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歷史背景指南

嘿,各位同學!歡迎來到「歷史背景」章節的學習筆記。大家可以把它想像成一部史詩級電視劇新一季開播前的「前情提要」。要真正理解耶穌的故事和基督教的起源,我們首先要搞懂他誕生的那個世界。這是一個充滿戲劇性、應許和重大思想的故事,塑造了後來的一切。

在本章中,我們將會穿越時空,探索猶太民族的歷史、信仰和政治處境。聽起來可能很多內容,但別擔心!我們會把它們拆解成簡單易懂的部分。我們開始吧!


第一部分:以色列的故事 —— 舊約聖經中的信仰

這是最關鍵的背景故事。它講述了以色列人(猶太民族)的旅程,以及他們與上帝之間特殊的關係,正如舊約聖經所記載的。

逾越節:一場大逃亡!

想像一下,你被迫為一個強大的人當奴隸。這就是以色列人在埃及的處境。逾越節就是上帝如何奇妙地拯救他們的故事。

  • 問題:以色列人是埃及法老的奴隸。
  • 上帝的行動:上帝採取行動拯救解放(釋放)他的子民。他降下十災,說服法老讓他們離開。最後一個災難是最嚴重的。
  • 逃脫計劃:上帝吩咐以色列人,用羊羔的血塗在門上。當上帝的審判「越過」埃及時,祂會看見這個記號,並饒過屋內的家庭。
  • 結果:法老自己的兒子受到影響,他最終釋放了以色列人。逾越節是上帝救贖(拯救世人)和審判的有力象徵。

比喻:把逾越節想像成一次神聖的救援行動。上帝是英雄,把祂的子民從監獄裡救出來。

西乃之約:與上帝立約

逃離埃及後,上帝在一個名為西乃山的地方與以色列人訂立了一項特殊的協議。這項協議被稱為盟約

盟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承諾;它是一種超乎尋常的、正式的雙方協議。想像它就像國與國之間的條約,或者一份法律合約。

  • 上帝的邀請:在西乃山,上帝邀請以色列人成為祂的「選民」
  • 他們的角色:他們的職責是成為一個祭司的國度,代表上帝向世界萬民。
  • 條款:這盟約中最著名的部分是十誡,它們是關於如何與上帝以及彼此之間建立正確關係的準則。

充軍:跌入谷底

那麼,上帝拯救了祂的子民,並與他們訂立了盟約。但後來發生了什麼呢?在數百年間,以色列人屢次破壞這盟約。

  • 失敗的原因:兩個主要問題是:
    1. 偶像崇拜:崇拜其他的神或物件,而非獨一真神。
    2. 社會不公:富人和權貴不公平地對待窮人和弱者。
  • 後果:作為破壞盟約的懲罰,上帝容許外敵征服他們。最糟糕的時刻是,公元前586年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王摧毀了耶路撒冷和聖殿,並將人民擄到巴比倫過著充軍的生活。

比喻:充軍就像你因為屢次違反最重要的家規而被趕出家門一樣。那是一個國家危機和極度悲傷的時期。

新的希望:新約的應許

即使在充軍的黑暗時期,上帝也沒有放棄祂的子民。祂應許透過一個新約,給予他們一個全新的開始。

  • 為何需要:舊約被人民破壞了。它雖然寫在石版上,卻沒有改變他們的心。
  • 上帝的應許:上帝應許一個全新、更好的盟約,這盟約將帶來由內而外的真正改變。它會帶來:
    - 罪的潔淨赦免
    - 一顆新心和新的心思,讓人們真正願意順服上帝。
    - 與上帝建立更親密、更個人的關係。

這應許給予人民希望,他們的關係能與上帝重建,甚至比以前更好。

等候一位英雄:彌賽亞的盼望

與新約應許息息相關的,是對一位由上帝差遣的特別領袖的盼望。這位人物被稱為彌賽亞(意即「受膏者」或「被揀選者」)。

  • 祂會是誰?猶太民族盼望彌賽亞會是一位偉大的君王,來自他們最偉大的君王——大衛的家族譜系。
  • 祂會做什麼?他們相信祂將被上帝的靈賦予能力,將以色列從敵人手中拯救出來,並以公義與和平統治

當耶穌降生時,許多人正熱切地等候並期盼這位彌賽亞的最終到來。

第一部分重點總結

舊約聖經講述了一個故事:上帝拯救祂的子民(逾越節),與他們訂立盟約(西乃之約),人民破壞盟約(導致充軍),以及上帝應許一個新開始(新約)和一位彌賽亞


第二部分:以色列的身份 —— 盟約與「蒙揀選」

讓我們仔細看看界定以色列民族身份的兩個重要概念:「蒙揀選」和「盟約」。

「蒙揀選」是什麼意思?

上帝「選民」(也稱作揀選)這個概念可能會令人困惑。了解它究竟意味著什麼、不意味著什麼非常重要。

  • 意味著以色列人比其他民族更好、更強大或更特別。
  • 確實意味著上帝揀選他們是為了特定的目的和使命:成為祂在地上的代表,並成為所有其他民族的祝福。他們擁有特殊的權利(例如上帝的保護),但也肩負特殊的責任(例如遵守祂的律法)。

比喻:想想你被選入學校辯論隊的情況。你被選中並不是因為你比其他人更好,而是因為你被賦予了一個代表學校的特殊角色。這既帶來了特權,也伴隨著責任。

上帝的盟約:特殊的應許

上帝與以色列之間的關係是建立在幾個關鍵盟約之上的。最重要的一點是:請記住,上帝總是主動建立這些盟約。而人民的職責是順服。

快速回顧:主要盟約

1. 亞伯拉罕之約:
- 對象:上帝和亞伯拉罕(猶太民族的「父親」)。
- 應許:上帝應許亞伯拉罕將有許多後裔、一塊特別的土地,並透過他使全世界蒙福。
- 記號:割禮成為所有男性這盟約的身體記號。

2. 摩西之約(西乃山之約):
- 對象:上帝和以色列民族,透過他們的領袖摩西。
- 應許:上帝會是他們的上帝並保護他們,而他們將成為祂的「選民」。
- 條件:他們必須遵守上帝的律法(十誡及其他律例)。

3. 大衛之約:
- 對象:上帝和國王大衛。
- 應許::上帝應許大衛的後裔將永遠坐在寶座上,祂的國度將存到永遠。
- 關聯:這就是為什麼猶太人期望彌賽亞會是大衛的後代!

第二部分重點總結

以色列的身份,是由被上帝揀選來完成特殊使命,以及透過一系列的盟約(特殊協議),特別是與亞伯拉罕、摩西和大衛所立的盟約,來界定他們與上帝的關係而塑造的。


第三部分:場景設定 —— 公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

現在,讓我們把焦點拉近到耶穌生活的確切時間和地點。那是一個充滿張力、複雜混亂的世界。

誰是統治者?羅馬帝國的佔領

公元一世紀,巴勒斯坦(猶太人的土地)被強大的羅馬帝國控制。猶太人並沒有自由。這造成了很大的張力。

  • 羅馬統治者:該地區主要的羅馬領導人是巡撫(或稱總督)。其中一位著名人物是本丟·彼拉多。他掌握著實際的軍事和政治權力。
  • 當地「君王」:羅馬人允許當地統治者管理日常事務。最有名的是希律王。他以殘酷和野心勃勃的建築工程(例如修復聖殿)而聞名。他是一位最終服從羅馬的「傀儡君王」。

不同的群體:猶太社會中的重要人物是誰?

猶太社會並非團結一致。當時有許多不同的群體,他們對如何生活在羅馬統治下以及如何跟隨上帝有著不同的看法。認識這些群體非常重要!

記憶口訣:「有些人憎恨狂熱的艾賽尼派」 (SPHZE)

- 撒都該人 (Sadducees):富裕且有權勢的祭司,掌控著聖殿。他們為了維護自身權力,在政治上與羅馬人合作。他們只接受聖經首五卷書,並且相信復活或天使。
(小撇步:他們「撒都該」(Sad-ducees),因為他們不相信來生,所以很「傷心」!)

- 法利賽人 (Pharisees):宗教專家,深受平民百姓的歡迎。他們非常嚴格地遵守上帝律法和他們自己的傳統的每一個細節。他們相信復活、天使和來生。耶穌經常與他們辯論。
(小撇步:他們對規條非常「挑剔」。)

- 希律黨人 (Herodians):一個政治團體,而非宗教團體。他們是希律王及其家族的支持者,這意味著他們也支持羅馬的統治。
(小撇步:他們是「希律隊」的成員。)

- 奮銳黨人 (Zealots):革命分子!他們憎恨羅馬的統治,並相信透過暴力手段將羅馬人趕走,為以色列爭取獨立。
(小撇步:他們對戰鬥充滿「狂熱」或激情。)

- 艾賽尼派 (Essenes):一個超級嚴格的群體,認為聖殿和主流社會都已腐敗。他們常退隱到偏遠的社區生活,如同沙漠中的修道士一般,專注於潔淨,並等候上帝的最終審判。
(小撇步:他們從社會中「逃離」!)

- 公會:這是耶路撒冷最高的猶太議會和法庭。它由71名成員組成,包括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它是猶太人在民事和宗教事務上的最高權威。

一場毀滅性事件:聖殿被毀(公元70年)

這事件發生在耶穌生平之後,但它卻是歷史背景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公元66年,猶太人在奮銳黨人的帶領下,最終發動了反抗羅馬的起義。羅馬人進行了猛烈的反擊。

  • 發生了什麼:公元70年,羅馬軍隊攻陷耶路撒冷,並徹底摧毀了第二聖殿
  • 後果:這對猶太民族來說是一場浩劫。聖殿是他們崇拜的中心,也是他們國家身份的象徵。它的毀壞永遠改變了猶太教。

你知道嗎?今天耶路撒冷的西牆(或稱哭牆)是聖殿山的擋土牆遺留下來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麼它是猶太教中最神聖的地點。

第三部分重點總結

耶穌生活在一個被羅馬佔領的土地上,當時的社會複雜,充滿了相互競爭的群體(撒都該人、法利賽人、奮銳黨人等)。這種政治和宗教的張力,正是新約聖經中所有事件的背景。


做得好!現在你已經掌握了理解耶穌生平和教導所需的關鍵「背景故事」。你會看到,諸如盟約、對彌賽亞的盼望,以及與羅馬之間的張力等概念,共同為歷史上最重要的故事之一的展開,搭建了一個完美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