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溫習筆記:運輸、廢物與水務管理

你好!歡迎來到你的溫習筆記,這是一個地理科中最實用的課題之一。我們將會探索運輸、廢物與水務管理。這聽起來可能像三個獨立的題目,但你很快就會發現它們之間是如何環環相扣的,尤其是在香港這樣繁忙的地方。

我們會探討我們如何出行(運輸)、如何處理我們的垃圾(廢物),以及如何控制和使用水資源(水務管理)。理解這些課題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地球的健康。如果有些概念一開始覺得有點難,別擔心——我們會將一切拆解成簡單易懂的部分。讓我們開始吧!


第一部分:關於運輸的一切

想想你今天上學的旅程。你乘巴士了嗎?地鐵呢?還是步行?所有這些都是運輸系統的一部分。本部分將探討這些系統如何運作、它們造成的問題,以及我們如何能更好地管理它們。

什麼是運輸系統?其構成要素

運輸系統不只關乎交通工具,它是一個網絡,幫助人與貨物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把它想像成你身體的循環系統,但這是為城市而設的!

它有幾個關鍵要素:

節點:這是旅程的起點和終點。把它們想像成「樞紐」。例子:你的家、巴士總站、港鐵站、機場或貨櫃碼頭。

連線:這些是連接節點的路線。例子:道路、鐵路線或航線。

流量:這指沿著連線移動的人(乘客)和貨物(貨運)。我們可以透過計算在特定時間內經過某一點的車輛或人數來量度流量。

轉運站:一種特殊的節點,是旅程的起點、終點,或者讓你轉換不同運輸模式的地方。例子:香港國際機場就是一個轉運站,你可以在這裡從陸路運輸轉為航空運輸。

選擇你的交通工具:模式選擇

模式選擇是一個專業術語,指選擇使用哪種類型的運輸工具(例如:巴士、火車、汽車)。什麼因素讓你選擇其中一種而非另一種?有幾個因素在起作用:

運輸成本:費用是多少?這包括票價和旅行時間(時間就是金錢!)。

距離:是短途步行即可,還是需要飛機的長途旅程?

模式競爭:不同的運輸模式經常爭奪乘客。例如,從屯門到中環的路線,你可以選擇乘搭巴士或港鐵。它們之間存在競爭。

香港的運輸:個案研究

香港擁有一個非常完善的運輸系統。我們依賴:

鐵路運輸:港鐵是我們公共運輸的骨幹。

道路運輸:巴士、小巴、的士和私家車。

水路運輸:渡輪(如天星小輪)和貨船。

航空運輸:對於國際旅行和物流至關重要,以我們世界級的機場為中心。

你知道嗎?香港是一個重要的運輸及物流樞紐,特別是對於珠江三角洲地區而言。這意味著它是華南地區和世界各地貨物集散、儲存和分發的關鍵地點。

香港的運輸問題

即使有一個出色的系統,我們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些問題在大多數主要城市都很常見!

交通擠塞:路上車輛過多,尤其是在繁忙時間。想想下午6點的紅磡海底隧道!

環境問題:
- 空氣污染:車輛廢氣排放有害氣體。
- 噪音污染:交通持續不斷的聲音,尤其是在主要道路附近。
- 視覺影響:高架道路和天橋可能礙眼。

為什麼會存在這些問題?主要原因是人口與經濟活動高度集中。簡單來說,就是大量人口和企業集中在一個小區域,都需要出行。

解決運輸問題:規劃與管理

那麼,政府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呢?

1. 改善基建:興建更多道路和鐵路(增加道路容量)。例子:中環灣仔繞道就是為了解決港島北岸的擠塞問題而興建的。

2. 擴展及改善公共運輸:讓公共運輸服務優質到人們不想駕車。例子:將港鐵線路延伸至更多地區,如南港島線。

3. 管理道路使用:透過高昂的泊車費、隧道費和嚴格的泊車執法等措施,不鼓勵使用私家車。

4. 發展可持續運輸系統: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高效、公平且環保的系統。這關乎平衡經濟需求與社會和環境健康。

未來:運輸創新與城市設計

運輸創新:內地一直在嘗試新事物,例如巴士快速交通系統(BRT)(巴士有自己的專用車道)和高速鐵路。我們可以考慮這些是否適用於香港。

運輸導向發展(TOD):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意味著圍繞公共運輸樞紐來設計我們的城市。這是關於在港鐵站旁興建高密度住宅、辦公室和商店。
類比:將港鐵站想像成太陽,建築物像行星一樣緊密地圍繞它運行。將一切都設置在車站的步行距離內,我們便可減少對汽車的需求。這有助於緩解交通擠塞和污染!

快速回顧:運輸

主要概念:管理運輸關乎有效率地移動人與貨物,同時將交通擠塞和污染等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關鍵詞彙:節點與連線、模式選擇、可持續運輸、運輸導向發展(TOD)。
香港例子:港鐵系統是香港公共運輸的骨幹,也是TOD運作的絕佳例子。


第二部分:廢物管理的挑戰

我們每天都會丟棄物品。但「丟棄」到哪裡了?廢物並不會憑空消失。管理廢物對於香港這樣不斷發展的城市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廢物作為城市問題

隨著城市發展(這個過程稱為城市化),它們產生越來越多的廢物。這是一個重大的城市問題,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環境健康:堆填區會產生惡臭,並可能污染地下水。焚燒廢物會造成空氣污染。

空間:堆填區佔用大量寶貴的土地。在香港這樣土地緊湊的城市,這是一個重大問題。

資源耗竭:丟棄物品意味著我們需要不斷使用新的原材料來製造新物品,這是不可持續的。

解決廢物問題的衝突

每個人都同意我們需要管理廢物,但沒有人希望堆填區或焚化爐建在自家後院!這導致了衝突

例子:當政府建議擴建屯門的堆填區,或在石鼓洲附近興建焚化爐時,當地居民經常會抗議。他們擔心氣味、污染和增加的貨車流量。這是一個典型的「鄰避效應」(NIMBY)衝突。

處理這些衝突需要仔細的規劃、溝通,並在城市需求和當地社區的關注之間找到平衡。

可持續廢物管理:前進的方向

解決方案不只是興建更多堆填區,我們需要以可持續的方式思考。這遵循「4R」原則:

1. 減量:最好的解決方案是從一開始就減少廢物產生。例子:自備購物袋或水瓶。

2. 重用:將物品使用不止一次。例子:重用玻璃罐作儲存用途。

3. 回收:將廢物料轉化為新產品。例子:將紙張、塑膠和金屬分開放入回收箱。

4. 能源回收:從無法回收的廢物中回收能源。例子:計劃中的焚化爐將焚燒廢物以產生電力。

這種方法是可持續發展更廣泛目標的一部分——在滿足我們今天需求的同時,不損害子孫後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快速回顧:廢物管理

主要概念:不斷發展的城市產生大量廢物,造成環境問題和社會衝突。
關鍵詞彙:城市問題、衝突、可持續發展。
香港例子:關於擴建堆填區的爭議,突顯了城市對廢物處理的需求與當地居民擔憂之間的衝突。


第三部分:水務管理 — 平衡的藝術

水賦予我們生命,但它也可能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想想洪水和山泥傾瀉!)。管理我們的河流和海岸至關重要,特別是隨著人類活動改變自然環境。

人類活動及其影響

我們以多種方式與河流和海岸互動,通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

排水:我們建造混凝土渠道和排水系統,以迅速將雨水從市區排走。
- 影響:這會增加下游水流的速度和水量,在其他地區造成水浸。

填海:我們填平部分海洋以創造新的土地作發展用途。
- 影響:這會破壞海洋棲息地,並可能改變水流,潛在加劇剩餘海港的污染。

污染:未經處理的污水和工業廢料可能會排放到河流和海洋中。
- 影響:這會危害海洋生物,並使我們的水不適合休閒活動。

管理策略:「硬」與「軟」

為應對水浸和海岸侵蝕等問題,我們採用不同的策略。我們可以將它們分為兩種類型:

1. 「硬」管理策略(或稱硬性工程)

這些涉及建造大型、堅固的結構來控制自然過程。它們通常成本高昂,並可能對環境產生巨大影響。

河道渠道化:將河流拉直、加深或鋪上混凝土。這使水流更快,以防止某個地區發生水浸。例子:沙田的城門河已進行了大量的河道渠道化工程。

興建防波堤:在海中建造的牆壁,以保護海岸線或港口免受強浪的衝擊。

2. 「軟」管理策略(或稱軟性工程)

這些策略與自然過程協同工作來管理環境。它們通常更具可持續性,並且對視覺的干擾較小。

海灘養護:在海灘上加入大量沙子,使其變寬。這可作為抵禦侵蝕的天然防禦。香港的數個海灘已進行了這項工程。

土地用途規劃:一種規劃工具,政府限制某些地區的發展類型。例子:禁止在水浸高危地區興建房屋。

記憶小貼士:想想「硬」= 硬混凝土(大型、人造結構)。「軟」= 溫柔地與自然協作(更自然的解決方案)。

快速回顧:水務管理

主要概念:填海和排水等人類活動可能導致水浸和污染等問題。我們利用「硬」(結構性)和「軟」(自然性)策略來管理這些問題。
關鍵詞彙:河道渠道化、填海、硬性與軟性管理、土地用途規劃。
香港例子:新界河流的渠道化是「硬」管理策略中為降低水浸風險的一個明確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