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
各位同學,歡迎來到這個精彩課題的筆記!我們將會探討佛教如何從古印度傳播到亞洲各地,並發展出不同的「風味」或傳統。這就像一道簡單的菜式,在不同國家會被改造和變化,創造出令人驚嘆的新菜餚一樣!
在本章,我們將會探討當代佛教的三個主要分支:
1. 南傳佛教(「原汁原味」的教法)
2. 漢傳佛教(「風味融合」的教法)
3. 藏傳佛教(「精深豐富」的教法)
了解這些分支,將會讓你們看到一個宗教如何既古老又多元,同時能適應它所接觸的文化。我們開始吧!
南傳佛教:「長老之道」
簡介
大家可以將南傳佛教視為佛教的「原始宗派」。「南傳」一詞本身的意思就是「長老的教導」,其追隨者認為他們最接近地保留了佛陀的原始教誨。它是斯里蘭卡、泰國、柬埔寨、老撾和緬甸等國家的主要佛教形式。
獨特教義
目標:成為阿羅漢
南傳佛教的核心目標是成為阿羅漢。阿羅漢是「值得尊敬的人」,他們完美地遵循佛陀的教義,並證得涅槃(苦難和輪迴的終結)。他們已經從貪、瞋、癡等所有煩惱中解脫出來。
比喻:想像一下,阿羅漢就像一位世界級運動員,畢生致力於訓練,最終贏得了奧運金牌。他們的主要目標是成功完成自己的解脫之旅。他們已經跨越了苦難的終點線。
教義要點:
- 注重自我解脫:這條道路是個人的旅程。佛陀被視為一位導師,而非救世主。你必須親自實踐,才能證悟。
- 主要經典:他們依賴巴利文經典(三藏),這被認為是佛陀說法和戒律最古老、最真實的結集。
獨特組織
僧伽與在家信眾
南傳佛教的社會組織建立在兩個團體之間非常重要的關係上:
1. 僧伽:這是由比丘(僧侶)和比丘尼(尼姑)組成的社群。他們將生命奉獻於學習、禪修和保存佛陀的教義。他們是社區的精神導師。
2. 在家信眾:這些是非出家的追隨者。他們透過提供日常所需,如食物、袈裟和藥品,來支持僧伽。
這建立了互相支持的關係。在家信眾透過供養僧侶來積累功德(善業),而僧侶則提供佛法教導、指導,並作為佛道的一個活生生的榜樣。
你知道嗎?在許多南傳佛教國家,你可以在清晨看到僧侶們靜默地走過街道,從在家信眾那裡收集食物供養(化緣)。這是一種日常實踐,加強了僧伽與社區之間的聯繫。
南傳佛教重點摘要
核心概念:「長老之道」,著重保存原始教義。
主要目標:成為阿羅漢(一個自我解脫的眾生)。
主要組織:僧伽(比丘/比丘尼)與在家信眾(追隨者)之間緊密、互相支持的關係。
漢傳佛教:傳統的融合
簡介
當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從印度傳入中國時,它並非僅僅是傳入,而是進行了適應!它與中國現有的哲學思想融合,例如儒家思想(重視家庭和社會和諧)和道家思想(重視自然和內在平靜)。這創造了獨特的佛教形式,並發展出新的宗派和修行方法。
獨特教義
目標:成為菩薩
漢傳佛教(及整個大乘佛教)的理想人物是菩薩。菩薩是已開悟的眾生,他們出於大悲心,延遲自己進入涅槃,以幫助所有其他眾生先證悟。他們著重於救度他人。
比喻:如果阿羅漢是衝過終點線的運動員,那麼菩薩就像一位英勇的救生員,他們不是獨自游到岸邊的安全地帶,而是留在洶湧的海水中,幫助每一個人到達安全地帶,然後才顧及自己。慈悲是他們的原動力。
在中國發展出兩個非常受歡迎的主要宗派:
- 淨土宗:這是東亞最受歡迎的佛教形式之一,因為它非常平易近人。主要的修行方式是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目標是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淨土」,一個沒有煩擾、更容易證悟的殊勝之地。
- 禪宗:禪宗著重於禪修和直接、個人的證悟體驗。它教導所有眾生都具有內在的「佛性」,而這可以透過禪修來體現,而不僅僅是研讀經文。
獨特組織
自給自足的寺院與祭祖
雖然寺院在漢傳佛教中也佔有核心地位,但它們的發展方式有所不同:
- 自給自足:漢傳佛教寺院通常透過耕種自己的土地來實現自給自足。這使他們減少對日常化緣的依賴,並讓他們成為大型、穩定的學習和修行中心。
- 與家庭價值觀融合:漢傳佛教融入了祭祖等習俗。佛教儀式被發展出來,以紀念祖先並為他們的福祉祈禱,這與儒家孝道(尊重父母和長輩)的價值觀完美契合。
- 社區中心:寺廟成為整個社區的重要中心,不僅是僧侶生活的場所,也舉辦節日、儀式和文化活動。
漢傳佛教重點摘要
核心概念:一種與中國文化(儒家、道家)融合的佛教形式。
主要目標:成為菩薩(一位慈悲為懷、救度他人的眾生)。
主要教義:受歡迎的宗派,如淨土宗(念佛)和禪宗(禪修)。
主要組織:自給自足的寺院,以及融合祭祖等習俗。
藏傳佛教:金剛乘
簡介
藏傳佛教在喜馬拉雅山脈獨特而孤立的環境中發展起來。它是大乘佛教的一種形式,也包含了源自於稱為金剛乘或「鑽石乘」的特殊修法。它常被認為是一種強大、快速,但同時要求也很高的證悟之道。
獨特教義
密續之道
和漢傳佛教一樣,目標是成為菩薩。然而,藏傳佛教運用獨特而強大的方法(密續),以極快的速度達成這個目標——甚至在單一生世中。
這些起初可能看起來有些複雜,但別擔心,以下是主要的修行方法:
- 上師(喇嘛)的角色:被稱為喇嘛或上師的精神導師極為重要。他們是提供個人指導,並將教法直接傳授給學生的引導者。這種師徒傳承至關重要。
- 觀想:禪修者將自己觀想為已證悟的佛陀或菩薩。其目的是將自己的自我形象從一個普通、有缺陷的人,轉化為一個完美、慈悲的眾生。
- 咒語:念誦神聖的聲音或詞句。最著名的是代表慈悲的咒語,「嗡嘛呢叭咪吽」。
- 曼荼羅(壇城):這些是錯綜複雜、象徵宇宙和開悟心智的地圖,被用作禪修的專注點。
獨特組織
喇嘛與轉世
藏傳佛教的領導和組織結構非常獨特:
1. 上師/喇嘛體系:整個體系圍繞著師徒傳承而建立。學生從合格的喇嘛那裡接受教法,加以實踐,最終自己也可能成為喇嘛,延續傳承。
2. 轉世喇嘛(祖古):一個獨特的特點是相信一些高度證悟的喇嘛可以選擇轉世,以繼續他們的慈悲事業。最著名的例子是達賴喇嘛,他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的轉世。這創造了一個基於轉世的精神,有時也兼具政治的領導體系。
藏傳佛教重點摘要
核心概念:「金剛乘」(Vajrayana),一條精深而快速的證悟之道。
主要目標:成為菩薩,運用高階技巧以在單一生世中達成目標。
主要教義:在上師的指導下,運用觀想、咒語和曼荼羅(壇城)。
主要組織:喇嘛(上師)的核心角色,以及轉世喇嘛(如達賴喇嘛)的獨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