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管理與社會護理學習筆記

章節:文化與政治分歧及張力

大家好!歡迎來到這個章節。我們將會探討一個非常有趣的主題:為甚麼個人和機構有時會在醫務管理和社會護理方面出現意見分歧。大家可以想像成一場大型辯論——不同的隊伍有著不同的想法、價值觀和目標。了解這些分歧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會影響我們日常所使用的醫療政策和服務。大家唔使擔心聽落可能好複雜,我們會用簡單例子為大家逐步拆解!


1. 文化衝突:對健康與疾病的不同看法

一個人認為保持健康的最佳方式,可能與另一個人的看法完全不同,特別是當他們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時。在香港,我們看到中醫和西醫對於健康的看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中西醫學對健康理解的對比

讓我們來看看主要的區別。想像一下你的身體是一個花園……

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觀點:

  • 整全觀: 將身體、心靈和精神視為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系統。關鍵在於保持整體平衡。(就像照顧整個花園——泥土、水、陽光——以保持所有植物的健康一樣)。
  • 平衡是關鍵: 健康是陰(Yin)陽(Yang)的和諧,以及氣(Qi)(即生命能量)的順暢流動。當這種平衡被打破時,疾病就會產生。
  • 健康意識: 注重透過飲食、中藥、針灸和生活方式選擇來預防疾病,以維持身體平衡。(就像定期澆水施肥,以防止雜草生長一樣)。
  • 尋求幫助: 當感到不適時,患者可能會首先尋求中醫師的診治、飲用中藥茶或嘗試食療。家人通常會深度參與護理決策。

西醫觀點:

  • 生物醫學模式: 專注於特定疾病、症狀和病原體(如細菌或病毒)。它更著重於識別和解決特定的問題。(就像在花園裡發現一棵雜草,然後使用特定工具或化學品只將那棵雜草清除掉一樣)。
  • 因果關係: 健康被視為沒有疾病的狀態。疾病是由特定的、可識別的致病原引起的。
  • 健康意識: 通常在疾病出現後才專注於治療,使用藥物、手術和其他介入治療。預防也很重要(疫苗、健康檢查),但重點通常是應對特定的健康風險。
  • 尋求幫助: 患者通常會到診所或醫院看醫生,以獲取診斷和處方。健康決策通常被視為更個人化。

日常生活例子: 如果你感冒了,西醫方法可能是服用撲熱息痛(paracetamol)以退燒止痛。中醫方法可能是飲用「涼茶」或薑湯,以恢復身體平衡並驅除「熱氣」或「寒氣」。

重點歸納

兩種觀點都沒有「對」或「錯」——它們只是理解健康的不同方式。這些文化差異影響著人們如何照顧自己,以及生病時會尋求哪種幫助。在社會護理中,尊重這些差異至關重要。


2. 大辯論:誰應提供及資助護理?

這是包括香港在內許多社會中一個巨大的政治張力來源。誰主要負責提供和資助醫療及社會護理?是政府(即公營部門)還是個人和私營公司(即私營部門)?

類比時間! 想像一下交通。公營部門就像港鐵或公共巴士——由政府(和車費)資助,為所有人服務。私營部門就像乘搭的士或擁有私家車——你付出更多費用,以獲得更直接、個人化的服務。

主要衝突點:

醫療收費
這關係到病人在公立醫院和診所需要自付多少費用。政府對公營醫療服務提供了巨額資助,但仍然會收取費用。

  • 衝突點: 提高收費有助於彌補成本,但可能會使窮人無法負擔醫療費用。保持低收費可確保所有人都能獲得服務,但會對政府(及納稅人!)造成巨大的財政壓力。

公營與私營部門的角色
公營和私營醫療部門應該是合作夥伴還是競爭對手?

  • 競爭角色: 它們可能會爭奪相同的醫生和護士資源,從而推高成本。
  • 互補角色: 它們可以互相合作。例如,公立醫院處理大多數緊急和複雜的個案,而私營部門則提供更多選擇、非緊急程序等候時間更短,以及不同層次的服務。這有助於減輕公營系統的負擔。

私有化
這是一種將曾由政府提供的服務轉移給私營公司的概念。

  • 贊成論點: 支持者認為這可以提高效率,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並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
  • 反對論點: 批評者擔心這可能導致不平等,讓只有富人才能負擔最好的護理。他們認為醫療保健是基本權利,而非為了營利而出售的商品。

重點歸納

公營和私營部門之間的爭論是一場平衡行動。它旨在找到一種方式,為所有人提供負擔得起、可及且優質的護理,同時又不致系統不勝負荷。這並沒有簡單的答案,因此它一直是政治張力的來源。


3. 你話事!病人權利轉變

醫療專業人員與他們所服務的對象(服務使用者或病人)之間的關係發生了重大轉變。

「舊有方式」(權威力量)

  • 過去,專業人員被視為無所不知的權威。這通常被稱為「醫生最懂」模式。
  • 病人被期望是被動的,只需服從指示而不要提出太多問題。

「新有方式」(服務使用者參與及權利)

  • 今天,人們更重視服務使用者權利。人們的知識水平更高,並能獲取資訊(多謝互聯網!)。
  • 服務使用者現在期望成為自身護理的積極參與夥伴。他們有權獲取資訊並參與決策。
  • 這被稱為共同決策,專業人員提供他們的專業醫療意見,而服務使用者則提供他們的個人價值觀、偏好和目標。他們會共同選擇最佳方案。

你知唔知? 「知情同意」的概念是一項法律和道德要求。這意味著醫療服務提供者必須充分解釋一項治療,包括其好處和風險,以便你能作出知情的選擇,接受或拒絕它。這是服務使用者參與的完美實例!

重點歸納

權力已從單由專業人員掌握轉移到與服務使用者共享。這種邁向病人自主權的轉變,尊重個人自主,而且由於護理計劃更符合個人的生活和價值觀,通常會帶來更好的健康成果。


4. 團隊合作問題:機構之間的張力

醫務管理和社會護理並非僅由單一團體提供。它涉及許多不同機構:公立醫院、政府部門、非政府機構(NGOs)、私家診所、安老院舍等等。有時,它們並未能順暢地合作。

小組專題研習類比: 想像一個小組專題研習,組員來自不同班級。一個人想製作影片,另一個人想撰寫報告,第三個人想做口頭匯報。如果他們不協調,他們可能會爭奪資源(例如圖書館裡唯一一部電腦),做著重疊的工作,最終導致一個混亂、支離破碎的專題研習。醫務管理和社會護理機構也是如此!

為何會產生張力?
  • 資源競爭: 機構經常爭奪有限的政府撥款、公眾捐款,甚至爭奪服務使用者。
  • 不同的願景和目標: 醫院的主要目標可能是治療長者的疾病並快速安排他們出院。非政府機構的目標可能是確保該長者獲得長期支援和安全的居家環境。這些不同的觀點可能會產生衝突。
張力升級時會發生甚麼?(服務提供導致的危機)

當機構不互相協作時,受苦的是服務使用者。這可能導致:

  • 服務質素下降/照顧失誤: 醫院和護理院之間可能沒有共享重要資訊,導致照顧失誤。
  • 資源運用效率低: 兩個不同的非政府機構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向同一區的同一群體提供相同的服務,而另一個地區卻完全沒有服務。這是金錢和精力的浪費。
  • 服務提供受阻: 病人的護理歷程變得碎片化。例如,一位長者從醫院出院,但社區護理團隊未獲知會,所以沒有人可以在家裡幫助他們。
  • 政策未能獲得支持: 有時,良好的醫療政策失敗,是因為不同政黨或有影響力的機構在政策上存在分歧,導致僵局。
那麼,我們如何解決?(可能解決方案)

關鍵在於建立夥伴關係和協作!課程大綱建議制定政策,鼓勵機構互相合作。這可以意味著:

  • 建立正式的溝通網絡。
  • (當然是安全地!)共享數據和服務使用者資訊。
  • 共同規劃服務,以避免空缺和重疊。
  • 專注於一個共同目標:服務使用者的福祉。
重點歸納

沒有單一機構能滿足個人所有的醫療和社會護理需求。有效的護理需要團隊合作模式。克服張力並促進機構之間的協作,對於建立一個無縫且有效的系統以真正幫助人們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