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災害:歡迎來到我們地球的動力中心!
大家好!準備好探索地球上一些最宏偉、最具戲劇性的力量吧!在本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板塊災害:地震、火山和海嘯。聽起來可能有點嚇人,但了解這些事件超級重要。我們將學習它們發生的原因、地點,以及人類如何與這些風險共存。到最後,你將會以全新的視角看待我們的地球!
第一節:腳下的大地——板塊構造學101
那麼,為什麼地面會晃動,或者山脈會噴火呢?這一切都源於地球深處,一種叫做板塊構造學的現象。別擔心如果一開始覺得有點難懂,我們會一起把它拆解開來。
我們的地球就像一顆巨大的桃子!
想像一下地球就像一顆桃子。它有不同的層次:
- 表皮(地殼):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薄薄的岩石外層。
- 果肉(地幔):在地殼下方,一層非常熱的半固態岩石。它濃稠而黏膩,就像非常濃稠的蜂蜜。
- 果核(地核):地球的超級熱核心。
熱地幔上的裂開板塊
現在,想像一下桃子的表皮(即地殼)並不是一整塊。它碎裂成許多大大小小的塊狀,這些塊狀被稱為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它們下方炙熱、流動的地幔之上。
類比時間!把地幔想像成一鍋沸騰的湯。地核的熱量導致地幔以緩慢而強大的圓形運動,這被稱為對流。這些對流非常強大,它們拖動著板塊隨之移動,導致板塊相互碰撞,或者彼此分離。
認識主要板塊
地球上有幾塊主要的板塊,但其中一些最重要的包括: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澳板塊和北美板塊。大部分活動都發生在這些板塊的交界處!
板塊邊界:活動發生的地方!
兩塊板塊交界處的邊緣被稱為板塊邊界。幾乎所有的地震和火山活動都發生在這裡。主要有三種類型:
1. 聚合性(破壞性)板塊邊界:正面碰撞
這是指兩塊板塊相互靠近的區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取決於碰撞的板塊類型。
- 海洋板塊對大陸板塊:較重的海洋板塊被迫下沉到較輕的大陸板塊之下。這個過程稱為板塊沉降(或稱俯衝)。這會形成深邃的海溝,引發劇烈地震,岩漿上升形成爆炸性火山和褶皺山脈。例子:納斯卡板塊(Nazca Plate)沉降到南美板塊(South American Plate)之下,形成安第斯山脈。
- 海洋板塊對海洋板塊:一塊海洋板塊下沉到另一塊之下。這同樣會形成海溝、強烈地震,以及從海底升起的火山,形成一系列火山島嶼,稱為島弧。例子:太平洋板塊沉降到歐亞板塊(Eurasian Plate)之下,形成日本。
- 大陸板塊對大陸板塊:由於兩塊板塊都較輕,它們都無法下沉。它們會相互擠壓並向上彎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這會引發強烈地震,但沒有火山。例子:印澳板塊(Indo-Australian Plate)與歐亞板塊相撞,形成喜馬拉雅山脈。
助記:聚合性 = 聚埋一齊(聚集在一起)或碰撞!
2. 分離性(建設性)板塊邊界:大分裂
這是指兩塊板塊相互分離的區域。地幔中的岩漿湧上來填補空隙,形成新的地殼。
- 海底:這會形成長長的海底山脈,稱為大洋中脊。在這裡形成的火山爆炸性較低(盾狀火山),地震也常見但通常比聚合性板塊邊界處的地震弱。例子:大西洋中脊。
- 陸地:地殼會伸展並斷裂,形成一個巨大的山谷,稱為裂谷。例子:東非大裂谷。
助記:分離性 = 分開!
3. 保守性(轉型性)板塊邊界:側面擦過
這是指兩塊板塊相互擦過的區域。沒有新的地殼生成,也沒有地殼被破壞。板塊經常卡住,壓力隨之積聚。當它們最終突然鬆脫時,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引發非常強烈的地震。這裡沒有火山。
例子: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安德列斯斷層(San Andreas Fault)。
第一節重點歸納
地球的地殼分裂成多個板塊,它們因地幔中的對流而移動。大多數板塊災害,如地震和火山,都發生在這些板塊的邊緣,即板塊邊界(聚合性、分離性、保守性)。
第二節:板塊災害的全球分佈模式
如果你將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繪製在地圖上,你會發現它們並不是隨機分佈的。它們形成清晰的模式,遵循我們剛才學到的板塊邊界!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最著名的模式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這是一個圍繞太平洋邊緣的馬蹄形地帶。它擁有全球約75%的火山和90%的地震!為什麼呢?因為巨大的太平洋板塊正在與周圍許多其他板塊相撞並下沉(有很多聚合性板塊邊界!)。
等等…有些火山位於板塊中間!
你可能會留意到有些火山,例如夏威夷的火山,距離板塊邊界有數千公里之遙。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些是由熱點引起的。熱點是指從地幔深處升起的超級高溫岩漿柱,就像一把噴燈。它會燒穿其上方的板塊,形成一座火山。當板塊在靜止的熱點上方移動時,便會形成一連串的火山。夏威夷群島就是一個完美的例子!
第二節重點歸納
板塊災害的分佈並非隨機的。大多數發生在沿板塊邊界的狹長地帶,特別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有些由熱點引起的火山,則可能遠離板塊邊緣。
第三節:災害詳情
讓我們放大看看這三種主要災害,以了解它們的影響。
地震:當地表搖晃
- 什麼是地震? 地震是沿斷層線的岩石突然移動時,能量釋放導致地面突然震動的現象。
- 關鍵術語: 震源是地震開始的地下深處點。震央是震源正上方的地表點,地面震動最強烈。
- 主要影響(即時損害):
- 地面震動導致建築物和橋樑倒塌。
- 地面出現裂縫和破裂。
- 次生影響(連鎖反應):
- 山泥傾瀉和落石,尤其是在山區。
- 土壤液化,濕潤的土壤變成液態泥漿,導致建築物下陷。
- 斷裂的煤氣管道和電線引發火災。
- 如果地震發生在海底,會引發海嘯。
火山:來自地下的火焰
- 什麼是火山? 火山是地殼中的一個開口,熔融岩石(岩漿)、火山灰和氣體從中噴出到地表。
- 主要影響(直接由火山噴發引起):
- 熔岩流:熔融岩石的河流,摧毀其路徑上的一切。
- 火山碎屑流:超高速(超過每小時100公里)、超高溫(超過400°C)的氣體、火山灰和岩石雲。這些極具致命性。
- 火山灰雲:可以覆蓋廣闊區域,導致屋頂倒塌、農作物死亡,並擾亂航空交通。
- 有毒氣體:如二氧化硫等氣體可能被釋放。
- 次生影響(由火山噴發引起):
- 火山泥流:由火山灰與雨水或融化的冰混合而成的快速泥流。
- 酸雨:火山氣體與大氣中的水混合。
- 冰川和冰蓋融化導致洪水。
海嘯:巨浪
- 什麼是海嘯? 海嘯是一系列巨大的海浪,通常由強烈的水下地震或火山噴發引起。
- 它們如何運作(逐步說明):
1. 一場水下地震突然將大量海水向上推起。
2. 隨即產生波浪。在深海中,波浪很低,但傳播速度極快(像噴射機一樣!)。
3. 當波浪接近海岸,水深變淺時,它會減慢速度並堆積成一道巨大的水牆,有時高達30多米。 - 影響:
- 大規模沿海洪水,將人員、建築物和樹木沖走。
- 港口和道路等基礎設施被破壞。
- 農田和淡水供應被鹹水污染。
你知道嗎?
「海嘯」(tsunami)這個詞在日語中意為「港口波浪」(tsu = 港口,nami = 波浪)。這是因為海嘯波浪在深海中通常不易被察覺,只有當它們進入港口或海灣的淺水區時,才會變得巨大。
第三節重點歸納
板塊災害有即時發生的主要影響(如地面震動或熔岩流),以及隨後引起的次生影響(如山泥傾瀉或火山泥流)。這三種災害都會對人類和環境造成巨大破壞。
第四節:與風險共存——預測、保護與準備
我們無法阻止板塊災害的發生,但我們可以採取措施來減少它們的影響。把這想像成3 P:預測(Prediction)、保護(Protection)和準備(Preparation)。
1. 預測和監測(嘗試預知來臨)
- 火山: 我們在預測火山噴發方面做得相當不錯!科學家會監測火山噴發的預警信號,例如小型地震、火山形狀的變化(地面隆起),以及氣體釋放。
- 海嘯: 我們無法預測引發海嘯的地震,但一旦發生大地震,我們就可以預測海嘯。海嘯預警系統利用地震儀探測地震,並利用海洋浮標探測海浪,為沿海社區提供寶貴的撤離時間(數分鐘到數小時)。
- 地震: 這是最困難的一項。我們無法準確預測地震發生的確切時間和地點。我們只能識別高風險區域(預報)並監測跡象,但目前還沒有可靠的方法。
2. 保護(建造更智能、更堅固的設施)
- 抵禦地震: 建造抗震建築。這包括使用能夠搖擺的鋼架、地基中的減震器,以及窗戶的自動關閉裝置。這很昂貴,但能拯救生命。
- 抵禦火山: 建造更堅固的屋頂以抵禦厚重火山灰。有時,人們會嘗試建造屏障來轉移緩慢移動的熔岩流。
- 抵禦海嘯: 在沿海建造巨大的海堤。種植和保護紅樹林也能提供天然屏障。
3. 準備(規劃和教育)
- 土地用途規劃: 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這意味著政府會制定法律,阻止人們在最危險的地區(例如,火山旁邊或主要斷層線上)建造醫院、學校或發電廠等重要設施。
- 教育和演習: 教導人們該怎麼做。在日本,每個人都知道地震時要「伏下、掩護、抓緊」。他們有定期演習和清晰標示的海嘯疏散路線。
- 應急包: 鼓勵家庭準備好包含水、食物、手電筒和急救包的應急包。
措施的有效性
這些措施在挽救生命方面非常有效,但在防止經濟損失方面則相對較弱。預警系統和教育通常是減少死亡人數最經濟有效的方法。然而,它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國家的財富和組織能力。
第四節重點歸納
我們可以通過預測(預警系統)、保護(更堅固的建築物、海堤)和準備(教育、演習和明智的土地用途規劃)來減少板塊災害的影響。沒有單一方法是完美的,結合多種方法總是最好的。
第五節:人類與災害——一種危險的關係
如果這些地方如此危險,為什麼還有數百萬人居住在那裡呢?答案很複雜,既有機會也有挑戰。
為什麼要住在易受災害影響的地區?(優勢)
- 肥沃的土壤:火山灰分解後會形成極其肥沃的土壤,這對農業來說簡直太棒了。許多人是農民,他們依賴這片土地為生。
- 地熱能:在火山區,地球的熱量可以用來發電,是一種清潔能源。例子:冰島。
- 旅遊業:火山、間歇泉和山脈等壯觀的地貌吸引遊客,創造就業機會。
- 資源:火山區蘊藏豐富的寶貴礦物,如硫磺、鑽石和銅。
- 別無選擇:對於許多人,特別是較貧窮國家的居民來說,這並不是一個選擇。他們在那裡出生,家人也在那裡,而且他們沒有錢搬走。
脆弱性:為什麼較不發達國家(LDCs)受災更嚴重?
相同強度的板塊災害,在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可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這是因為脆弱性——一個社區受災害影響的易受程度。
較不發達地區(例如:海地、尼泊爾)
- 高脆弱性的原因:
- 低意識:識字率較低可能意味著人們不了解風險或不知道該怎麼做。
- 社會經濟差距:人們居住在簡陋擁擠的房屋中,因為他們負擔不起其他選擇。政府在預測技術、緊急服務和執行建築法規方面的資金較少。
- 技術差距:缺乏先進的預警系統和監測設備。
- 影響:通常死亡人數高得多。由於依賴國際援助,恢復進度緩慢。
較發達地區(例如:日本、美國)
- 低脆弱性的原因:
- 高意識: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口了解風險並參與演習。
- 經濟實力:政府和個人有能力負擔抗震建築、先進預警系統和訓練有素的緊急服務。人們有保險來幫助他們重建。
- 先進技術:廣泛使用監測和預警系統。
- 影響:通常死亡人數低得多,但經濟損失巨大(因為建築物和基礎設施非常昂貴)。恢復速度更快。
那麼…住在那裡是理性的選擇嗎?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好問題。沒有簡單的是或否。對於印尼的農民來說,肥沃的火山土壤能夠養活家人,這可能讓火山噴發的風險看起來是值得的。對於冰島的科學家來說,研究地質和利用地熱能的機會讓居住在那裡變得合理。對於生活在斷層線上城市貧民窟的家庭來說,他們可能別無選擇。理性與否取決於一個人的情況、他們對風險的感知,以及他們從居住中獲得的利益。
最後重點歸納
人們居住在危險區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肥沃的土地、資源和別無選擇。由於經濟、社會和技術差距導致的較高脆弱性,災害在較不發達地區的影響要大得多。居住在易受災害影響的地區,根據一個人的觀點和情況,可以是一個理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