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對河流和沿海環境的影響
各位同學,地理學家們好!你有沒有想過,香港這個城市,有這麼多土地是沿著水邊發展出來的,它是如何保護自己免受洪水和風暴的侵襲?又或者我們是如何從大海中創造出新土地的?本章節就是探討這些問題!我們將會探索人類與河流和海岸互動的各種精彩,有時也充滿挑戰的方式。
我們會探討人類的活動,例如建築和康樂活動,如何改變自然環境。接著,我們會深入了解我們如何運用巧妙的策略,也就是工程方法,來管理這些變化。別擔心,我們會用簡單易懂的方式,配合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香港例子,為大家逐一拆解!
1. 人類活動及其影響
人類為了滿足自身需求,不斷地改變地貌。在香港這樣的地方,這對我們的河流和海岸線來說尤其明顯。讓我們來看看我們這樣做的主要方式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
填海工程:從海洋創造新土地
想像一下,如果你的房間太小,於是你決定在走廊上擴建一個新部分。這基本上就是填海工程的原理,只不過規模擴大到整個城市!
- 這是什麼? 從海洋、河流或湖泊中創造新土地的過程。
- 為什麼要這樣做? 為了創造更多空間用於住房、機場、公園和商業。在人口稠密的地方,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 如何進行?(簡單指南)
- 在水中建造一道牆(海堤),以劃定新的海岸線。
- 將牆後的水排出。
- 用大量的沙、泥和石頭填滿圍起來的區域(這稱為「回填」)。
- 壓實新土地,使其足夠穩定以供建築之用。
真實例子: 維多利亞港沿岸的大部分土地,包括中環、灣仔和西九龍,都是填海得來的。位於赤鱲角的香港國際機場,更是在一個巨大的填海平台上興建而成!
排水與河道整治:馴服我們的河流
野生的河流雖然美麗,但也可能導致洪水。為了保護我們的家園和城市,我們常常需要「馴服」它們。
- 這是什麼? 河道整治是指改造河流的河道。這通常意味著將河道加闊、加深、拉直,並用混凝土加固河床和河岸。
- 為什麼要這樣做? 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洪。筆直、暢通的河道可以讓洪水在暴雨期間更快地排出,從而減少溢流的風險。
真實例子: 黃大仙的啟德河,以前是一條惡臭、兩旁鋪滿混凝土的明渠。它最近經過活化,變得更美觀、更環保,但其作為河道整治後的防洪排洪主要功能依然存在。
造成的影響:改變的代價
如此劇烈地改變環境會帶來後果。這是人類需求與自然平衡之間的一種取捨。
- 破壞生態系統: 填海工程破壞了原有的海床,殺死海洋生物並摧毀棲息地。河道整治則移除了天然的河岸,這些河岸是植物、昆蟲和魚類的家園。
- 污染: 填海和建設的過程可能會攪動沉積物,並將污染物釋放到水中。水流緩慢的河道整治工程也可能積聚污染物。
- 加劇其他地方的侵蝕或洪水: 建造海堤等結構會改變洋流和波浪模式,導致更下游的海岸發生侵蝕。河道整治使水流向下游的速度加快,這可能會導致沒有為如此快速的水流做好準備的地區發生洪水。
快速回顧:重點總結
人類透過填海工程(創造新土地)和河道整治(拉直河流)等活動來改變河流和海岸。雖然這些活動有助於城市發展和防洪,但它們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例如污染和生態系統破壞。
2. 管理策略:硬性工程與軟性工程
我們已經看到了問題所在。那麼,我們該如何解決或阻止它們惡化呢?這就是地理學家和工程師提出兩種主要策略的地方:硬性工程和軟性工程。
如果一開始聽起來有點複雜,別擔心!這裡有一個簡單的思考方式:
比喻:修補漏水的水管
- 硬性工程就像用超強防水膠帶包裹漏水的水管。它是一種快速、堅固、人工的修復方法。
- 軟性工程就像找到漏水源頭,並更換一個小而自然的墊圈。它與系統協同運作,看起來更自然。
記憶小幫手:一個簡單的口訣助你記憶:
硬性工程,水泥鋼鐵;
軟性工程,順應自然。
硬性工程:建造堅固的防禦工事
硬性工程涉及建造人工的、人造的結構來控制自然過程。它們通常體積龐大、成本高昂,但在短期內非常有效。
1. 河道整治 (渠化)
我們已經討論過這個了!它是河流管理中一種經典的硬性工程方法。
- 優點: 在快速排洪以防止特定地區發生洪水方面非常有效。
- 缺點: 外觀可能不美觀(常被稱為「混凝土明渠」),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並可能增加下游地區的洪水風險。
2. 建造防波堤
這些是你看到伸向大海的長條形石牆,通常在港口或避風塘附近。
- 作用: 它們建在離岸處,與海岸線平行。它們在巨浪到達岸邊之前吸收其能量,從而在其後方形成一片平靜的水域。
- 優點: 對保護港口、遊艇碼頭和沿海城鎮免受風暴損害非常有效。
- 缺點: 建造和維護成本非常高。它們還可能擾亂沿岸沙子的自然流動,導致附近沙灘缺乏沉積物。
- 例子: 你可以在銅鑼灣避風塘看到大型的防波堤,保護著海面。
軟性工程:與自然共存
軟性工程利用天然材料和自然過程來管理海岸和河流。它通常更具可持續性且對環境更友好,但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見效。
1. 海灘養護 (沙灘補給)
顧名思義,這就像是給沙灘「加料」(加沙)!
- 這是什麼? 從離岸海床疏浚沙子(或進口),並添加到正在受侵蝕的海灘上。
- 運作方式: 更寬闊、更健康的沙灘可以吸收更多波浪能量,保護其後方的陸地。這是一種自然的防禦!
- 優點: 它保持了沙灘的自然外觀,這對旅遊和康樂活動非常有利。它還提供了天然棲息地。
- 缺點: 這不是一個永久的解決方案!風暴可能會沖走新的沙子,因此每隔幾年就必須重複進行,這非常昂貴。
- 例子: 香港的許多海灘,例如淺水灣和荃灣的一些海灘,都曾進行過海灘養護,使其更寬闊、更宜人。
2. 土地用途規劃
這一切都關乎智慧規劃。它是一種預防性措施。
- 這是什麼? 一種由政府指定不同土地區域如何使用的策略。
- 運作方式: 當局可以限制在高風險地區進行建設。例如,他們可能會禁止在容易發生洪水的低窪沿海地區建造新公寓,而是將該區域劃定為公園或自然保護區。
- 優點: 一種非常可持續且長期的解決方案,可以在問題發生之前預防。它同時保護了人類和環境。
- 缺點: 實施起來可能很困難,尤其是在已經發展的地區。它還可能因土地價值和發展權而引起衝突。
快速回顧:重點總結
我們採用兩種方法管理海岸和河流。硬性工程利用防波堤等人工結構提供強大、即時的保護。軟性工程則與自然協同運作,利用海灘養護和土地用途規劃等方法實現更具可持續性的長期管理。
3. 管理問題:尋找適切的平衡
選擇正確的策略是一項巨大的挑戰。沒有一個「最佳」答案,而且決策往往涉及平衡不同的利益,這可能會導致衝突。
評估策略:硬性與軟性工程的比較
讓我們來並排比較一下。
成本:
- 硬性: 初期建設成本非常高昂,加上持續的維護費用。
- 軟性: 初期成本可能較低(例如規劃),但某些方法(例如海灘養護)具有高昂的經常性成本。
效益:
- 硬性: 通常為特定地點提供即時且可靠的保護。
- 軟性: 面對大型風暴時可能效果較差,且可能需要時間才能見效。
環境影響:
- 硬性: 通常影響較大。外觀上具有侵入性,並擾亂生態系統。
- 軟性: 影響小得多。旨在融入並增強自然環境。
可持續性(長期可行性):
- 硬性: 可能無法應對海平面上升,並可能在其他地方造成問題,使其可持續性較低。
- 軟性: 更具可持續性,因為它靈活且與自然過程協同運作。
衝突與挑戰
在現實世界中,制定決策是複雜的。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管理問題:
- 經濟與環境: 開發商可能希望填海建造豪華酒店(經濟價值高),而環保團體則希望保護當地的紅樹林棲息地(生態價值高)。這會造成衝突。
- 地方與國家利益: 建造防波堤可能保護一個城鎮,但卻可能導致隔壁城鎮的一個著名沙灘因缺乏沙子而消失。對一個社區有利的事,可能對另一個社區有害。
- 「由誰支付?」的問題: 這些項目非常昂貴。應該由當地居民支付?政府?還是從中受益的企業?決定資金來源始終是一個主要障礙。
你知道嗎? 在香港一個單一地區為所有海灘補充沙子的成本可能高達數億港元,而且這需要每5-10年進行一次!
快速回顧:重點總結
評估管理策略需要考慮其成本、效益、環境影響和可持續性。硬性工程雖然有效但具破壞性,而軟性工程雖然可持續但可靠性可能較低。這些權衡取捨導致了困難的管理問題和衝突。最好的解決方案通常是採用結合硬性與軟性方法的綜合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