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發展的影響:為何有些地方會受自然災害的打擊更為嚴重?
大家好!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場大規模地震在一個國家可能造成巨大破壞,但在另一個規模相若的地震卻造成的損害小得多?這不僅僅是運氣或災害強度那麼簡單,而是關乎「發展程度」。
在本章中,我們將探討自然災害與一個國家發展水平之間強大且有時悲慘的關係。我們將揭示為什麼較貧窮地區往往更脆弱,以及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保護人們。這點超級重要,因為它有助我們了解我們的世界及其中的不平等現象。事不宜遲,馬上開始吧!
第一節:板塊災害的影響
首先,讓我們明確一下我們討論的內容。板塊災害是指由地球板塊運動引起的自然事件。在本課題中,我們將重點關注三種主要類型:
- 地震:地面突然而猛烈的震動。
- 火山爆發:熔岩、火山灰和氣體從火山噴出。
- 海嘯:巨大的海浪,通常由海底地震引起。
這些災害造成的破壞可分為兩種類型:原發性影響和繼發性影響。別擔心,它比聽起來簡單!
原發性影響 vs. 繼發性影響:簡明指南
想像一下被紙割傷。傷口本身就是原發性影響。幾天後可能引起的感染則是繼發性影響。
- 原發性影響:這些是災害直接造成的即時影響。它們是即時的破壞。
- 繼發性影響:這些是原發性影響的結果,發生於較後期。它們是連鎖反應造成的後果。
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例子
地震
- 原發性影響:建築物和橋樑倒塌、道路龜裂、人們被墜落物擊斃或擊傷。
- 繼發性影響:燃氣管道破裂引發火災、搖晃引發山泥傾瀉、無家可歸、受污染的水源傳播霍亂等疾病。
火山爆發
- 原發性影響:房屋和森林被熔岩流摧毀、人類和動物被火山碎屑流(極熱的火山灰和氣體雲)奪去生命、火山氣體導致窒息。
- 繼發性影響:融雪或雨水與火山灰混合形成火山泥流(Lahars)、火山灰雲阻礙航空交通、二氧化硫導致長期氣候變化、食水供應受污染。
海嘯
- 原發性影響:人們溺水、建築物被水力衝毀、船隻被沖上內陸。
- 繼發性影響:廣泛水浸、農地被鹹水破壞、無家可歸、受污染的水源和屍體傳播疾病。
重點提要
自然災害既會造成即時(原發性)破壞,也會帶來長期、連鎖(繼發性)問題。了解這兩者對於全面了解災害對社會的影響至關重要。
第二節:我們能否減輕影響?災害管理策略
是的,我們可以!雖然我們無法阻止地震發生,但我們可以採取措施減輕其影響。這些措施都是關於做好準備,使我們的社區更安全。課程大綱將它們分為幾個主要領域。
監測、預測和預警系統
這一切都是關於利用科技監察地球,並在災害來臨前向人們發出預警。
- 監測:利用科學設備偵測災害可能發生的跡象。例如,使用地震儀測量火山附近的震動,或利用熱成像技術偵測上升中的岩漿。
- 預測:利用監測數據,對災害何時何地可能發生作出有根據的猜測。精確預測地震非常困難,但我們在預測火山爆發和海嘯路徑方面則做得好得多。
- 預警系統:一旦確定威脅,便向公眾發布訊息。想想海灘上的海嘯警報器,或發送到手機的短訊警報。DART系統利用海底感應器和浮標偵測海洋中的海嘯,並向沿海地區發出警告。
減災與應對準備
這兩者聽起來相似,但存在關鍵區別。
- 減災(長期保護):這些是為減輕災害影響嚴重程度而採取的行動。它關乎建立長期安全。
例子:建造抗震建築物、加固現有橋樑、避免在高風險地區施工。 - 應對準備(為災害發生作好準備):這些是在災害發生前或發生期間為安全應對而採取的行動。
例子:制定疏散計劃、在學校進行地震演習(就像火警演習一樣!)、準備包含食物、水和急救用品的應急包。
土地用途分區
這是一種巧妙的減災策略。它意味著政府會根據風險,將某些土地劃作特定用途。
這樣想:你不會在火山陡峭、不穩定的山坡上建造醫院,也不會在斷層線上建造學校。土地用途分區意味著制定法律來阻止這種情況發生。醫院和發電廠等重要建築物會建在最安全的地區,而高風險區域則可能用於公園或農地,這樣便能減少生命危險。
重點提要
我們可以透過科技(監測和預警)、規劃(土地用途分區)和應對準備(演習和教育)的結合來減輕災害的影響。然而,這些措施的有效性往往取決於一個國家的財富和資源。
第三節:為何發展中地區(LDAs)更脆弱?
這是我們本章的核心!一場大地震襲擊了日本(一個已發展地區)和海地(一個發展中地區),海地的死亡人數是日本的數千倍。為什麼?答案是「脆弱性」。
脆弱性是指一個社區受災害破壞性影響的易受損程度。由於社會、經濟和科技等多種因素,發展中地區比已發展地區脆弱得多。
比較脆弱性:發展中地區與已發展地區
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助記符號:P.E.T. G.(貧窮、教育、科技、政府)來拆解關鍵原因。
貧窮與社會經濟差距
- 已發展地區:有更多資金用於災害管理。他們可以負擔早期預警系統、堅固的建築材料和裝備精良的救援隊伍。他們的經濟在災害後也能更快復甦。
- 發展中地區:資金匱乏是最大的問題。他們無法負擔先進的科技或抗震建築。人們往往住在建造粗劣、過於擁擠的房屋中,因為那是他們唯一能負擔得起的。一場災害就能摧毀他們的整個經濟。
教育與意識
- 已發展地區:識字率較高,並有政府資助的教育宣傳活動。人們從小就被教導地震時應如何應對。他們知道要「俯低、掩護、抓緊」。
- 發展中地區:識字水平較低,獲取資訊的機會較少,這意味著許多人可能不了解風險或不知道如何應對。可能沒有關於災害應對準備的正式教育。
科技差距
- 已發展地區:可使用最優質的監測科技(衛星、地震儀)和建築科技(帶有減震器和鋼筋的抗震設計)。
- 發展中地區:依賴較舊、效率較低的科技,甚至完全沒有。建築物通常由廉價、笨重的材料(如混凝土磚塊)製成,容易倒塌。
政府與規劃
- 已發展地區:通常有穩定的政府,能夠制定並執行嚴格的建築規範和土地用途分區法規。他們擁有官方、資金充足的災害應變機構。
- 發展中地區:政府可能缺乏執行法律的資源,或受貪污問題困擾。可能沒有正式的疏散計劃或災害管理隊伍,導致應變緩慢而混亂。
快速回顧:為何發展中地區更脆弱?
建築物結構惡劣 + 缺乏預警系統 + 教育不足 + 政府應變緩慢 = 釀成災難的公式。
重點提要
自然災害造成的破壞程度不僅僅取決於其物理強度。它極大地受到發展水平的影響。貧窮會造成脆弱性,將自然災害變成一場人類浩劫。
第四節:與風險共存——為何人們仍住在災害高危地區?
你可能會想:「如果這麼危險,人們為什麼不搬走呢?」答案是複雜的。對於許多人來說,考慮到住在那裡的優勢和離開的劣勢,選擇留下是完全合理的。
優勢(「拉」力因素)
危險地區也可以是充滿機遇的地方。
- 經濟優勢:
- 農業:火山灰形成極其肥沃的土壤,非常適合農業耕作。(例如,在印尼火山斜坡上種植咖啡。)
- 旅遊業:壯觀的火山景觀、間歇泉和溫泉吸引數百萬遊客,創造就業機會。(例如,冰島或日本。)
- 能源:火山地區的地熱可用於產生清潔電力。
- 資源:火山將鑽石、黃金和銅等寶貴礦物質帶到地表附近。
- 社會和文化原因:
- 別無選擇:這是發展中地區人們最大的原因。他們通常窮得無法搬家。他們的整個生活——家庭、工作、住所——都在那裡。他們無處可去。
- 地方依戀:人們對自己的家園有著強烈的連結。他們的家人可能世世代代都住在那裡,他們不想離開自己的社區和文化。
- 風險感知:有些人可能沒有意識到真正的風險水平,或者他們認為災害非常罕見,在他們有生之年不會發生。
你知道嗎?
太平洋周圍的地區,被稱為「環太平洋火山帶」,擁有全球約75%的火山和90%的地震。然而,數億人居住在那裡,包括東京、墨西哥城和洛杉磯等主要城市!
這個選擇理性嗎?
是的,可以是這樣。 「理性」並不意味著「沒有風險」。它指的是在權衡後,認為預期利益大於預期風險而作出的決定。
- 對於發展中地區的農民來說,肥沃土壤能養活家人的好處,勝過罕見的火山爆發風險。
- 對於已發展地區富裕的城市居民來說,高薪工作的利益是值得冒險的,特別是當他們住在抗震建築中並相信政府的預警系統時。
重點提要
人們居住在危險地區是出於強大的經濟和社會原因。通常,尤其是在發展中地區,這不是一個選擇問題,而是必需。他們選擇留下的決定,往往是基於他們獨特情況的理性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