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1900-1914年 — 世界瀕臨戰爭邊緣

你好!歡迎來到這份關於世界歷史中一個非常關鍵時期的學習筆記。我們將會回到1900至1914年間。你可以把這段時期想像成一部電影在巨大爆炸前最後的場景,表面看似平靜,但張力已在累積。在本章中,我們將探討歐洲主要國家為何充滿競爭與衝突、他們為維持和平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以及這一切最終如何導致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了解這段歷史,是理解整個20世紀的關鍵,所以讓我們深入探索吧!


20世紀初的歐洲:局勢緊張的鄰里

試想像1900年的歐洲,就像一個校園操場,裡面有幾個強大而自豪的「小圈子」(朋友群)。每個小組都想成為最受歡迎、最強大,並擁有最好的玩具。這引發了大量的嫉妒和猜疑。

主要玩家(「小圈子」):

英國:長期以來「稱霸校園」的「富家子」。它擁有龐大的海外帝國(「日不落帝國」),以及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英國希望維持現狀,以保護其帝國和貿易利益。

德國:迅速崛起、充滿野心的「新同學」。它已成為一個強大的工業國家,並正在建立強大的陸軍和海軍。德國認為自己應獲得更多尊重、更多殖民地,並爭取「陽光下的地盤」。

法國:「懷恨在心」的孩子。法國仍對1871年普法戰爭中戰敗並失去兩個重要地區——阿爾薩斯-洛林耿耿於懷。其主要目標是復仇,並確保德國不會變得過於強大。

奧匈帝國:試圖維繫其多元朋友群的「年老而脆弱的孩子」。它是一個龐大、多民族的帝國,有許多族群(如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捷克人)都希望脫離並建立自己的國家。它擔心帝國會瓦解。

俄羅斯:「龐大卻問題重重」的孩子。俄羅斯疆域廣闊,擁有龐大軍隊,但工業化程度較低,內部問題繁多。它視自己為所有斯拉夫民族的保護者,特別是巴爾幹地區(如塞爾維亞人),這使其與奧匈帝國直接衝突。

核心要點

20世紀初的歐洲並非一個和睦的大家庭。她是一個充滿自豪、野心和恐懼的國家所組成的洲。每個主要強國都有自己的目標和憂慮,這些常常與其他國家的目標和憂慮產生衝突。這正是所有即將來臨的麻煩的根源。


競爭與衝突的根源:火藥桶

歷史學家常說,1914年以前的歐洲就像一個「火藥桶」——一個裝滿了隨時會爆炸的火藥的桶。這些緊張的根源就是火藥。記住它們的一個好方法,就是使用助記符號MAIN

M - 軍國主義(Militarism)
A - 同盟制度(Alliance System)
I - 帝國主義(Imperialism)
N - 民族主義(Nationalism)

讓我們逐一剖析。如果這些詞彙看起來很複雜,別擔心;它們背後的概念其實相當簡單。

M 代表 軍國主義:軍備競賽

什麼是軍國主義: 軍國主義是指一個國家應擁有強大軍力,並準備好動用武力來捍衛或促進其國家利益的信念。

類比:想像操場上有兩個孩子在爭吵。一個孩子得到一把更大、更好的水槍。為了不被擊敗,另一個孩子必須弄到一把更大的水槍。很快,每個人都拿著巨大的水炮,一場小小的爭吵就很可能演變成一場大規模的水戰。

這就是當時歐洲的情況。那是一場軍備競賽

• 德國和法國等國家建立了龐大的徵兵制軍隊(年輕男子被強制服兵役)。

• 他們制定了詳細的戰爭計劃,例如德國著名的施里芬計劃,該計劃旨在迅速擊敗法國,然後再轉而對抗俄羅斯。

• 最著名的例子是英德海軍軍備競賽。德國開始建造大型海軍,以挑戰英國對海洋的控制。英國則通過建造更多、更好的戰艦來應對,例如革命性的「無畏艦」號(HMS Dreadnought)。這場競賽在兩國之間製造了大量的猜疑和敵意。

A 代表 同盟制度:選擇陣營

什麼是同盟: 同盟是兩個或更多國家之間的正式協議或條約。它們承諾互相幫助,特別是當其中一個國家受到攻擊時。

類比:操場上的小圈子組成了正式的隊伍。甲隊承諾,如果有人與其中一名隊員發生爭執,整個隊伍都會加入。乙隊也一樣。這個制度本應阻止爭吵發生(因為誰會愚蠢到去挑戰整個隊伍呢?),但它也意味著兩個人之間的一個小爭執,就可能把所有人捲入一場大規模的混戰。

到了1914年,歐洲已分裂成兩大武裝陣營:

1. 三國同盟(成立於1882年):
• 德國
• 奧匈帝國
• 意大利(注意:意大利是一個不可靠的成員,後來會轉投敵對陣營)

2. 三國協約(成立於1907年):
• 法國
• 俄羅斯
• 英國

這個旨在建立均勢和維持和平的制度,實際上卻使戰爭更有可能發生。它產生了「骨牌效應」,一個衝突可能引發一連串的反應。

I 代表 帝國主義:爭奪殖民地

什麼是帝國主義: 帝國主義是指一個強大的國家為經濟和政治利益而控制較弱的國家或地區(殖民地)。

類比:自助餐廳裡每個人都想分到一片限量版薄餅(殖民地)。英國和法國來得早,拿走了大部分。德國來得晚,對於只剩下幾片小的、剩下的薄餅感到憤怒。這導致了為剩餘薄餅而起的爭論和打鬥。

19世紀的「瓜分非洲」熱潮大部分已經結束,但競爭仍在繼續。德國希望擁有自己的海外帝國,以與英國和法國競爭。這導致了幾次危險的衝突: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1905年):德國試圖挑戰法國在摩洛哥的影響力。但這適得其反,反而加強了英法之間的聯繫。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1911年):德國向摩洛哥派遣了一艘炮艦,再次挑戰法國。這再次加劇了緊張局勢,並使英國對德國的野心更加警惕。

N 代表 民族主義:自豪與偏見

什麼是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在這裡有兩種含義。首先,它是指對自己國家強烈的自豪感和忠誠度。其次,它是指一群擁有共同文化和語言的人希望建立自己獨立國家的願望。

第一種的類比:大喊「我們學校最棒!」並相信你的學校比其他所有學校都好。這可能導致傲慢和對他人的不尊重。這在德國(泛日耳曼主義)和英國都有發生。

第二種的類比:一個龐大、嚴格的社團(一個帝國)中的一群學生,覺得他們有自己的身份認同,並希望脫離出去,成立自己更小的社團(一個獨立國家)。

第二種民族主義在巴爾幹地區(位於東南歐)造成了巨大的問題。該地區被稱為「歐洲火藥桶」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正在衰弱,留下權力真空。

• 奧匈帝國和俄羅斯都想控制該地區。

• 許多斯拉夫民族,例如塞爾維亞人,希望擺脫外國統治,將所有斯拉夫人團結成一個民族(這一運動被稱為泛斯拉夫主義)。塞爾維亞已經獨立,是這個夢想的中心。這直接威脅到奧匈帝國這個多民族帝國,因為它自己也有大量塞爾維亞人口。

快速回顧:MAIN 主要原因

軍國主義: 各國建立了龐大的陸軍和海軍。
同盟: 歐洲分裂成兩個敵對陣營。
帝國主義: 各國爭奪殖民地和資源。
民族主義: 強烈的愛國心和獨立願望造成不穩定,尤其是在巴爾幹地區。

這四個因素相互關聯,製造了極度緊張、猜疑和恐懼的氛圍。戰爭並非不可避免,但卻越來越有可能發生。


維持和平的嘗試:力有不逮?

重要的是要記住,並非所有人都想要戰爭。確實存在一些促進國際合作和避免衝突的嘗試。問題是,這些努力不足以克服MAIN(軍國主義、同盟、帝國主義、民族主義)的強大力量。

海牙會議(1899年及1907年)

• 許多國家的代表在荷蘭海牙會面,討論和平。

目標:限制軍備競賽,並建立各國透過仲裁(類似由法官裁決爭議而非訴諸武力)和平解決糾紛的方式。

結果:大體而言是失敗的。他們雖然建立了仲裁法庭,但各國未能就限制陸海軍達成一致。沒有人願意放棄自身的軍事優勢。

這些會議表明,人們渴望和平,但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卻是更強大的力量。各國談論和平,但卻持續為戰爭做準備。

你知道嗎?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於1896年復興,旨在透過友好的體育競賽,促進國家間的和平與理解。創辦人皮埃爾·德·顧拜旦希望它能取代戰爭。可惜的是,這種合作精神並不足以阻止20世紀的衝突。

核心要點

儘管1914年以前存在一些和平運動和會議,但它們未能阻止戰爭的趨勢。主要強國之間彼此猜疑過甚,並過於執著於其軍事和帝國野心,以致無法為和平作出真正的妥協。


導火線:第一次世界大戰如何在1914年爆發

MAIN(軍國主義、同盟、帝國主義、民族主義)因素就像是乾柴和火藥。所需要的只是一個火花,就能將一切點燃。這個火花於1914年6月28日在巴爾幹城市薩拉熱窩出現。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奧匈帝國的王位繼承人費迪南大公正在薩拉熱窩訪問。他被一名名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刺殺。這位刺客是一個團體的一部分,該團體旨在將斯拉夫人從奧地利統治下解放出來,並與塞爾維亞統一。

常犯錯誤提醒!

一個非常常見的錯誤是說費迪南大公遇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它不是!它只是點燃火藥桶的導火線火花。真正的長期原因則是軍國主義、同盟、帝國主義和民族主義

七月危機:一步步的連鎖反應

刺殺事件之後,是長達一個月的外交危機,同盟制度將所有國家捲入了戰爭。

第一步:奧匈帝國譴責塞爾維亞。他們將此視為一勞永逸地鎮壓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的完美藉口。

第二步:德國向奧匈帝國發出「空白支票」。這意味著德國承諾無論奧匈帝國做出任何決定,都會給予支持。這使得奧匈帝國信心大增,態度變得強硬。

第三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這是一系列苛刻的要求,旨在讓塞爾維亞無法完全接受。

第四步:塞爾維亞接受了大部分但非全部要求。奧匈帝國以此為藉口,於1914年7月28日宣戰。

第五步:俄羅斯動員軍隊。俄羅斯視自己為塞爾維亞(同為斯拉夫民族)的保護者,於是動員軍隊準備與奧匈帝國作戰。骨牌開始倒下...

第六步:德國對俄羅斯宣戰。德國將俄羅斯軍隊的備戰視為對自身及其盟友奧匈帝國的威脅。

第七步:德國對法國宣戰。德國知道法國是俄羅斯的盟友,並將會攻擊德國。德國決定先發制人,啟動其施里芬計劃

第八步:德國入侵中立國比利時。施里芬計劃要求德軍穿過比利時,從北部進攻法國。

第九步:英國對德國宣戰。英國曾在一份很久以前簽署的條約(1839年《倫敦條約》)中承諾保護比利時的中立。德國入侵比利時給予了英國參戰所需的理由。

到了1914年8月初,所有歐洲主要強國都已捲入戰爭。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之間的一場地區衝突,已演變成一場席捲整個歐洲的浩劫,並很快成為一場世界大戰。

核心要點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是戰爭的導火線。在七月危機期間,僵化的同盟關係、死板的軍事計劃和咄咄逼人的決策,引發了一連串無人能阻止的連鎖反應。巴爾幹地區的一點小火花,迅速蔓延成一場席捲歐洲的熊熊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