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結構與週期性趨勢:你的終極溫習指南
各位同學,歡迎來到化學其中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課題溫習筆記:原子結構與週期表。你有沒有想過,你、你的書桌、你呼吸的空氣,以至天上的星星,究竟是由甚麼組成的呢?答案就是那些微小的粒子——原子。了解原子,就好像擁有了打開化學奧秘的萬能鑰匙!
在這份指南中,我們會一起探索微觀世界。我們會拆解原子的奧秘、了解它們的結構,以及如何運用一個非常厲害的工具——週期表——來整理這些元素。別擔心,就算一開始覺得有點難,我們都會用簡單的語言、生活化的例子和記憶小技巧,讓你輕鬆掌握!我們開始吧!
第一部分:物質的基本構成——原子結構
想像一下,宇宙中的萬物都像是由不同種類的樂高積木建構而成。在化學中,這些基本積木就是元素。而一個元素中,仍然能保持該元素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就叫做原子。
亞原子粒子:原子的微小組成部分
原子本身又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稱為亞原子粒子。為了應付考試,你需要認識以下三種主要類型:
- 質子 (p⁺):帶正電的粒子,位於原子中心。
- 中子 (n⁰):不帶電的粒子(沒有電荷),也位於原子中心。
- 電子 (e⁻):帶負電的粒子,繞著原子中心運動。
原子的中心,質子和中子緊密地聚集在一起,稱為原子核。它非常微小、密度極高,並且帶有總體正電荷(因為質子的存在)。
類比時間:把原子想像成一個太陽系吧!原子核就像太陽(很重,在中心),而電子就像繞著太陽運轉的行星。
快速回顧:亞原子粒子
粒子
質子 (p⁺)
中子 (n⁰)
電子 (e⁻)
相對電荷
+1
0
-1
相對質量
1
1
1/1840(非常、非常小!)
重點提示:由於電子的質量微乎其微,原子的幾乎所有質量都集中在它的原子核中!
原子序 (Z) 和質量數 (A)
每種元素都是獨一無二的。是甚麼讓一個金原子與一個氧原子不同呢?就是質子的數量!
原子序 (Z):這是原子核中質子的數量。它是元素的「身份證」。每一種元素的原子都有相同的原子序。
例子:宇宙中每個碳原子都有6個質子,所以它的原子序 (Z) 是6。
質量數 (A):這是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的總數。它總是一個整數,因為你不可能有半個質子!
例子:一個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原子,其質量數 (A) 為 6 + 6 = 12。
我們用一種特別的符號來表示這些資訊:
$$ _Z^A X $$其中X是元素的符號,A是質量數,Z是原子序。
如何找出質子、中子和電子的數量
讓我們以鈉為例,$$_{11}^{23}Na$$。
- 質子 (p⁺):看下面的數字 (Z)。它是11。所以,有11個質子。
- 電子 (e⁻):在中性原子中,正電荷和負電荷必須平衡。所以,電子的數量必須等於質子的數量。有11個電子。
- 中子 (n⁰):質量數 (A) 是質子 + 中子。我們已經知道質子的數量。所以,中子 = A - Z。
對於鈉:中子 = 23 - 11 = 12個中子。
離子又是怎麼回事呢?離子是原子得失電子後帶有總電荷的粒子。例如,鈉離子是$$Na^+$$。'+' 表示它失去了一個電子。
對於$$Na^+$$:質子 = 11(永不改變!),中子 = 12(永不改變!),電子 = 11 - 1 = 10個電子。
同位素:同一元素的不同「風味」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同位素是屬於同一種元素(所以它們擁有相同數量的質子),但卻擁有不同數量中子的原子。這意味著它們有相同的原子序 (Z),但質量數 (A) 不同。
真實例子:碳以碳-12 ($$_6^{12}C$$) 和碳-14 ($$_6^{14}C$$) 的形式存在。兩者都是碳,因為它們都有6個質子。但與碳-12(12 - 6 = 6個中子)相比,碳-14多出兩個中子(14 - 6 = 8個中子)。
因為它們有相同數量的質子和電子,同一種元素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
計算相對原子質量
如果元素有不同質量的同位素,我們應該在週期表上放哪種質量呢?我們使用的是加權平均值,稱為相對原子質量 (Ar)。它是根據每種同位素的豐度來計算的。
分步計算:
假設氯有兩種同位素:氯-35(豐度為75%)和氯-37(豐度為25%)。
常見錯誤提醒:不要混淆了質量數和相對原子質量。質量數是單個原子中粒子的計數(永遠是整數)。相對原子質量是元素的加權平均值(通常是小數)。
電子排佈:電子居住的地方
電子並非隨意地在原子核周圍飛來飛去。它們存在於特定的能級,稱為電子殼層。越靠近原子核的殼層能量越低。
- 第一個電子殼層最多可容納2個電子。
- 第二個電子殼層最多可容納8個電子。
- 第三個電子殼層最多可容納8個電子(適用於首20種元素)。
我們用逗號分隔的數字來表示電子排佈。
例子:鎂 (Mg) 有12個電子。它的電子排佈是2, 8, 2。(第一個殼層有2個,第二個有8個,其餘2個在第三個殼層)。
你需要懂得繪畫首20種元素(原子序Z=20或以下)的電子分佈圖。
例子:對於鈉 (Na, 11個電子 = 2, 8, 1),你會畫一個圓圈表示原子核,標上「11p」和「12n」,然後第一個殼層畫2個電子,第二個畫8個,第三個畫1個。
八隅體規則與穩定性
當原子擁有一個填滿的「最外層電子殼」時,它們會「最開心」或最穩定。對於我們學習的大多數元素來說,這意味著最外層有8個電子(這就是所謂的八隅體規則)。週期表上第0族的元素,即惰性氣體,它們非常特別,因為它們天生就擁有一個填滿的外層電子殼!
例子:氖 (Ne, 10個電子) 的排佈是2, 8。它的外層電子殼是滿的!氬 (Ar, 18個電子) 的排佈是2, 8, 8。它的外層電子殼也是滿的。
這就是為什麼惰性氣體非常不活潑——它們不需要得失或共用電子來變得穩定。其他原子則會透過反應來達到這種穩定結構!
第一部分重點總結
- 原子由質子(+)、中子(0)和電子(-)組成。質量集中在中央的原子核。
- 原子序 (Z) = 質子數量。它決定了元素的種類。
- 質量數 (A) = 質子 + 中子。
- 同位素是質子數量相同但中子數量不同的原子。
- 電子分佈在電子殼層中(例如:2, 8, 8...)。原子在最外層電子殼填滿時最穩定(八隅體規則)。
第二部分:整理元素——週期表
週期表是化學界最重要的圖表!它以非常特定的順序排列所有已知的元素,這有助於我們理解它們的性質並預測它們的行為。元素是按原子序遞增的順序排列的。
週期和族
週期:這些是橫行。週期數告訴你該元素的原子有多少個被佔用的電子殼層。
例子:鈉 (Na, 2, 8, 1) 有3個電子殼層被佔用,所以它在第3週期。
族:這些是直行。對於主族元素,族數告訴你最外層電子的數量。
例子:鈉 (Na, 2, 8, 1) 有1個最外層電子,所以它在第I族。
這就是神奇的關聯:元素在週期表上的位置告訴你它的電子結構,而它的電子結構又決定了它的化學性質!
化學性質的週期性趨勢
同一族中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因為它們擁有相同數量的最外層電子。讓我們來看看你需要了解的關鍵族。
第I族——鹼金屬(例如:鋰、鈉、鉀)
- 性質:它們都是活潑、柔軟的金屬。
- 電子結構:它們的最外層電子殼都只有1個電子。
- 反應:為了達到穩定的八隅體結構,它們傾向於容易地失去這一個電子,形成帶+1電荷的正離子(例如:Na⁺, K⁺)。
- 活潑性趨勢:越往下走,活潑性增加。
為什麼呢?當你往下走時,最外層電子所處的殼層距離帶正電的原子核越來越遠。引力變弱,所以電子更容易被失去。想像一下,你試圖抓住一個繫在越來越長繩子上的氣球——它更容易飛走!
第II族——鹼土金屬(例如:鈹、鎂、鈣)
- 性質:活潑的金屬,但活潑性比第I族稍低。
- 電子結構:它們的最外層電子殼都只有2個電子。
- 反應:它們傾向於失去這兩個電子,形成帶+2電荷的離子(例如:Mg²⁺, Ca²⁺)。
- 活潑性趨勢:基於與第I族相同的原因,活潑性同樣是越往下走增加。
第VII族——鹵素(例如:氟、氯、溴)
- 性質:它們都是活潑的非金屬。
- 電子結構:它們的最外層電子殼都只有7個電子。
- 反應:它們距離填滿電子殼只差一個電子!所以,它們傾向於獲得一個電子,形成帶-1電荷的負離子(例如:F⁻, Cl⁻)。
- 活潑性趨勢:越往下走,活潑性減少。
為什麼呢?這與金屬的情況相反。當你往下走時,最外層電子殼距離原子核越來越遠。這使得帶正電的原子核更難吸引來自另一個原子的一個新電子。
第0族——惰性氣體(例如:氦、氖、氬)
- 性質:它們都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 電子結構:它們都擁有一個填滿的最外層電子殼(氦是2個,其他都是8個)。
- 反應:因為它們的電子結構已經非常穩定,所以它們極度不活潑。它們不願意得失或共用電子。它們簡直是週期表中的「貴族」!
預測性質
由於這些清晰的趨勢,你只需知道一個元素的族別,就能預測你從未聽說過的元素的性質!
例子:砈 (At) 位於第VII族底部。我們可以預測甚麼呢?
- 它將是一種非金屬。
- 它將有7個最外層電子。
- 它將透過獲得一個電子來形成At⁻離子進行反應。
- 它將是該族中最不活潑的鹵素。
你知道嗎?
第一張週期表是由俄羅斯化學家德米特里·門捷列夫在1869年創造的。他對自己的體系非常有信心,甚至為當時尚未發現的元素留下了空位,並且以驚人的準確性預測了它們的性質!
第二部分重點總結
- 週期表按原子序遞增的順序排列元素。
- 週期(橫行)告訴你被佔用的電子殼層數量。
- 族(直行)告訴你最外層電子的數量。
- 同一族中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 第I族和第II族金屬的活潑性在族內向下增加。
- 第VII族非金屬的活潑性在族內向下減少。
- 第0族惰性氣體由於擁有穩定、填滿的外層電子殼,所以不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