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認識自我與我們的世界

各位同學好!歡迎來到這份關於一個超級重要主題的溫習筆記:精神健康。想想看——我們花這麼多時間學習如何保持身體健康,但我們的「心靈」呢?這一章將幫助你了解精神健康是甚麼、為何它是一趟個人旅程,以及它如何與我們周遭的世界連結。這不單是指沒有問題,更是要學習如何活得精彩!讓我們開始吧。


第一部分:甚麼是良好的精神健康?

首先,我們要清楚一點:精神健康絕不只是沒有精神疾病而已。它是一種身心安好的狀態,讓你能發揮潛能、應對日常生活的壓力、有生產力地工作,並回饋社會。精神健康關乎你感覺良好和良好運作的能力。

情緒健康的人的特徵

那麼,一個情緒健康的人是怎樣的呢?他們並非24小時都很快樂(沒人能做到!),但他們通常擁有以下特質。你可以把它當作一張身心安好檢核表:

  • 對自己有實際的看法:他們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能坦然接受。
  • 能應對壓力:他們有健康的方法來處理生活中的挑戰,並能從挫折中復原(這就是抗逆力!)。
  • 維持健康的人際關係:他們能建立並維繫支持性的友誼和家庭關係。
  • 感到生命有意義:他們有目標和價值觀,賦予生活意義。
  • 能表達情緒:他們能健康地識別和分享自己的感受(例如快樂、悲傷或憤怒)。
  • 樂於接受新經驗:他們充滿好奇心,願意學習和成長。
快速回顧

精神健康 = 身心安好。它關乎你的思想、感受和行為。情緒健康的人能處理壓力、擁有良好人際關係,並感到生命有意義。

重點提示

良好的精神健康是你整體健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思考、感受、學習和建立人際關係的基石。照顧你的心靈與照顧你的身體同樣重要。


第二部分:影響精神健康的因素

我們的精神健康很複雜!它並非由單一因素決定。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道由多種不同材料煮成的菜餚。這些因素可分為三大範疇:

  1. 生理因素:這些與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有關。
    • 遺傳:有時,某些精神健康問題的傾向會在家中成員之間遺傳。
    • 大腦化學物質:我們大腦中化學物質(神經傳遞物質)的平衡,在我們的情緒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2. 心理因素:這些與我們的心靈和思想有關。
    • 自尊:你對自己的感受會極大地影響你的精神狀態。
    • 思維模式:傾向於負面思考(悲觀)的人,可能比那些抱有積極態度(樂觀)的人更難應對。
    • 過往經歷:困難的經歷或創傷會產生持久的影響。
  3. 社會及環境因素:這些與我們周遭的世界有關。
    • 家庭與人際關係:一個支持性的家庭是重要的保護因子。衝突或虐待會造成很大傷害。
    • 學校/工作生活:考試壓力、欺凌或壓力大的工作會帶來沉重負擔。
    • 社會支援:擁有可以傾訴的好朋友至關重要!
    • 生活環境:生活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中對身心安好很重要。
重點提示

你的精神健康是由生理、思想和環境等多種因素共同塑造的。你無法改變基因,但可以努力改善思維模式,並建立一個支持性的人際圈子!


第三部分:深入了解壓力

壓力是一個我們經常聽到的詞。但它到底是什麼呢?如果一開始覺得有點難,別擔心;我們會一步步為你拆解。

甚麼是壓力?

壓力是你身體對挑戰或需求所作出的反應。想像一條橡筋。輕輕拉伸一下會很有用,但如果拉得太緊太久,它可能會斷裂!這就是壓力。

正向壓力與負面壓力

並非所有壓力都是壞事!主要有兩種:

  • 正向壓力 (Eustress):這是一種「好的」壓力,能激勵你。這是體育比賽前的興奮感,或考試前你所獲得的專注力。例子:你想在喜歡的科目中取得好成績的壓力,推動你努力學習並考取佳績。
  • 負面壓力 (Distress):這是一種「壞的」壓力,讓人感到難以承受和不愉快。當你所面對的要求過高或持續時間過長時,便會發生這種情況。例子:同時要應付五科考試、一份兼職和一個家庭問題。

壓力的來源是甚麼?(壓力源)

導致壓力的事物稱為壓力源。對於香港的學生來說,常見的壓力源包括:

  • 學業壓力(文憑試!)
  • 同儕關係和社交生活
  • 家庭期望
  • 對未來的憂慮
  • 兼職工作或課外活動

我們的身體如何應對壓力?

當你面對壓力源時,你的身體可能會進入「戰鬥或逃跑」模式。這會導致:

  • 生理反應:心跳加速、頭痛、胃痛、肌肉緊張。
  • 情緒反應:感到易怒、焦慮、悲傷或難以承受。
  • 行為反應:難以入睡、飲食習慣改變、迴避人群。

應對壓力的策略

這就是你的壓力管理工具箱!關鍵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助記秘訣:壓力管理的「4 A」法則

把這些當作你對抗負面壓力的「超能力」:

  1. 避免 (Avoid):避免不必要的壓力。如果你的日程太滿,學會說「不」。避開那些讓你感到壓力的人。
  2. 改變 (Alter):如果你無法避免,就改變它。表達你的感受,而不是憋在心裡。願意妥協。更好地管理時間。
  3. 調整 (Adapt):如果你無法改變情況,就改變自己。從大局著想。調整你的標準——完美真的有必要嗎?專注於積極的一面。
  4. 接受 (Accept):有些時候,有些事情是無法改變的(例如必須應考!)。找你信任的人傾訴。從錯誤中學習。練習寬恕。
你知道嗎?

即使是15-20分鐘的體能活動,例如急步行,也能透過釋放安多酚(你大腦的天然情緒提升劑)來減輕壓力!

重點提示

壓力是生活中的正常部分。目標不是消除壓力,而是管理它。透過了解你的壓力源並運用應對策略,你可以將負面壓力轉化為正向壓力。


第四部分:認識精神健康問題

重要的是要記住,精神健康問題,或稱精神疾病,是一種醫療狀況,就像糖尿病或哮喘一樣。這不是軟弱的表現。以下是課堂大綱中提到的一些常見類型:

  • 抑鬱症:這不只是幾天感到悲傷。它是一種持續的低落情緒,影響你的日常生活,使你難以入睡、飲食或享受過去喜歡的事物。
  • 恐懼症:對特定物體或情況產生強烈而不合理的恐懼。例如,對蜘蛛極度恐懼(蜘蛛恐懼症)或對擠擁地方恐懼(廣場恐懼症)。
  • 創傷後壓力症 (PTSD):這可以在經歷可怕事件後發展出來。患有創傷後壓力症的人可能會出現閃回、惡夢和嚴重焦慮。
  • 思覺失調: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感受和行為方式。他們可能會表現得與現實脫節,這對他們和家人來說都可能造成困擾。
常犯錯誤提醒

避免隨意地用「抑鬱」來形容你只是感到不開心,或因為某人行為古怪就稱他們「思覺失調」。這會對真正的醫療狀況造成污名和誤解。

重點提示

精神疾病是具有特定症狀的公認疾病。了解這些疾病有助於我們對掙扎中的人更有同理心和提供更多支持。


第五部分:社會連結:孤立與排斥

人類是社交生物。當我們感到與他人脫節時,這會嚴重損害我們的精神健康。這是一個雙向影響:

  • 社交孤立導致精神疾病:感到孤獨、遭受欺凌或被社交群體排斥(社會排斥)可能是抑鬱症和焦慮症等問題的主要誘因。
  • 精神疾病導致社交孤立:精神疾病的症狀有時會使人難以社交。此外,他人的污名和誤解也可能導致人們退縮或被排斥。

比喻:想像你的社會支援網絡就像你手機(你的精神能量)的充電器。如果你被「拔掉插頭」(孤立),你的電量最終會耗盡。

重點提示

強大的社交聯繫是精神健康有力的保護因子。感覺自己有所歸屬對於身心安好至關重要。


第六部分:精神健康不佳的連鎖效應

當一個人的精神健康受損時,其影響不僅限於個人,也會波及他們的家庭,甚至整個社會。

  • 對個人的影響:失去快樂和生產力。在最嚴重的抑鬱症案例中,存在自殺的風險。(務必認真對待任何有關自殺的言論,並鼓勵尋求即時幫助)。
  • 對家庭成員的負擔:家人和朋友往往會成為照顧者。這可能會在情感、經濟和身體上帶來負擔。他們可能會感到擔憂、沮喪或內疚。
  • 對社會的影響:一個在精神健康上掙扎的人可能無法有效工作或學習,導致社區的生產力/效率損失
重點提示

精神健康不佳並非個人私事;它會帶來廣泛的影響。這就是為什麼公共精神健康服務和社區支援如此重要的原因。


第七部分:尋求幫助——精神健康服務

幸運的是,現時有很多支援可供選擇!多年來,精神健康護理的方法已發生很大變化。

  • 非住院治療(去機構化):這是一個聽起來很複雜,但其實概念簡單的詞。過去,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人常被送往大型精神病院,與社會隔離。非住院治療(去機構化)是指從這種模式轉變,改為在患者所屬社區內進行治療。這更有利於他們的康復和人權。
  • 復康服務:其目標是幫助精神健康有問題的人重獲技能和信心,以便獨立生活、工作和社交。這可能包括職業培訓或社交技能練習。
  • 家庭護理和支援:現在的服務認識到家庭是康復過程中的關鍵夥伴。他們為家庭成員提供教育和支援,幫助他們應對並提供最佳照護。
  • 融入社區:最終目標!這意味著建立一個社會,讓精神健康有問題的人不再被疾病所定義。他們被納入學校、工作場所和社交活動中,免受污名和歧視。
重點提示

現代精神健康服務著重康復、社區融合和充權,而不僅僅是隔離和治療。


第八部分:你的精神健康維護計劃

最後,讓我們談談你自己!你如何能積極地照顧好自己的精神健康呢?以下是一些經證實有效的方法。

  • 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專注於你的優點。原諒自己的錯誤。以你對待朋友的同樣方式,友善地對待自己。
  • 培養社會支援:花時間與那些能讓你感到振奮的朋友和家人相處。不要害怕與你信任的人談論你的感受。
  • 實踐壓力管理:運用我們談到的應對策略!為你喜歡的嗜好和活動騰出時間。
  • 照顧你的身體:獲得充足睡眠、均衡飲食並定期運動。身心連結的力量非常強大!
  • 尋求幫助:知道何時需要幫助是堅強的表現,而不是軟弱。如果你正在掙扎,請與你的父母、老師、學校社工或輔導員傾訴。
重點提示

維持良好的精神健康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日常生活中的小而積極的習慣,能對你的整體身心安好產生巨大影響。你一定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