世紀歷史中最重要課題之一的溫習筆記。我們將會深入探討人類歷史上兩場最重大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不過,我們不會只集中於戰鬥本身。更重要的是,我們會看看槍聲平息之後發生了甚麼事。世界是如何嘗試建立和平?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嘗試修復一切的努力,又是如何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呢?

了解這個課題超級重要,因為1920年代和1940年代所作出的決定,塑造了我們今天所身處的世界,從聯合國的成立到至今依然存在的衝突。如果內容看似很多,請不要擔心——我們會將它拆解成簡單易懂的部分。我們開始吧!


第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收拾殘局——巴黎和會

「大戰」的終結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8年結束時,歐洲滿目瘡痍。數百萬人死亡,帝國瓦解,各國財政破產。戰勝國——主要是法國英國美國——於1919年在巴黎聚首一堂,商議和平條款並重繪歐洲地圖。這就是巴黎和會

《凡爾賽條約》(1919)

這是主要的和平條約,特別是針對德國的條約。「三巨頭」的領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目標:

  • 美國(威爾遜總統):希望實現「沒有勝利者的和平」,並建立一個國際聯盟以防止未來戰爭。他是一位理想主義者。
  • 法國(克里蒙梭總理):希望徹底擊垮德國,確保它永遠無法再次攻擊法國。他渴望復仇!
  • 英國(勞合·喬治首相):立場介乎兩者之間。他希望懲罰德國,但又不想懲罰得太嚴厲以致引發另一場戰爭。

最終,法國的復仇願望在很大程度上佔了上風。《凡爾賽條約》的條款對德國非常嚴苛。記住主要條款的一個好方法是使用助記法B.R.A.T.

助記法:凡爾賽條約的主要條款 = B.R.A.T.

B - Blame(罪責):德國被迫完全承擔發動戰爭的罪責。這被稱為「戰爭罪責條款」(第231條)。想像一下,一場大家都有份參與的巨大爭吵,卻要你一人獨自承受所有指責。這對德國人民來說是極度的羞辱。

R - Reparations(賠款):德國必須向協約國支付巨額戰爭賠款(當時約66億英鎊,這是個天文數字)。這使德國經濟多年來都癱瘓不前。

A - Army(軍隊):德國軍事力量受到嚴格限制。其陸軍被限制為僅10萬人,禁止擁有空軍或潛水艇,而萊茵蘭(毗鄰法國的關鍵工業區)則被非軍事化。

T - Territory(領土):德國失去所有海外殖民地,以及約13%的歐洲領土。這包括重要的工業區如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和劃歸新成立波蘭的地區。

對國際秩序的影響

巴黎和會不僅懲罰了德國,它還重繪了歐洲地圖。舊有的奧匈帝國和鄂圖曼帝國被瓜分,催生了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新國家。其主要影響是:

  • 普遍的怨恨:《凡爾賽條約》在德國激起了深切的憤怒和怨恨。這種不公的懲罰感後來被阿道夫·希特拉等領袖所利用。
  • 和平的薄弱基礎:條約懲罰了戰敗國,但未能解決導致戰爭發生的根本問題。
第一部分的重點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和平解決方案,特別是《凡爾賽條約》,原意是為了防止未來的戰爭,但反而埋下了下一次戰爭的禍根。透過嚴厲懲罰和羞辱德國,它為極端主義領袖上台執政創造了完美的條件。


第二部分:戰間期(1919-1939)——和平的失敗探索

核心概念:集體安全

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恐怖之後,人們希望確保這一切永不重演。威爾遜總統的核心概念是集體安全

比喻:將集體安全想像成一個國家之間的「鄰里守望相助隊」。如果一個惡霸(侵略國)攻擊一所房屋(國家),所有其他鄰居(成員國)都會承諾聯合起來,共同制止這個惡霸。這是實現和平「一人為眾,眾人為一人」的方式。

為實現這一目標而成立的組織就是國際聯盟

國際聯盟:一場高貴的失敗

國際聯盟的主要目標是和平解決國家之間的爭端。不幸的是,它從一開始就很軟弱。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隻沒有牙齒的看門狗。

國際聯盟為何如此軟弱?
  • 成員問題:美國從未加入!這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因為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德國和蘇聯最初被禁止加入。其他關鍵成員國如日本和意大利,在國際聯盟批評其行動後便退出。
  • 沒有軍隊:國際聯盟沒有自己的軍隊。它只能要求成員國採取行動,但無法強制執行。
  • 決策緩慢:所有決定都必須一致通過,這意味著一個國家就可以阻止任何行動。

因果鏈: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和平解決方案和國際聯盟的失敗,直接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下是其一步步的演變:

1. 嚴苛的《凡爾賽條約》
導致...
2. 德國的憤怒與經濟崩潰
導致...
3. 希特拉崛起(他承諾撕毀條約並恢復德國榮光)
卻未能被...阻止...
4. 弱小的國際聯盟(在1930年代未能阻止希特拉的侵略)
最終導致...
5. 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爆發。

你知道嗎?

法國軍事指揮官福煦元帥在1919年評價《凡爾賽條約》時說:「這不是和平。這是為期二十年的休戰。」他幾乎完全說中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20年又65天後爆發。

第二部分的重點摘要

戰間期集體安全的嘗試失敗了。國際聯盟太過軟弱,無法阻止侵略國家。這種失敗,再加上《凡爾賽條約》造成的積怨,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幾乎不可避免。


第三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與新世界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安排

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結束後,同盟國從1919年的錯誤中汲取了教訓。他們沒有召開一次大型而混亂的會議,而是在戰爭期間多次會面,規劃戰後世界。最重要的會議是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 (1945)

新的「三巨頭」是美國、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和英國。他們作出的關鍵決定塑造了接下來的50年:

  • 瓜分德國:他們同意將德國及其首都柏林劃分為四個佔領區,分別由美國、蘇聯、英國和法國控制。這種瓜分最終演變成西德和東德。
  • 創建聯合國:他們一致同意創建一個新的、更強大的國際組織,以取代失敗的國際聯盟。
  • 鐵幕:在這些會議上,美國(資本主義)和蘇聯(共產主義)之間出現了深刻分歧。蘇聯拒絕從其從納粹手中解放的東歐國家撤軍,為歐洲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影響:新的國際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徹底改變了世界的權力結構。

1. 兩大超級大國的崛起:英法等舊有強國已筋疲力盡。世界現在由兩個新的超級大國主導,它們意識形態對立:民主資本主義的美國和共產主義的蘇聯

2. 冷戰的開始:美國和蘇聯之間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導致了冷戰——一個長達45年的緊張與對抗時期,將世界劃分為兩大陣營。兩者之間沒有直接交戰,但發生了許多代理人戰爭。

3. 聯合國 (UN):聯合國於1945年成立。它被設計得比國際聯盟更強大。一個關鍵的區別是安全理事會,它有權授權採取軍事行動。安理會有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它們可以否決任何決議。

第三部分的重點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安排沒有重蹈《凡爾賽條約》那種單一懲罰性條約的覆轍。相反,它們建立了一個由兩個敵對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主導的新國際秩序,導致了冷戰的爆發。一個新的、更完善的集體安全機構——聯合國——也得以創建。


第四部分:宏觀視角:世界大戰的整體意義

這兩場大規模衝突是如何永遠改變世界的呢?我們可以從四個角度來評估它們的歷史意義。一個很好的記憶方法是政社經文(政治Political、社會Social、經濟Economic、文化Cultural)。

政治意義

  • 帝國終結:戰爭摧毀了歐洲舊有的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俄羅斯帝國、鄂圖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致命性地削弱了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帝國,導致亞洲和非洲的非殖民化浪潮。
  • 全球力量轉移:權力從西歐轉移到美國和蘇聯。
  • 新的國際組織:戰爭導致了國際聯盟的成立,以及更成功的聯合國的創建。

社會意義

  • 史無前例的生命損失:死亡人數規模巨大,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平民傷亡。
  • 婦女角色改變:由於男性外出參戰,大量婦女投入勞動市場,這有助於推動女權和選舉權(投票權)的發展。
  • 大規模人口遷徙:數百萬人流離失所,成為難民。

經濟意義

  • 歐洲的破壞:兩次戰爭後,歐洲大部分地區在物質和經濟上都遭到破壞。
  • 美國崛起:美國在兩次戰爭中都成為世界領先的經濟強國。
  • 政府角色增加:政府在管理國家經濟方面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文化意義

  • 幻滅: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壕戰的恐怖導致了「迷惘一代」藝術家和作家的出現,他們對世界抱持著極度的犬儒和悲觀態度。
  • 核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原子彈在日本的使用,開啟了核時代,並在冷戰期間持續籠罩著原子戰爭的恐懼。
  • 人權意識:世界對猶太人大屠殺的震驚反應,催生了關於普世人權和追究戰爭罪行(例如紐倫堡審判)的新思想。
總結

兩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的轉捩點。它們結束了歐洲主導的時代,創建了一個由美國和蘇聯主導的新全球權力結構,並促使新的國際體系誕生,旨在防止類似的浩劫再次發生。其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影響至今仍被全世界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