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福利制度:穿越時空之旅
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科一個引人入勝的學習環節。你有沒有想過,香港為什麼會有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或長者中心這些服務?它們又為何會以現有方式運作?這一章,我們就像偵探一樣,回溯香港社會福利制度的歷史。我們會揭示塑造這個制度的重大理念,並觀察它多年來的演變。了解這些,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今天所身處的香港。立即開始吧!
到底什麼是社會福利制度?
在我們穿越時空之前,讓我們先搞清楚這個關鍵術語。
「社會福利制度」是指一個社會為幫助其公民滿足基本需求、提升福祉而建立的服務和政策網絡。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社區的「安全網」,旨在當人們面對貧窮、年老、殘疾或失業等困難時,為他們提供支援。
社會福利制度的主要目標:
- 提供經濟援助(例如:食物和租金的資助)。
- 提供支援服務(例如:家庭輔導、幼兒照顧、長者護理)。
- 保護弱勢社群(例如:兒童、長者、殘疾人士)。
快速溫習框
社會福利制度 = 一個社會有組織地幫助市民的方式。它是保障公民福祉的「安全網」。
「為何如此?」:思想和哲學基礎
這聽起來有點複雜,但其實就是指塑造這個制度的核心理念。在香港,有兩個重要理念產生了深遠影響。別擔心一開始會覺得有點難,下面的比喻會讓一切變得超級清晰!
1. 「剩餘主義」的理念
這是香港社會福利制度背後的主要哲學思想。「剩餘」這個詞的意思就是「剩下、殘留的部分」。
「剩餘主義」是一種信念,認為福利應該是「最後防線」。只有當個人自身的資源和家庭支援都已失效時,才會提供幫助。政府的角色是最低限度或「剩餘性」的。
比喻:想像它就像一個滅火器。你只會在緊急情況下,當你無法自行撲滅火災時才使用它。它不是每天都會用到的東西。同樣地,剩餘主義的福利是為了應對緊急情況,當家庭和個人儲蓄(市場)都無法提供幫助時,才發揮作用。
2. 「積極不干預政策」的影響
長期以來,香港政府在經濟上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這意味著「放任自流」——政府盡量不干預商業運作,維持低稅率以鼓勵經濟增長。這種經濟理念也延伸到社會政策上。
- 政府認為,強勁的經濟會創造就業機會和繁榮,這就是最好的福利形式。
- 他們擔心提供過多的福利會導致高稅收(對營商不利)並使人變得懶惰(即「福利依賴」的論點)。
3. 儒家價值的角色
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傳統文化,也扮演著一定角色。傳統文化非常強調「家庭責任」和孝道(即尊敬和照顧父母)。這意味著社會傳統上期望家庭,而非政府,成為家庭成員的首要和主要支援來源。
重點提示
香港的社會福利制度是建立在「福利是最後防線的安全網(剩餘主義),而非普世權利」的理念上。這受到「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以及「家庭是主要照顧者」的文化信念所影響。
歷史漫遊:發展的關鍵階段
讓我們看看這些理念在過去幾十年如何真實地發展。我們將重點放在1970年代以後的時期,因為這是現代福利制度真正開始成形的階段。
1970年代前:「少作為」時期
1970年代以前,政府幾乎沒有作為。大部分對窮人的幫助來自慈善機構、宗教團體和社區組織(非政府機構)。福利不被視為政府的責任。
1970年代:「重大轉變」時期
這十年是一個巨大的轉捩點!1967年暴動後,港督麥理浩意識到政府需要採取更多措施來解決社會問題,以維持社會穩定。
- 發生了什麼? 政府開始推行主要的社會福利計劃。
- 推行了哪些主要政策?
- 公共援助計劃(PA):這是現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綜援)」的雛形。它向無法自給自足的人提供基本現金援助。
- 殘疾津貼(DA):為嚴重殘疾人士提供經濟援助。
- 高齡津貼(OAA)或「生果金」:每月向長者發放少量款項,以示敬意。
- 但請記住…… 即使有這些改變,這個制度仍然堅守「剩餘主義」原則。你必須證明你確實有需要(即通過資產審查),才能獲得大部分福利。
你知道嗎? 高齡津貼通常被稱為「生果金」,因為這筆錢最初的目的是讓長者足以購買一些水果和其他小點心。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微調」時期
香港經濟蓬勃發展!政府有更多財政資源,但對於大幅擴展福利仍然非常謹慎。
- 發生了什麼? 重點是改善和擴展現有服務,而非創建全新的、普及性的服務。
- 發展方向: 開發了更多服務,特別是針對長者和殘疾人士。這包括興建更多社區中心、安老院舍和支援服務,這些服務通常由非政府機構營運,但由政府資助。
- 1993年,公共援助(PA)計劃更名為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並提高了援助金額,使其不僅涵蓋基本生活所需。這是一項重大改進,但剩餘主義原則依然存在。
1997年後及2000年代:「新挑戰」時期
這個時期出現了考驗福利制度的新問題。
- 發生了什麼? 亞洲金融風暴(1997年)導致失業率上升,更多人需要申請綜援。同時,香港人口迅速老化,對長者服務構成更大壓力。
- 發展方向: 政府對福利開支的日益增加感到非常關注。
- 更強調「自力更生」,並鼓勵人們脫離綜援,重投勞動市場。
- 轉向以「社區為本的照顧」長者,盡量幫助他們在家中居住更長時間,而非入住昂貴的院舍。
重點提示
這個制度從1970年代以前的幾乎一無所有,發展成為一個有結構的經濟援助和支援服務系統。它的發展是對社會危機(如暴動)和新挑戰(如人口老化)的回應,但作為「最後防線」的核心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不變。
分析社會福利制度的變化
那麼,隨著時間推移,我們能看到哪些宏觀的變化呢?
1. 政府政策的優先級
福利從「極低優先級」(1970年代以前)轉變為「政府開支和政策的重要範疇」。然而,它通常仍被視為次於經濟發展的。
2. 發展方向
該系統已從僅提供「基本現金援助」,轉變為提供更廣泛和更複雜的「支援服務」。現在更注重復康、社區支援和個人能力提升。
例子:福利制度不再只是單純地給失業人士金錢,現在還提供職業再培訓和輔導服務。
3. 服務範疇
服務範圍已從僅幫助最貧困的人,擴展到關注特定弱勢群體的需求,例如「長者」、「殘疾人士」、「單親家庭」和「新來港人士」。
避免常見錯誤!
分析制度時,不要只說「它變大了」。要具體!談論它在「優先級」、「發展方向」和「服務範圍」方面如何改變。使用例如創建綜援或轉向以社區為本的照顧等例子。
現行政策的優點與不足
為了應付文憑試,你需要有平衡的觀點。讓我們看看現行政策的優點和不足之處。
優點(好處)
- 提供基本安全網:這個制度,特別是綜援,確實能防止極端貧窮,並確保人們擁有最低生活水平。
- 目標明確:由於它設有「入息及資產審查」(你必須證明自己收入/資產低),因此能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分配給那些被證明最有需要的人。
- 透過非政府機構提供多元服務:政府與許多非政府機構(NGO)合作,這使得服務種類非常多元化和專業化(例如:專為自閉症兒童或少數族裔提供的特定服務)。
不足之處(有待改善的地方)
- 社會污名問題:在社會上,領取福利,特別是綜援,常被視為羞恥。這可能會阻礙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士申請。
- 嚴格的申請資格:資產審查可能非常嚴格。一些正在掙扎的「在職貧窮」人士,可能因收入剛好超出限制而失去領取援助的資格。
- 潛在的依賴問題:批評者認為,這個制度有時會造成「福利陷阱」,使人們難以重投勞動市場,儘管這一點仍存在激烈爭議。
- 被動而非主動:這個制度常被批評為「被動」——它是在人們陷入危機「之後」才提供幫助,而非主動預防問題的發生。
- 支援的適切性:對於在香港這個高成本城市,所提供的經濟援助是否足以維持有尊嚴的生活,一直存在爭議。
重點提示
香港的社會福利制度是一個平衡行為。它成功地為最弱勢的群體提供了關鍵的安全網(這是其主要優點),但同時也面臨著社會污名、嚴格規定,以及它在預防貧困方面是否做得足夠等挑戰(這些是其主要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