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環境管理:你的學習指南

大家好!歡迎來到這份關於河流系統的學習筆記。你有沒有想過,一條細小的溪流如何能雕塑出巨大的峽谷,或者河流怎樣創造出新的陸地呢?在這一章,我們將會探索流水那不可思議的力量。我們會學習河流如何透過三大「超能力」來塑造地貌:侵蝕搬運沉積。了解這些對於理解我們世界現貌的形成至關重要。讓我們一起深入探索吧!


1. 流域:河流的家園

想像一下,河流系統就像一棵樹。它有主幹(河流)、大樹枝(主要支流)和細小的樹枝(小溪)。為這棵「樹」收集水的所有陸地範圍,就稱為流域

什麼是流域?

流域(或集水區)是指一條河流及其支流所排走的陸地範圍。任何落在這個範圍內的降水(例如雨或雪)最終都會流入該河流系統。

類比:想像一個浴缸。浴缸的整個表面就是流域。所有落在裡面的水都會流向一個點——排水口(河流的入海口)。浴缸的邊緣就像分水嶺。

流域的主要特徵
  • 源頭:河流的起點。通常位於高山地區。
  • 河口:河流的終點,即其流入湖泊或海洋之處。
  • 分水嶺:形成流域邊界的高地。它將一個流域與另一個流域分隔開來。
  • 支流:流入較大河流或溪流的較小溪流或河流。
  • 匯合處:兩條河流或溪流匯合的地點。
  • 河道網絡:由主流河道及其所有支流組成的系統。

你知道嗎?世界上最大的流域是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它覆蓋的面積非常廣闊,幾乎相當於澳洲的大小!

重點提示:流域

流域是河流系統的集水區,由分水嶺劃定界線。流域內所有水流均從源頭開始,流經河道網絡,並從河口流出。


2. 河流的作用:三大超能力

河流不斷地改變著陸地。它們透過三大主要過程來完成這項任務。一個簡單的記憶方法就是侵、搬、沉蝕、運、積。

(侵蝕)- 河流拾起並磨蝕岩石和土壤。
(搬運)- 河流將被侵蝕的物質(其「負荷」)向下游搬運。
(沉積)- 河流在失去能量時,放下其負荷。

甲部:侵蝕-雕刻師

河流侵蝕是指河流磨蝕陸地的過程。河流主要透過四種方式進行侵蝕。讓我們逐一細看!

河流侵蝕的四種方式
  1. 水力作用:這是指流動水的巨大力量衝擊河岸和河床。水流會把空氣壓入岩石裂縫中,導致壓力積聚,使岩石碎裂。(想像一下強力水槍!)

  2. 磨蝕作用:當河流的負荷(其所攜帶的岩石和卵石)像砂紙一樣,刮擦和磨損河床和河岸,使它們逐漸被磨蝕。這是最有效的侵蝕方式。

  3. 撞擊作用:這是指河流攜帶的岩石和石塊互相碰撞。它們會碎裂,變得更小、更光滑、更圓潤。(想像一下彈珠在袋子裡互相碰撞的聲音)。

  4. 溶蝕作用:這是一種化學過程。某些岩石,例如石灰岩,會被河水溶解,就像糖溶解在茶裡一樣。

記憶小貼士:水、磨、撞、溶來記住這四種方式——力作用、蝕作用、擊作用、蝕作用。

常見錯誤:不要混淆磨蝕作用撞擊作用磨蝕作用是河流的負荷磨損河岸/河床撞擊作用是岩石之間互撞擊。

重點提示:侵蝕

侵蝕是指陸地被磨蝕的過程。四種主要類型為:水力作用(水流的力量)、磨蝕作用(砂紙效應)、撞擊作用(岩石互相撞擊)和溶蝕作用(溶解岩石)。

乙部:搬運-運輸者

一旦河流侵蝕了物質,它就必須將其搬運。這些物質稱為河流的負荷。河流如何搬運其負荷取決於物質的大小和河流的能量。

  • 滾動巨石(拖曳作用):最大、最重的巨石在水流的作用下沿河床滾動。
  • 跳動卵石(躍移作用):較小的卵石和石塊在河床上跳動。它們太重而不能一直被攜帶,但又足夠輕,可以短距離跳躍。
  • 攜帶細小顆粒(懸浮作用):泥沙和黏土等微小、輕盈的顆粒隨水流攜帶,使河水看起來渾濁不清。這就是「懸浮負荷」。
  • 溶解物質(溶液作用):通過溶蝕作用溶解的物質以看不見的形式隨水流攜帶。這就是「溶解負荷」。
重點提示:搬運

搬運是河流攜帶其侵蝕負荷的方式。它可以滾動跳動攜帶(懸浮)溶解物質。河流流速越快,它能攜帶的負荷就越多。

丙部:沉積-建設者

沉積是指河流放下其所攜帶的負荷的過程。這發生在河流失去能量,無法再搬運其負荷時。

河流為何會失去能量並沉積物質?
  • 河流的坡度變得較緩(地勢較平坦)。
  • 河流流入湖泊或海洋。
  • 在河曲(河流彎道)的內彎處。
  • 河流的水量(流量)減少,例如洪水過後或旱季期間。

當河流沉積時,它會先放下最重的物質,然後才是最輕的物質。這稱為分選作用。

重點提示:沉積

沉積發生在河流失去能量並放下其負荷時。較重的物質會首先沉積。沉積作用會形成新的地貌,例如氾濫平原和三角洲。


3. 河流歷程與地貌

我們可以將河流的歷程分為三個主要部分:上游中游下游。每個部分都具有獨特的特徵和地貌。

河流上游:陡峭而強勁

特徵:多見於山區。坡度陡峭,河道狹窄而淺,河流能量高。向下侵蝕(下切)作用為主。

上游地貌
  • 峽谷:這是非常陡峭、狹窄的河谷。它們通常由瀑布長期向上游後退,在景觀中雕刻出深邃的河道而形成。

  • 瀑布與急流:

    瀑布形成於河流流經一層堅硬、抗蝕性強的岩石,而這層岩石下方是較軟、抗蝕性較弱的岩石層時。

    形成過程(逐步):
    1. 軟岩因水力作用和磨蝕作用而較快地被侵蝕,形成一個「落差」。
    2. 這會把硬岩的下方掏空,使其懸空。
    3. 最終,懸空的硬岩因重力而崩塌。
    4. 崩塌的岩石衝擊底部,形成一個深邃的「沖蝕池」(或稱「跌水潭」)。
    5. 這個過程不斷重複,導致瀑布緩慢地向上游後退,並在後方留下峽谷。

    急流是指河流中水流湍急的河段。它們就像一系列在崎嶇、多岩石的地面上形成的小型瀑布。

快速回顧:上游

主要作用:向下侵蝕
主要地貌:峽谷瀑布急流

河流中游:蜿蜒而開闊

特徵:地勢變得較平坦。坡度較緩,河道較寬較深。側向侵蝕(向兩側)變得比向下侵蝕更重要。搬運作用是關鍵過程。

中游地貌
  • 曲流:這是河流中大型的彎曲部分。它們由侵蝕和沉積作用共同形成。

    形成過程(逐步):
    1. 水流在河流外彎處流速最快。這會導致更多的侵蝕(水力作用和磨蝕作用),形成陡峭的河岸,稱為河蝕崖
    2. 水流在內彎處流速最慢。河流在此處失去能量並沉積其負荷,形成一個緩坡河岸,稱為滑坡坡(或「堆積坡」)。
    3. 外彎持續的侵蝕和內彎持續的沉積,使得曲流隨著時間推移變得越來越明顯。

快速回顧:中游

主要作用:搬運、側向侵蝕、沉積
主要地貌:曲流(伴隨河蝕崖和滑坡坡)。

河流下游:緩慢而寬闊

特徵:地勢非常平坦。坡度極其平緩,河道非常寬闊而深。沉積作用是主要過程。

下游地貌
  • 氾濫平原:河流兩側寬闊平坦的陸地區域。當河流氾濫時,它會溢出河岸,將細小的淤泥(稱為沖積物)沉積到這片土地上。經過多年,這些沖積物層層堆積,形成了非常肥沃的氾濫平原。

  • 天然堤:沿河道兩側自然形成的堤岸。在洪水期間,河流會首先在河道旁邊放下最重的物質(如沙和礫石)。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沉積物會堆積起來,形成隆起的堤岸。

  • 辮狀河道(辮狀河):有時,河流在下游河段攜帶過多沉積物。它會在河道中央沉積大量粗糙物質,形成島嶼或沙洲。河流被迫分成許多較小、互相交織的河道,繞過這些沙洲流動,形成「辮狀」外觀。

  • 三角洲:在河流入海口處由沉積作用形成的地貌。當河流到達湖泊或海洋時,其流速會急劇下降。它失去能量並沉積所有剩餘的負荷。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沉積物會堆積起來,形成新的陸地。
    例子:中國的長江三角洲是一個龐大而低窪的三角洲,也是上海等主要城市的所在地。它是由河流數千年來沉積的泥沙堆積而成。
快速回顧:下游

主要作用:沉積作用
主要地貌:氾濫平原天然堤辮狀河道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