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應對自然災害:我們束手無策嗎?

各位同學大家好!你有沒有看過關於大地震或巨型海嘯的電影,然後心想:「我們到底可以做些什麼呢?」面對大自然的力量,人類有時確實感覺渺小無力。但我們真的束手無策嗎?這一章節會和大家探討人類如何巧妙地應對重大自然災害,例如地震火山爆發海嘯,包括事前規劃、減少破壞以及事後復原的策略。

理解這些應對方法非常重要,因為這有助於我們看到社區如何變得更安全、更有韌性。這不是要阻止災害發生,而是要減少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事不宜遲,我們馬上開始吧!


宏觀全局:災害管理週期

你可以將應對災害想像成一個由四個主要部分組成的循環。它可不是一次性的事件!理解這個週期有助於我們整理所有可以採取的不同行動。

你可以這樣想像:假設你即將面對一個大考。

  1. 減輕與整備(災害前):你努力溫習、做好筆記,並確保有充足的睡眠。你正在努力減輕考差這個「災難」,並為考試問題做好準備。
  2. 應變(災害中):你正在試場裡,盡力回答問題。這是即時的應對行動。
  3. 復原(災害後):你拿回成績,看看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需要改進,為下次考試做好準備。你從中復原,並準備下次做得更好。

這正正是我們應對自然災害的方式!接下來我們會詳細探討每個階段。


第一部分:災害發生前—萬事俱備(減輕與整備)

這是最重要的階段!在這階段所做的工作能夠拯救最多的生命。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個主要概念:減輕(降低災害影響的嚴重程度)和整備(準備好採取行動)。

減輕:降低災害的衝擊

減輕是指採取措施以降低災害影響的嚴重程度。你可以將它想像成在災害來臨前,先減輕它的衝擊。

土地用途分區

這是一個聽起來很專業,但其實概念很簡單的詞:聰明地規劃我們的建築位置。政府會制定規則(分區),限制在高風險地區可以建造的物業類型。

  • 這是甚麼?這是將社區土地劃分為不同區域(例如住宅、工業、公園),並為每個區域設定建築規定的過程。就災害管理而言,這意味著在危險地區設立「禁止建築區」或實施特殊建築規定。
  • 類比:這就像學校告訴你不能在圖書館踢足球一樣。圖書館就是一個「區域」,不允許跑動和踢球,以防止破壞。
  • 真實世界例子:2011年日本海嘯後,一些沿海城鎮將受損最嚴重的低窪地區規劃為公園或綠化空間,並將房屋重建於地勢較高的地方。這有助於防止未來的房屋再次受到海嘯的衝擊。在火山地區,當局可能會禁止在已知的熔岩流或泥石流(火山泥流)途徑的山谷中興建新住宅。
結構性措施(抗災建築設計)

這關乎建造更堅固、更智能的結構,以抵禦災害的力量。這完全是工程學的範疇!

  • 抗震建築:這些建築並非「防震」,但設計宗旨是避免倒塌。
    運作方式:它們可能擁有深層地基、減震裝置(隔震系統),或能隨震動搖擺而不斷裂的柔性鋼架。台灣的台北101大樓頂部就裝有一個巨大的擺錘,稱為「調諧質量阻尼器」,用來抵銷風力與地震造成的搖晃!
  • 海嘯防禦設施:這包括沿海岸建造巨大的海堤,以阻擋或減弱來襲的海嘯波,或在河流入海口處建造防洪閘門
  • 火山防禦設施:在某些情況下,人們會建造屏障來轉移緩慢移動的熔岩流。1973年冰島曾有名地向熔岩流噴灑海水,使其冷卻並阻止其堵塞港口。

整備:知道災害發生時該怎麼辦

整備是為最壞的情況作規劃。如果說減輕是減輕衝擊,那麼整備就是知道如何避開危險!

監測、預測與預警系統

科技在這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利用科技來監測地球,嘗試預測它接下來的動態,並向人們發出警告。

第一步:監測(觀察)

  • 我們使用特殊設備來「聆聽」地球的生命跡象。
  • 地震方面:地震儀偵測地殼震動。由多個地震儀組成的網絡可以精確定位地震的起始點。
  • 火山方面:科學家監測氣體排放、地面隆起(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和火山下方的微小地震。這些都是岩漿移動的跡象。
  • 海嘯方面:我們利用一個由深海浮標(DART系統)組成的網絡,這些浮標能偵測到海嘯波經過時所產生的壓力變化。

第二步:預測(預報)

  • 這是比較困難的部分。如果這聽起來有點複雜,請不用擔心,連科學家也覺得很難!
  • 火山方面:預測相對來說做得相當不錯!根據監測數據,科學家通常可以在火山大爆發前數天或數星期發出預警。
  • 海嘯方面:我們無法預測引發海嘯的地震何時發生,但一旦發生大型海底地震,我們就能預測是否會產生海嘯,以及海嘯需要多久才能抵達海岸線。
  • 地震方面: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請務必記住: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未來地震的確切時間、地點和規模。我們只能識別高風險區域,並估計在多年內的發生機率。

第三步:預警(向公眾發出警報)

  • 一旦偵測到災害,警報必須迅速發出。
  • 方法包括:電視和電台廣播、手提電話警報,以及戶外警報器(特別是針對海嘯)。
  • 例子:日本的地震預警系統會向數百萬部手提電話發送警報,讓他們在強烈搖晃開始前獲得寶貴的幾秒預警時間。這足以讓人們有時間躲到桌子底下。
社區教育與演練
  • 如果人們不知道如何應對,預警系統就會形同虛設。
  • 這包括教導人們認識其所在地區的風險,以及應採取的行動。
  • 在日本等國家,學校和工作場所會定期進行緊急演練。這能建立「肌肉記憶」,使人們在真實災害發生時能自動地作出正確反應。
  • 公眾意識宣傳活動會利用海報和電視廣告,提醒人們在地震時要「趴下、掩護、抓緊」,或者要熟悉他們的海嘯疏散路線。

快速回顧

在災害發生前,我們的重點是:
減輕(降低影響):
- 土地用途分區:不要在最危險的地方進行建築。
- 結構性措施:建造更堅固的建築物和防禦設施。
整備(準備就緒):
- 監測與預警:留意跡象並警報人們。
- 教育與演練:教導人們如何應對。
- 應急計劃:準備應急包和逃生路線!


第二部分:災害發生後—重新振作(復原)

一旦即時危險過去,漫長而艱難的復原過程便會開始。這關乎重建生活、基礎設施和經濟。

我們可以將復原分為兩個階段:

短期復原(數天至數週)
  • 此階段的重點是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
  • 這包括搜救行動、提供緊急醫療護理,以及設立臨時庇護所。
  • 政府和國際組織(如紅十字會)的援助在此至關重要,它們會提供食物、潔淨水和毛毯。
  • 另一個關鍵步驟是恢復基本服務,例如電力、供水和通訊。
長期復原(數月至數年)
  • 這是為未來而重建,並希望能「重建得更好」。
  • 這包括修復或重建房屋、道路、學校和醫院。
  • 這也意味著向個人和企業提供財政援助,讓他們重新站起來。
  • 為遭受創傷的倖存者提供心理支援(輔導)也是長期復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大哉問:這些措施真的有效嗎?

這是地理學家們的一個關鍵問題!答案是:有效,但其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這引導我們進行一個關鍵的比較。

發展較佳地區(MDAs)與發展中地區(LDAs)的比較

想像一下,如果兩次完全相同規模的地震分別襲擊兩個不同的地方:一個是日本(一個發展較佳地區),另一個是像海地這樣貧窮得多的國家(一個發展中地區)。結果將會大相徑庭。

為何發展較佳地區(MDAs)更成功?
  • 資金和科技:他們有能力負擔建造抗震建築、複雜的預警系統和海堤。他們擁有實施這些措施所需的科技和專業人才。
  • 良好管治:他們擁有穩定的政府,能夠執行嚴格的建築法規(規定),並推行全國性的教育和演練計劃。
  • 教育:當地人口普遍受過良好教育,並意識到風險。他們知道如何應對警報以及在緊急情況下該怎麼做。
為何發展中地區(LDAs)更脆弱?
  • 資金不足:他們根本無法負擔昂貴的工程項目。許多人居住在用廉價材料建造、容易倒塌的劣質建築中。
  • 管治薄弱:政府可能不穩定或腐敗。即使存在建築法規,也往往得不到執行。用於公眾教育的資金較少。
  • 快速城市化:許多人迅速遷往城市,導致在不安全的土地上(例如地震時易發生山泥傾瀉的陡峭斜坡)形成擁擠的貧民窟。
  • 識字率/意識較低:如果識字率低且通訊基礎設施差,安全資訊的傳播就會更困難。

常見錯誤警示!

一個常見的錯誤是認為科技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但請記住課程大綱中的概念:科技的限制。我們可以監測火山,但無法阻止它們爆發。我們可以建造海堤,但一場意想不到的特大海嘯可能仍會越過堤防。而且,我們仍然無法預測地震!科技固然有幫助,但它並不能讓我們所向無敵。

你知道嗎?

2010年海地地震(黎克特制7.0級)導致超過22萬人死亡。而2011年日本東北地震(黎克特制9.0級)的威力幾乎是前者的1,000倍,但由於日本卓越的建築標準,單是地震本身(不包括海嘯)造成的死亡人數卻非常低。這是一個鮮明例子,說明減輕和整備措施如何發揮作用!


主要重點

嘩,我們已經探討了很多內容!現在讓我們總結一下最重要的幾點。

  • 我們並非束手無策!人類已經發展出多種策略(減輕、整備、復原)來管理自然災害的風險。
  • 在災害發生前採取的行動最為重要。聰明的土地利用、堅固的建築物和良好的預警系統能夠拯救最多生命。
  • 成效並非處處相同。一個地方應對災害的能力與其財富、管治和教育水平密切相關。發展中地區比發展較佳地區脆弱得多。
  • 科技是強大的工具,但它有其限制。它幫助我們準備和應對,但無法阻止地球巨大的力量。

透過理解這些應對措施,我們能更好地分析為何有些地方比其他地方受災更嚴重,並批判性地思考如何讓所有社區在面對自然災害時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