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了解我們活躍的地球
同學們好!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發生地震?火山為什麼會噴出熾熱的熔岩?巨大的海嘯又是怎麼突然出現的?這些絕非偶然!我們的地球極為活躍,在這個章節中,我們將會探討地球深處的強大力量,正是這些力量造成了這些令人驚嘆、有時卻又危險的自然事件。我們會學習這些事件在哪裡發生、為什麼發生,以及人們如何與這些風險共存。了解這些能幫助我們認識這個世界,並體會大自然的驚人力量。現在就讓我們開始吧!
第一部分:地球不安的表面 — 板塊構造學說
要了解像地震這樣的災害,我們首先需要明白我們腳下的土地。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板塊構造學說。不用擔心,它比聽起來簡單得多!
快速窺探地球內部
把地球想像成一顆巨型桃子或一顆水煮蛋,它是有分層的:
- 地殼:這是最薄的外層,就像桃子的果皮一樣。我們就住在這堅硬的岩石層上。
- 地幔:在地殼下方是一個非常熱、半液態(想像一下濃稠的蜜糖或牙膏)的岩石層。
- 地核:地球的中心,一個超高溫的金屬球。
地殼並非完整的一塊。它被分割成巨大的板塊,稱為構造板塊(或簡稱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下方的半液態地幔上,並不斷地緩慢移動。
比喻時間:裂開的蛋殼
想像一下,地球的地殼就像一個煮熟了、表面滿佈裂痕的雞蛋殼。蛋殼的每一塊碎片就是一個構造板塊。現在再想像這些碎片正在蛋清(地幔)上緩慢地滑動。那些裂痕所在之處,以及碎片相互摩擦的地方,就是所有地質活動發生的地點!
地質活動頻繁之處:板塊邊界
大多數主要的地震和火山爆發,都發生在這些板塊相遇的地方。這些交界點稱為板塊邊界。主要有三種類型:
1. 匯聚(消亡)板塊邊界:碰撞區
這是指兩個板塊相互移動並發生碰撞的地方。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取決於碰撞的板塊類型。
- 形成的地貌:強烈的碰撞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例如喜馬拉雅山脈)、深邃的海溝(海洋中最深的部分),以及由火山島組成的島弧(例如日本)。
- 災害:這裡會發生最強烈的地震和爆炸性的火山爆發。
2. 分離(生長)板塊邊界:擴張區
這是指兩個板塊相互拉開的地方。當它們分開時,地幔中的熾熱岩漿會上升填補空隙,形成新的地殼。
- 形成的地貌:這個過程會形成長長的海底山脈,稱為大洋中脊(例如大西洋中脊),以及陸地上深邃的裂谷,稱為裂谷(例如東非大裂谷)。
- 災害:這裡的地震通常威力較小。火山活動常見,但通常不像匯聚邊界那樣具有爆炸性。
3. 轉換(保守)板塊邊界:滑動區
這是指兩個板塊水平地相互滑動的地方。它們既不碰撞,也不拉開。
- 形成的地貌:這些邊界既不產生也不破壞地殼,因此大型地貌如山脈或火山並不常見。你可能會在地表看到一條長長的斷層線。
- 災害:當板塊滑動時,它們可能會卡住。當壓力積聚到一定程度,最終猛然釋放時,會引發非常強烈的地震(例如加利福尼亞聖安德烈亞斷層沿線的地震)。
快速溫習:板塊邊界
記住這個簡單的小竅門:
- 匯聚 = 碰撞(聚合在一起)
- 分離 = 分裂(拉開)
- 轉換 = 滑動(相互滑過)
熱點:例外情況
有時候,火山會在板塊中間出現,遠離任何板塊邊界。這是由熱點引起的,熱點是地幔深處的一個超高溫岩漿柱,它像火焰噴射器一樣,燒穿地殼,形成火山。
例子:夏威夷群島就是由熱點形成的。太平洋板塊在固定的熱點上方移動,形成了一連串的火山島嶼。
第一部分重點歸納
地球的地殼被分割成不斷移動的構造板塊。絕大多數的地震和火山都發生在這些板塊的邊緣,即板塊邊界,這些地方板塊相互碰撞、分離或滑動。
第二部分:詳細了解災害
既然我們已經了解了板塊構造,現在就來看看這些災害本身。它們發生在哪裡?會造成什麼影響?
全球分佈:尋找規律
自然災害並不是隨機發生的!它們集中在特定的區域,主要沿著板塊邊界分佈。
- 環太平洋火山帶是最著名的例子。這是一個巨大的馬蹄形區域,環繞著太平洋。它沿著巨大的太平洋板塊邊界分佈。
- 為什麼它很重要?全球約90%的地震和超過75%的活火山都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這包括日本、印尼和美洲西岸等國家。
這種災害位置與板塊邊界之間的直接關係,是板塊構造學說的重要證據。
地震:當地動山搖時
地震是地殼中能量突然快速釋放所引起的地面突然劇烈搖晃。這通常發生在斷層線(板塊邊界上的裂縫)沿線的岩石突然滑動時。
- 主要影響(搖晃的直接衝擊):
- 地面搖晃,導致建築物、橋樑和道路倒塌。
- 地表破裂(地面裂開)。
- 次要影響(由主要搖晃引起的連鎖效應):
- 山泥傾瀉和雪崩:搖晃會使斜坡不穩定。
- 沙泥液化:堅實的地面可以變成類似泥漿的液體,導致建築物下沉或傾斜。
- 火災:破裂的煤氣管道和倒塌的電線很容易引發火災。
- 海嘯:如果地震發生在海底,它可能會引發海嘯。
火山爆發:火焰之山
火山爆發是指熔岩、火山灰和氣體等熾熱物質從火山中噴出。其影響可能具有毀滅性。
- 熔岩流:這些熔融岩石河流會摧毀路徑上的一切。它們通常移動緩慢,因此人們通常有時間撤離。
- 火山灰墜落:微小的粉狀岩石顆粒可以覆蓋大片區域。火山灰會導致屋頂倒塌、農作物受損,並擾亂航空交通。
- 火山碎屑流:這是最危險的災害。它們是超高速(超過100公里/小時)、超高溫(超過800°C)的火山灰、岩石和氣體雲,沿著火山斜坡高速衝下。
- 泥石流(火山泥流):火山泥石流。高溫火山灰會融化火山上的積雪和冰,形成快速移動的泥石河流。
海嘯:巨浪
海嘯是一系列巨大的海洋波浪,通常由海底的大規模擾動引起,例如海底地震或火山爆發。
- 運作原理:想像一下將一塊大石頭丟進浴缸裡,被排開的水會產生向外擴散的波浪。一次海底地震會突然推動大量海水,產生以高速橫跨海洋傳播的波浪。
- 危險:在深海中,海嘯波可能不會很高。但當它接近淺水沿岸時,會減速並堆積成一道巨大的水牆,淹沒沿海地區,造成巨大的破壞。2004年印度洋海嘯就是一個悲慘的真實例子。
第二部分重點歸納
地震、火山和海嘯是強大的自然災害,它們集中在板塊邊界,特別是環太平洋火山帶。每種災害都有獨特的主要和次要影響,對人類和環境都造成衝擊。
第三部分:與風險共存 — 人類與災害
如果這些地方如此危險,為什麼還有數百萬人居住在那裡?又可以做些什麼來降低風險呢?這是地理學中一個關鍵問題。
管理風險:預測、準備與防護
我們無法阻止這些災害的發生,但可以採取措施來減輕它們的影響(這稱為減災)。
- 監測與預測:科學家利用儀器監測預警跡象。
- 對於火山:監測火山附近的地面隆起、氣體排放和小地震。
- 對於地震:我們目前仍無法預測地震發生的確切時間和地點,但可以識別高風險區域。
- 對於海嘯:海底感應器可以偵測地震並啟動預警系統,為沿海社區爭取撤離時間。
- 災害準備與減災策略:
- 建築設計:建造能夠隨地震搖晃而擺動而非倒塌的建築物和橋樑。
- 土地利用規劃:制定法律,禁止在高風險區域(例如火山旁邊或已知斷層線)建造重要建築物(如醫院或學校)。
- 教育與演練:教導人們在緊急情況下如何應對(例如地震時的「伏下、掩護、抓緊」)並進行疏散演習。
成效:這些措施可以非常有效,但它們成本高昂,並且需要良好的管治和教育才能正確運作。
脆弱性:為何欠發達地區更為脆弱?
同樣規模的地震,在較發達國家和較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之間可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較不發達國家通常更為脆弱(意味著他們更容易受到傷害)。
原因如下:
- 社會經濟差距:較不發達地區的人民通常收入較低,居住在容易倒塌的劣質房屋中。政府可能沒有足夠資金投入昂貴的預警系統或救援服務。
- 識字水平與意識:人們可能沒有接受過災害風險教育,或者不知道在災害期間如何應對。預警訊息可能無法傳達給所有人,或不被所有人理解。
- 技術差距:較不發達國家可能缺乏用於監測和預測的科學設備,基礎設施(道路、通訊網絡)也較差,這使得救援和援助工作更加困難。
在災害頻發區居住是否合理?
這引出了我們的大問題。這看起來似乎不合邏輯,但人們選擇居住在這些地區,其實有其強而有力的原因。
優點(人們居住在那裡的原因):
- 肥沃的土壤:火山灰分解後會形成地球上最肥沃的農業用地之一,非常適合耕種。(例如印尼爪哇島)
- 旅遊業:壯觀的火山地貌、間歇泉和溫泉吸引遊客,創造就業機會和收入。(例如冰島)
- 地熱能:在火山區,地球內部熱能可用於產生清潔電力。
- 礦產資源:鑽石、黃金和銅等珍貴礦物常在火山岩中發現。
- 別無選擇:對於許多人,特別是貧窮國家的人來說,這並非一種選擇。那是他們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他們可能沒有足夠的資金或能力搬到別處。
缺點(風險):
- 火山爆發、地震或海嘯對生命和財產造成的顯而易見且嚴重的風險。
- 經濟中斷以及災害後重建的高昂費用。
那麼,這是否合理呢?答案是複雜的。對許多人來說,這些好處——無論是經濟上的還是文化上的——都超越了他們所感知的風險。他們的選擇往往是基於自身情況的計算風險。
第三部分重點歸納
人類透過監測、減災和準備來管理板塊災害。然而,脆弱性差異巨大,較不發達地區常因經濟、社會和技術因素而承受更大的苦難。人們居住在災害頻發區是因為那裡有顯著的優勢,使得他們的決定成為風險與機遇之間複雜的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