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倫理與宗教:十二因緣

各位同學好!歡迎來到倫理與宗教科一個非常重要的佛教課題研習筆記:十二因緣。即使名稱聽起來有點複雜,別擔心!我們會一步一步地為大家詳細講解。

讀完這些筆記後,你將會明白:

- 十二因緣中每個環節的意義。
- 這些環節如何構成一個鎖鏈,解釋我們為何會經歷痛苦並陷入輪迴的循環。
- 了解這個鎖鏈如何為我們指出解脫並證得涅槃的道路。

不妨想像自己是個偵探。我們將會揭示導致痛苦「罪行」的線索(即是因緣環節),並從中學會如何解決這個「案件」!


整體概念:什麼是緣起?

在我們深入探討十二因緣之前,讓我們先快速回顧主要概念:緣起 (巴利文 Paticcasamuppāda)。這是佛教一個核心教義,指出世間萬物皆非獨立存在。一切事物的產生都依賴於其他因素或條件。

最簡單的記憶方法是這個公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類比:骨牌效應

想像有一排十二張骨牌。第一張骨牌倒下(因)導致第二張倒下(果)。第二張骨牌又成為第三張倒下的因,如此類推。整排骨牌都倒下,因為每張骨牌都依賴於前一張。

- 順生過程(生起)就像看著骨牌一張接一張倒下,最終全部倒塌。這解釋了痛苦的生起和輪迴的循環。
- 還滅過程(止息)就像從骨牌陣中拿走其中一張。如果你拿走一張,連鎖反應就會中斷,其餘的骨牌將會保持站立。這解釋了如何止息痛苦並證得解脫。

重點提示

十二因緣是一張詳細的地圖,顯示了從無明到痛苦的特定「骨牌」。了解這張地圖對於找到出路至關重要。


深入探討:每個環節的意義

讓我們逐一探討這個鎖鏈的每個環節。別試圖一下子全部記住!請專注於理解每個環節如何引導到下一個。

1. 無明 (Avidyā)

意義:這是起點。它並非指缺乏知識;而是對實相的一種根本性誤解。具體來說,它是對四聖諦的無知——看不清生命涉及痛苦、痛苦的原因、痛苦的止息以及止息痛苦的道路。

例子:在黑暗的房間裡把繩子誤認為蛇。你的恐懼和反應是真實的,但它們是基於誤解。同樣地,我們把暫時的、不滿足的事物誤認為是永久的快樂來源。

2. 行 (Samskāra)

意義:由於無明(第一個環節),我們造作了業。這些是塑造我們未來的心理印記、習慣和意圖。好的、壞的和中性的行為都屬於此。它們是我們透過思想、言語和行為所種下的「種子」。

例子:因為你無明地認為一部新的豪華手機會給你帶來持久的快樂,你便產生強烈的意圖(一種行)去購買它。

3. 識 (Vijñāna)

意義:這些來自(第二個環節)的業力種子,推動我們的識從一個生命轉移到下一個生命。這是新生命開始時產生的基本覺知,將我們過去的業與我們現前的存在連結起來。

例子:你過去的業力(對事物的慾望)所產生的衝動,將你的識帶入一個新的生命,讓它再次體驗這個世界。

4. 名色 (Nāmarūpa)

意義:一旦(第三個環節)產生,它就需要一個載體。這就是身心組合。「名」(nāma)指心識的部分(感受、認知、意圖、觸、作意),而「色」(rūpa)指我們的身體。

例子:一個新的生命開始了。有了一個身體(色),以及構成人格的心理過程(名)。

5. 六入 (Ṣaḍāyatana)

意義:名色(第四個環節)發展出感官器官,以便與世界互動。這些是五種身體感官(眼、耳、鼻、舌、身)加上意根,意根被視為第六種感官,用於感知思想和概念。

例子:你現在有了眼睛去看,耳朵去聽,意根去思考等等。這些是通往世界的「窗戶」。

6. 觸 (Sparśa)

意義:這很簡單!這是六入(第五個環節)與其相對應的對境(客體)相遇。眼根遇到影像,耳根遇到聲音,意根遇到思想。

例子:你的眼睛(感官)看到一張演唱會海報(對境)。這種相遇就是「觸」。

7. 受 (Vedanā)

意義:一旦(第六個環節)發生,就會產生一種感受。這還不是一種深層的情緒,只是一種基本、自動的感覺,可能是愉悅的、不愉悅的,或是中性的。

例子:你看到演唱會海報。由於你喜歡那個樂隊,你自動產生一種愉悅的感受。如果換作你不喜歡的樂隊,那感受就會是不愉悅的。

8. 愛 (Tṛṣṇā)

意義:這是一個關鍵的環節!基於(第七個環節),我們產生一種慾望。如果感受是愉悅的,我們就渴求更多;如果感受是不愉悅的,我們就渴求擺脫它。

例子:看到海報產生的愉悅感轉化為強烈的慾望:「我真的很想去看那場演唱會!」這就是愛(渴愛)。

9. 取 (Upādāna)

意義:(第八個環節)加劇為執取。這時,「我想要它」變成「我必須擁有它」或「我不能沒有它」。這是慾望一種更強烈、更執著的形式。

例子:你開始查看票價,規劃行程,並為買到票而著迷。單純的渴愛現在已經變成強烈的執著。

10. 有 (Bhava)

意義:所有來自(第九個環節)的能量,產生強大的新業,決定我們未來的存在。它鞏固了我們邁向未來生命狀態的道路,確保輪迴持續下去。

例子:由於你的執取(購買門票、情感投入)而採取的行動,產生了新的業力,這將導致未來的體驗,並最終引導到下一個生命。

11. 生 (Jāti)

意義:(第十個環節)的業力不可避免地導致未來的出生。這是新的身心組合在某一生命境界中產生。

例子:因果的過程持續下去,導致了新生命的開始。

12. 老死 (Jarāmaraṇa)

意義:一旦有了(第十一個環節),衰老、疾病、憂傷和死亡就不可避免。這最後一個環節代表了我們在生命中所經歷的全部痛苦。

例子:每個出生的生命都將不可避免地經歷衰老和死亡,並在此過程中體驗所有形式的不滿足(苦)。


兩個過程:輪迴與解脫

現在,讓我們將此與課程大綱中提到的兩個關鍵過程聯繫起來:生命的生起(導致輪迴)和生命的止息(導致解脫)。

生命的生起與輪迴(順生鏈)

十二因緣完美地解釋了「生命的生起和存在」。這是一個連鎖反應:

無明 (1) → 導致你造作了業(,2)→ 推動 (3) 進入新的生命 → 發展出名色 (4) 和六入 (5) → 導致 (6) 和 (7) → 引發 (8) 和 (9) → 為未來的 (10) 創造能量 → 導致新的 (11) → 以及不可避免的老死 (12) 等痛苦。

這個循環不斷重複,將眾生困於輪迴之中。每一次轉動都由其中的無明和渴愛所驅動。

快速回顧:跨越三世的因緣

一個簡單的環節分組方式:

- 過去因:1. 無明,2. 行
- 現在果:3. 識,4. 名色,5. 六入,6. 觸,7. 受
- 現在因:8. 愛,9. 取,10. 有
- 未來果:11. 生,12. 老死

生命的止息與解脫(還滅鏈)

這是充滿希望的部分!佛陀教導,因為這個鎖鏈是建立在因和緣的基礎上,所以它是可以被停止的。這就是課程大綱中提到的「生命的止息」——並非生命本身的終結,而是*痛苦循環*的終結。

如何打破這個鎖鏈呢?就是要針對它的薄弱環節。最重要的兩個突破點是:

1. 打破無明(第一個環節):透過培養智慧,如實地看待實相(理解四聖諦)。如果你消除了無明,你就不會基於迷惑而造作新業。
「無明滅則行滅。」

2. 打破愛(第八個環節):透過修習正念和不執著。當產生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時(第七個環節),你可以觀察它而不以貪愛或厭惡來回應。
「愛滅則取滅。」

如果你在任何一點上打破這個鎖鏈,後續的環節就無法產生。在無明或愛的地方打破是最有效的。當整個鎖鏈被打破時,輪迴的循環就會停止。這就是解脫,或稱涅槃

重點提示

十二因緣並非判處終身監禁。它是一個診斷報告。透過了解痛苦如何產生(順生鏈),我們就能確切地知道如何使它止息(還滅鏈)。


總結與記憶輔助

你知道嗎?

十二因緣通常被描繪成一個輪子,稱為「有輪」或「生命之輪」。每個環節都配有特定的圖像(例如,無明以盲人表示,識以猴子表示),以便於記憶。

十二因緣的記憶輔助

記憶口訣會非常有幫助!試試這個有點滑稽的句子來記住順序:

次,合彩騙;巧,事,死無常。

(1)明 → (2) → (3) → (4)色 → (5)入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你一定做得到!請你回頭細看每個環節,確保你掌握基本概念以及每個環節如何與下一個連結。理解這個鎖鏈是理解佛教關於痛苦與解脫核心教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