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會的發展
各位同學好!準備好探索歷史上最精彩的故事之一了嗎?這個故事講述耶穌的一小群追隨者,如何從耶路撒冷開始,發展成為一場普世的運動。在本章中,我們將探討塑造早期教會的關鍵事件、挑戰和決定。理解這些至關重要,因為它構成了我們今天所知的基督教的基礎。讓我們開始探索吧!
1. 耶穌升天:使命的開始
耶穌復活後,祂與門徒相處了一段時間。但隨後,祂離去的時刻到了。這個事件稱為升天。
發生了甚麼?
根據《使徒行傳》1章6-11節,耶穌在升天(被接升到天上)之前,給了門徒一些最後、極其重要的指示。
• 應許:祂告訴他們暫時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而是要等候神所賜的一份特別禮物——聖靈的應許。祂說:「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
• 使命:接著,祂給了門徒他們的使命,這常被稱為大使命。他們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祂的見證人。這就是他們現在的任務!
一個簡單比喻
想像一位教練在冠軍賽前,給隊伍做最後一次強而有力的打氣說話。教練(耶穌)給予隊伍(門徒)作戰計劃(作見證人的使命),並應許他們將獲得巨大的能量和技能提升(聖靈),幫助他們贏得勝利。升天就像教練離開比賽場地,信任隊伍會執行這個計劃。
--- 重點提示 ---
耶穌升天不只是一個離去,更是一次交棒。耶穌將使命傳給門徒,並應許他們將獲得成功所需的屬天能力(聖靈)。
---------------------
2. 五旬節:能力降臨!
於是,門徒們照著耶穌的吩咐在耶路撒冷等候。十天後,在猶太人的五旬節期間,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個事件記載在《使徒行傳》2章,被稱為教會的誕生日。
聖靈的形狀和恩賜
突然間,聖靈降臨了!這不是靜悄悄或微不足道的。它伴隨著:
• 一種好像一陣大風吹過的聲音,充滿了整座房子。
• 好像火焰的舌頭,分開落在他們每個人頭上。
• 說起別國的話的能力,是他們從未學過的。這是一個神蹟,讓在耶路撒冷不同國籍的人群,都能用自己的母語聽到福音。
你知道嗎?
五旬節是猶太人的主要收割節,因此耶路撒冷擠滿了來自許多不同國家的猶太朝聖者。說方言的神蹟是神確保信息傳達到每個人那裡的完美方式,無論他們來自哪裡!
--- 重點提示 ---
五旬節是門徒領受所應許聖靈能力的那一刻。這個事件將他們從一小群膽怯的人,轉化為大膽、有能力的見證人,正式開啟了基督教教會的使命。
---------------------
3. 彼得的講道:首篇講章
被聖靈賦予能力後,門徒們不再躲藏。彼得站起來,發表了一篇強而有力的公開講話。這是第一篇基督徒講道,它為所有未來的講道奠定了基礎(《使徒行傳》2章)。
彼得說了甚麼?
他宣講的內容清晰而直接:
• 他解釋了這些神蹟事件(例如說方言)是舊約預言的應驗。
• 他宣稱人們所釘十字架的耶穌,既是主也是彌賽亞。
• 他宣告神已經使耶穌從死裡復活。
• 他呼籲人們為罪悔改,並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使罪得赦免。
影響是立竿見影且巨大的。聖經說,約有三千人相信了他的信息,並在那一天受了洗!這是福音積極廣傳的開始。
--- 重點提示 ---
彼得在五旬節的講道提供了早期教會的核心信息:耶穌是復活的彌賽亞,救恩藉著祂而得。它展示了福音信息即時、改變生命的能力。
---------------------
4. 逼迫:在壓力下堅定不移
隨著教會的發展,它很快就遇到了麻煩。那些曾反對耶穌的宗教領袖,現在也反對祂的追隨者。這導致了劇烈的逼迫。
面對威脅的勇氣
使徒們被捕,並被勒令停止傳講耶穌。他們的回答大膽而勇敢:「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使徒行傳》5章29節)。他們受到威脅和毆打,但他們拒絕保持沉默。
逼迫事件的關鍵人物
• 司提反(第一位殉道者):一位滿有信心的名叫司提反的人,因為傳道而被捕。他發表了一篇強而有力的講話,指控宗教領袖拒絕神。他們暴怒,將他拖出城外,用石頭打死他。司提反的信心如此堅定,以至於在他臨死時,他還為殺害他的人祈禱,求神赦免他們。殉道者是為了自己的信仰而被殺的人。
• 雅各(第一位殉道的使徒):逼迫變得官方化且致命。希律王用刀殺死了雅各,他是十二使徒之一(也是約翰的兄弟)(《使徒行傳》12章1-5節)。
--- 重點提示 ---
逼迫是早期信徒所面對的嚴峻現實。然而,它非但沒有摧毀教會,反而常常堅固了信徒的信心,並促使福音信息傳播得更遠,因為人們逃到其他地區。
---------------------
5. 掃羅的歸信:從逼迫者到傳道者
教會最猛烈的逼迫者之一,是一個名叫大數的掃羅的人。他曾親眼目睹司提反被石頭打死,並把追捕和囚禁基督徒作為自己的使命。但神對他有其他的計劃(《使徒行傳》9章1-19節)。
大馬士革的路上
當掃羅前往大馬士革城逮捕更多基督徒時,一道從天而來的耀眼光芒忽然四面照著他。他仆倒在地,聽到一個聲音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我?」這是復活耶穌的聲音!這個異象使掃羅失明。他被人引到大馬士革,在那裡,一個蒙神差派、名叫亞拿尼亞的基督徒醫好了他的眼睛。掃羅隨後受洗,並立即開始宣講他曾經試圖摧毀的信息。
掃羅歸信的意義
掃羅的歸信是一次徹底的轉變。他後來被稱為保羅,他的新生命向我們展示了歸信的本質:
1. 與過去徹底決裂:他從教會最大的敵人變成了教會最偉大的宣教士。
2. 從為義掙扎中得釋放:他不再試圖藉著行為賺取神的恩寵,而是將其視為恩賜接受。
3. 自我的放下:他的生命不再是為了自己的目標,而是為了服事基督。
4. 價值觀的徹底改變:他曾經看重的(地位、逼迫他人)現在都視為毫無價值,與認識基督相比。
--- 重點提示 ---
掃羅的歸信是一個關鍵的時刻。它表明沒有人能超越神的觸及範圍,並為教會提供了一位最有影響力的宣教士,他將把福音傳到非猶太人的世界。
---------------------
6. 向外邦人傳道:向前邁進的巨大一步
起初,基督教的信息幾乎只向猶太人傳講。將非猶太人(稱為外邦人)納入其中的想法是革命性和具爭議性的。本節解釋了神如何打破了那道隔閡。
詞彙速覽
• 猶太人:希伯來裔的人,在舊約中被視為神的選民。
• 外邦人:任何非猶太人。
彼得、哥尼流和神的計劃
這個重大突破是透過使徒彼得而來的(《使徒行傳》10章)。
1. 哥尼流的異象:哥尼流是一位虔誠的羅馬百夫長(外邦人),他看見一位天使的異象,告訴他派人去請彼得。
2. 彼得的異象:同時,彼得也看見一個奇怪的異象,看見一塊大布,裡面有各種「不潔淨」的動物,有一個聲音吩咐他吃。作為猶太人,彼得被禁止吃這些。那聲音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
3. 意義:彼得很快明白這個異象不是關於食物,而是關於人!神向他表明,外邦人並非「不潔淨」,理應受到歡迎。
當彼得去到哥尼流的家傳講福音時,聖靈降臨在外邦人身上,就像在五旬節一樣。這是無可否認的證據,證明救恩是為所有人的,不單是為猶太人的。
--- 重點提示 ---
將外邦人納入教會是一個關鍵的轉捩點。神藉著異象和聖靈的可見證據,向早期教會表明祂的救恩計劃是為普世萬民而設的。
---------------------
7. 耶路撒冷會議:決定未來
隨著外邦人加入教會,一場巨大的爭論爆發了:「外邦信徒是否必須遵守猶太律法(例如割禮)才能成為真正的基督徒?」(《使徒行傳》15章1-21節)。這是一場可能使教會分裂的重大危機。
問題與會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會領袖,包括保羅、巴拿巴以及耶路撒冷的使徒們,舉行了一次會議,稱為耶路撒冷會議。
決議
經過多番辯論,彼得提出一個關鍵的論點:猶太人和外邦人以相同的方式得救——單單憑著主耶穌的恩典。這是一個白白的恩賜,不是靠遵守規條賺取回來。
會議同意了。他們決定外邦人不需受割禮,也不需遵守所有猶太律法。這是一個妥協,讓基督教能夠成為世界性宗教,而不僅僅是猶太教的一個教派。
然而,他們要求外邦信徒遵守四條規條,以促進他們與猶太基督徒弟兄姊妹的和睦:
• 禁戒祭偶像的物。
• 禁戒姦淫。
• 禁戒勒死的牲畜。
• 禁戒血。
--- 重點提示 ---
耶路撒冷會議作出了一個劃時代的決定:救恩是單單憑著恩典和信心而得的,無論對猶太人還是外邦人都是如此。這正式打開了基督教成為一個多元化、全球性信仰的大門。
---------------------
8. 福音傳到羅馬:使命繼續
隨著會議的決議,向外邦人傳道的使命爆炸性地發展,主要由使徒保羅在他的著名宣教旅程中帶領。我們課程大綱的最後一點是關於福音傳到了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羅馬。
保羅在羅馬
《使徒行傳》以保羅在羅馬被軟禁作結(《使徒行傳》28章16-30節)。即使身為囚犯,他也沒有停止。整整兩年,他歡迎所有來看他的人,並在羅馬帝國的中心地帶大膽地向外邦人傳講福音。
羅馬為何如此重要?
將羅馬想像成當時的紐約市或北京。它是世界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藉著在羅馬建立基督徒群體,福音得以傳遍整個帝國。
--- 重點提示 ---
福音由保羅帶到羅馬,象徵著耶穌要作見證「直到地極」的使命得以實現。它表明基督教信息不局限於世界的一個小角落,而是為了全人類而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