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與宗教:學習筆記
單元一:規範倫理學—章節:行為理論
各位同學大家好! 👋
你有沒有遇過一些兩難處境,然後心想:「在這裡,什麼才是正確的做法?」這一章節就是要探討我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會看看兩種主要的道德思考方式:一種著重我們行為的結果,另一種則著重行為本身。
如果聽起來有點複雜,別擔心!我們會用簡單的例子和易記的小貼士來逐步講解。學完這章,你會對人們如何作出倫理判斷有更清晰的概念。事不宜遲,立即開始吧!
第一部分:著重結果的思考(結果主義)
這是判斷何謂「對」的第一種方法。核心思想很簡單:要判斷一個行為是對是錯,你要看它的後果(即結果)。
核心思想:善優先於對
這聽起來有點哲學,但其實是個很直接的概念。它意味著什麼是「善」(最好的成果或結果)比什麼是「對」(行為本身)更重要。
• 如果一個行為帶來好的後果,那就是正確的做法。
• 如果一個行為帶來壞的後果,那就是錯誤的做法。
類比:想像一下焗蛋糕。主要目標是得到一個好的結果(一個美味的蛋糕)。正確的步驟就是任何能做出美味蛋糕的行為。如果多焗一分鐘能讓蛋糕更好吃(好的後果),那麼多焗一分鐘就是正確的做法!
深入探討:效益主義
最著名的結果主義理論就是效益主義。它的核心原則通常被概括為:
「為最多數人謀取最大幸福。」
這意味著最具倫理的選擇是能夠為最多相關人士帶來最大幸福和利益的選擇。你會努力使世界上的整體善最大化。
例子:想像你有一個可以切成8塊的薄餅。一個朋友餓得要命,可以吃掉全部8塊。但你還有另外七個朋友也都有點餓。效益主義者會認為,更好的做法是給八個朋友每人一塊,為八個人帶來少許幸福,而不是只為一個人帶來大量幸福。這會創造更多的總體「善」。
你知道嗎?
效益主義的思想是由像邊沁(Jeremy Bentham)和穆勒(John Stuart Mill)這樣的哲學家發展出來的。邊沁甚至在死後保存了自己的身體,至今仍在倫敦大學學院展出——他稱之為「自動聖像」("auto-icon")!
效益主義的兩種形式
這是你的考試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分,必須記住!效益主義並非單一概念;它有兩種主要形式。
1. 行為效益主義(個案分析法)
行為效益主義會單獨審視每一個行為。在你做任何事之前,你會問自己:「在這種特定的情況下,此時此刻,什麼行為能為最多數人帶來最大幸福?」
• 重點:單一個別行為的後果。
• 過程:每次你做出選擇時,都要計算每個特定選擇可能帶來的好/壞結果。
例子:你的朋友剪了一個糟糕的髮型,問你喜不喜歡。行為效益主義者可能會想:「如果我說實話,我的朋友會很難過(壞後果)。如果我說個小謊,說看起來還不錯,他們會很高興(好後果)。在這個單一情況下,說謊會帶來更多幸福。」因此,他們可能會決定說謊。
2. 規則效益主義(宏觀角度)
規則效益主義更多地考慮普遍規則。它會問:「如果每個人都時刻遵循某種普遍規則,哪種規則會為最多數人帶來最大幸福?」
• 重點:遵循普遍規則的後果。
• 過程:你遵循那些從長遠來看能為社會產生最多善的規則。
例子:讓我們回到剪頭髮的例子。規則效益主義者可能會想:「對社會來說,最好的普遍規則是什麼?是『永遠說實話』還是『只要能讓人感覺更好就說謊』?」他們可能會得出結論,一個建立在誠實和信任原則上的社會,從長遠來看通常會帶來更多的幸福和更少的痛苦。因此,他們會遵循「不說謊」的規則,並告訴朋友實話(或許會委婉一點!)。
快速回顧:行為效益主義 vs. 規則效益主義
這可能有點難以理解,所以這裡有個簡單的比較:
• 行為效益主義:問「我做這件事會發生什麼?」
• 規則效益主義:問「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做會發生什麼?」
結果主義的重點總結
對於結果主義者,尤其是效益主義者來說,沒有行為是永遠正確或永遠錯誤的。這一切都取決於其結果。一個行為的道德性是根據其後果的好壞來判斷的。
第二部分:遵循規則(義務論)
現在讓我們轉換一下思維方式。義務論認為後果並不重要(或者至少,它們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相反,某些行為本身就是正確或錯誤的,因為它們的本質如此。
核心思想:對優先於善
這與我們學到的第一個概念完全相反。它意味著做「對」的事(遵循你的義務和道德規則)比嘗試實現一個「善」的結果更重要。
• 某些行為是對是錯,是基於一套規則或義務。
• 你應該履行你的義務,不論後果如何。
類比:想想藥物的配方。正確的步驟必須嚴格按照指示執行。你是否認為加入不同的成分可能會帶來好的結果(一種更好味的藥物)並不重要。你有義務遵循配方,因為規則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深入探討:康德倫理學
最著名的義務論理論來自一位名叫康德(Immanuel Kant)的哲學家。對康德來說,道德的核心是義務。
他認為,我們應該只以我們希望世界上所有人都能以此行事的方式來行動。如果你不希望它成為一條普遍法則,那麼你就不應該這樣做!
• 核心思想:道德是關於擁有一個善良意志,並為了義務本身而履行義務,而不是為了任何潛在的回報或結果。
例子:想像你在街上撿到一個裝滿錢的錢包。康德主義者會說你有義務歸還它。你歸還它不是因為你希望得到獎勵(好的後果),也不是因為你害怕被抓(壞的後果)。你歸還它僅僅因為這是正確的事情。歸還的行為本身就是正確的。說謊或偷竊永遠是錯的,無論情況如何。
當義務衝突時!
義務論的一個巨大挑戰是,我們的義務有時可能會互相衝突。課程大綱稱之為義務可能不相容。
情境:你最好的朋友因為考試作弊而陷入困境。老師問你是否知情。你面臨兩種互相衝突的義務:
• 忠誠的義務:你覺得有義務忠於朋友並保護他們。
• 公平/誠實的義務:你覺得有義務對老師誠實並維護校規的公平性。
你會怎麼做?義務論方法在這裡不會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因為兩種義務似乎都是合理的。這顯示了純粹基於規則的系統可能存在的弱點。
常見錯誤,切勿犯錯!
不要說義務論者從不考慮後果。當然,他們明白行為有其結果。關鍵的區別在於,他們認為後果並非使行為在道德上正確或錯誤的原因。正確性來自於行為本身。
義務論的重點總結
對於像康德這樣的義務論者來說,道德是絕對規則和義務的問題。行為是根據其本質來判斷的,而不是其結果。如果某事是錯的,那就是錯的,沒有例外。
結果主義 vs. 義務論:快速溫習表
讓我們整合一下所有內容。這是一個絕佳的總結,能幫助你記住主要區別!
核心焦點:什麼讓一個行為正確?
• 結果主義(效益主義):結果。好的結果使行為正確。
• 義務論(康德主義):行為本身。如果行為遵循道德義務或規則,就是正確的。
主要問題:
• 結果主義:「哪個行為會產生最好的結果?」
• 義務論:「我的義務是什麼?我應該遵循什麼規則?」
有沒有絕對的規則?
• 結果主義:沒有。說謊等行為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正確的。
• 義務論:有。說謊等行為永遠是錯誤的,無論情況如何。
主要挑戰:
• 結果主義:難以預測所有行為的後果。
• 義務論:道德義務有時會互相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