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循環」探險之旅!
各位同學好!準備好成為岩石專家了嗎?在這一章,我們將會深入探索岩石循環。剛開始聽到這個詞可能覺得有點複雜,但別擔心,它其實是地理學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
大家可以把岩石循環想像成地球的終極回收計劃,舊的岩石不斷被轉化成新的。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有助於解釋我們周圍的各種地貌是如何形成的,無論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還是香港獨特的地質結構。這就是我們地球的故事,用石頭寫成的。現在就讓我們開始「挖掘」吧!
三大岩石「巨星」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三大岩石種類。地球上所有岩石都歸類於這三大種類: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記憶小貼士:記住它們的簡單方法是I-S-M。你可以想像成「I See Mountains」(我看到山)來幫助記憶!
1. 火成岩:炙熱的誕生
「火成岩 (Igneous)」這個詞源自拉丁文的「火 ('ignis')」。這個名字非常貼切,因為這些岩石是由極高溫的熔融物質形成的。這個過程與火山作用息息相關。
形成方式:火成岩是由岩漿(地球內部的熔融岩石)或熔岩(噴發到地表的熔融岩石)冷卻凝固而成。
日常比喻:想像一下製作冰塊的過程。你從液態水開始,然後把它冷卻凝固成固體。岩漿冷卻成岩石的原理也差不多,只是溫度要高得多!
兩種火成岩:
- 深成火成岩:當岩漿在地球地殼深處緩慢冷卻時形成。這種緩慢的冷卻讓岩石能長出較大、清晰可見的晶體。
例子:花崗岩。香港著名的獅子山就是由花崗岩組成的!
- 噴出火成岩:當熔岩在火山噴發後於地球表面快速冷卻時形成。快速冷卻導致沒有足夠時間讓大晶體形成,所以它們的晶體非常細小,甚至呈玻璃狀。
例子:玄武岩,以及西貢壯觀的六角形石柱,就是由一種名為「流紋質凝灰岩」的噴出火成岩組成。
火成岩:快速回顧
形成:岩漿或熔岩冷卻凝固而成(火山作用)。
主要特徵:通常由互相嵌合的晶體組成(慢冷則晶體大,快冷則晶體小)。
例子:花崗岩、玄武岩、流紋質凝灰岩。
2. 沉積岩:疊加的歷史
這些岩石就像地球的歷史書,經常蘊含著過去的線索,例如化石!
形成方式:沉積岩是由其他岩石、植物或動物的細小碎片(稱為沉積物)組成的。這個形成過程稱為沉積作用,它分為幾個步驟:
1. 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地表上的現有岩石被分解成更小的碎片(風化作用),然後被風、水或冰搬運走(侵蝕作用)。
2. 沉積作用:這些沉積物最終會在新的地方沉積下來,例如湖泊、河流或海洋的底部。
3. 壓實作用與膠結作用:經過數百萬年,越來越多的沉積物層層堆積。上層的重量將底層壓實(壓實作用)。含溶解礦物質的水滲透其中,像天然膠水一樣將沉積物黏合在一起,形成堅固的岩石(膠結作用)。
日常比喻:想像一下製作一份多層三文治。你先鋪麵包,然後生菜,再是芝士,一層層地加上去。如果你用力壓實整個三文治,所有層次都會被壓在一起。沉積岩就是這樣形成的!
沉積岩:快速回顧
形成:沉積物經過壓實作用和膠結作用(沉積作用)。
主要特徵:通常有明顯的分層(稱為地層),有時還含有化石。
例子:砂岩、頁岩、石灰岩。
3. 變質岩:轉變的奇蹟
「變質岩 (Metamorphic)」這個詞源自「變態 (metamorphosis)」,意思是「改變形態」。這些岩石名符其實——它們是完全改變形態的舊岩石!
形成方式:變質岩可以是火成岩、沉積岩,甚至是其他變質岩變質而成。當這些岩石被深埋於地球內部時,它們會承受極高的高溫與高壓。這個過程稱為變質作用,它會「烘烤」和壓實岩石,改變其礦物成分和結構,但岩石並沒有真正熔化。
日常比喻:想像一下烘焙麵團。你從柔軟、黏稠的麵團開始。當你把它放入熱烘爐(高溫和高壓)時,它會轉變成堅實的麵包。成分雖然相同,但它們已被重新排列成新的東西。這就是變質作用!
極高的壓力通常會導致岩石中的礦物排列成條帶或層狀,這種特徵稱為葉理。
變質岩:快速回顧
形成:現有岩石因高溫和高壓而改變(變質作用)。
主要特徵:可有礦物條帶(葉理),通常比原來的岩石更堅硬和更緻密。
例子:大理岩(由石灰岩變質而成)、板岩(由頁岩變質而成)。
「引擎室」:岩石如何轉變
好了,我們已經認識了三種主要的岩石類型。但它們是如何互相轉變的呢?這就是岩石循環的「循環」部分!這一切都歸功於幾個關鍵的過程,它們就像地球的施工隊一樣。
關鍵過程一:熔化作用
當任何岩石被推入地球深處時,溫度會變得非常高,以致它熔化並變回岩漿。這使岩石循環準備好產生新的火成岩!
關鍵過程二:冷卻與凝固(火山作用)
正如我們所學,當熾熱的岩漿或熔岩冷卻下來時,它會凝固成火成岩。這可以在地下緩慢發生,也可以在地表迅速發生。
關鍵過程三: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
一旦岩石暴露在地表,它就會受到風、雨和冰的侵蝕。這會將它分解成小塊,稱為沉積物。這些碎片隨後被搬運走。這個過程可以發生在任何類型的岩石上。
關鍵過程四:壓實作用與膠結作用(沉積作用)
這些鬆散的沉積物被沉積下來,堆積成層,最終被壓實並膠結在一起,形成沉積岩。
關鍵過程五:高溫與高壓(變質作用)
當任何類型的岩石被深埋地下(但未深至熔化),巨大的高溫和高壓會將其轉化為變質岩。
整合:永無止境的旅程
最重要的是要記住,這是一個循環,而不是一條直線。一塊岩石不必按順序經過每一個步驟。這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網絡!
- 火成岩可以直接受到高溫和高壓作用,變成變質岩。
- 地表上的變質岩可以被風化和侵蝕,變成沉積物,然後形成沉積岩。
- 沉積岩可以直接熔化變回岩漿。
你知道嗎?岩石循環沒有真正的起點或終點。它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創造、破壞和轉化過程,已經進行了數十億年,不斷重塑著我們地球的表面。
常見錯誤警示!
一個常見的錯誤是認為岩石循環是一個完美的圓圈:火成岩 → 沉積岩 → 變質岩 → 然後回到火成岩。雖然這條路徑是可能發生的,但它更像一個擁有許多捷徑的網絡。任何一種岩石都可以轉化成任何其他類型的岩石!
重點總結
岩石循環由兩大主要「引擎」驅動:
1. 地球內部的熱力引擎:這導致了熔化作用、火山作用和變質作用。
2. 地表引擎(由太陽提供動力):這驅動了風和水系統,導致了風化作用和侵蝕作用。
本章總結:你現在是岩石專家了!
太棒了!你已經完成了岩石循環的學習。現在讓我們快速回顧一下最重要的幾點。
1. 三大岩石類型:
- 火成岩:由岩漿/熔岩冷卻而成。(炙熱的岩石)
- 沉積岩:由壓實和膠結的沉積物形成。(層疊的岩石)
- 變質岩:當其他岩石受高溫和高壓作用而改變時形成。(轉變的岩石)
2. 主要形成過程:
- 火山作用(熔化與冷卻)形成火成岩。
- 沉積作用(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沉積作用、壓實作用、膠結作用)形成沉積岩。
- 變質作用(高溫與高壓)形成變質岩。
3. 這是一個循環:岩石循環展示了岩石如何透過各種途徑從一種類型轉變為另一種。它是一個塑造我們世界的持續過程。
透過理解這個循環,你已經掌握了地理學中一個基礎概念,它解釋了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形成。繼續觀察你周圍的岩石,看看能否猜出它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