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生平:從王子到覺悟者

各位同學好!歡迎來到「佛陀生平」的溫習筆記!這不只是一堂歷史課,它更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的起源故事。了解悉達多喬達摩—也就是後來成為佛陀的那個人—的生平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個人的旅程正是所有佛教教義的基礎。你可以這樣想:如果你不了解一位科學家做過什麼實驗去發現他的理論,你就不能夠完全明白那個理論。不如我們一起投入這個精彩的故事吧!


1. 受庇護的王子:出生與成長

家族背景與預言誕生

故事大約在2,500年前的古印度(現今的尼泊爾)開始。一位名叫悉達多喬達摩的男孩,出生於釋迦族的皇室家庭。他的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

  • 非凡的誕生:傳說他的出生是一個奇蹟。他出生後不久,一位名叫阿私陀的聖人前來拜訪並作出預言:這個嬰孩長大後,若不是成為一位偉大的轉輪聖王,就是成為一位偉大的精神領袖(也就是佛陀),向世人指出解脫之道。
  • 父親的計劃:淨飯王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一位偉大的國王,而不是一個四處遊方的修行者。因此,他決定保護悉達多,讓他不會接觸到任何可能令他思考人生深層次精神問題的事物。他興建了三座宏偉的宮殿,並用一切想像得到的奢華與享樂包圍著他的兒子。

打個比方:想像一下你的父母想你做律師,所以他們收起你所有的美術用品和樂器,希望你不會被其他出路分心。國王正是這樣做,不過他藏起來的是痛苦本身!

黃金籠中的成長

悉達多王子的童年近乎完美—完美到一個程度。他完全被隔絕於世俗世界的殘酷現實之外。在他的宮殿裡面,他從未見過疾病、衰老或死亡。他身邊的每個人都年輕、健康、快樂。

  • 教育:他接受了王子能得到的最好教育,無論在學術還是在體育方面都表現出色。
  • 婚姻:16歲的時候,他迎娶了美麗的耶輸陀羅公主,後來他們還生了一個兒子,名叫羅睺羅。

從外表看,他擁有世上每個人都想要的一切:財富、權力、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以及享之不盡的快樂。但這個完美的泡沫就快爆破了。

重點提示

悉達多王子過著極盡奢華的生活,完全被人隔絕於一切人類痛苦之外,因為他的父親希望他成為一位偉大的國王,而不是精神領袖。


2. 大覺悟:四門出遊與出離

這就是故事的轉捩點!儘管國王費盡心思,悉達多王子對宮殿圍牆外的世界產生了好奇心。他要求馬夫載他出城,而他所見到的一切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

四門出遊(四個景象)

悉達多王子先後四次出宮,遇到了四個景象,這些景象徹底粉碎了他完美的世界觀。起初你可能會覺得有些複雜,但不用擔心;這其實是一個簡單的循序漸進式發現。

  1. 老者:悉達多王子第一次見到一個因年老而虛弱的人。他意識到每個人,包括他自己和他的家人,總有一天會變老。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
  2. 病者:接著,他見到一個受病痛折磨的人。他明白疾病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且隨時可能降臨在任何人身上。
  3. 屍體:最令人震驚的景象是一場送葬隊伍。他見到一具屍體被人抬去火化,最終明白到最終的現實:人人都會死。生命並非永恆。
  4. 沙門(苦行僧):最後,他見到一位平靜、安詳的人,他剃了光頭,穿著簡單的僧袍,放棄了所有世俗財物。這個人一無所有,但他看起來很平靜。這個景象帶給悉達多王子希望,可能有一種方法可以找到內心的平靜,即使面對衰老、疾病和死亡的痛苦。
記憶小貼士(助記法)

要記住四門出遊的內容,你只需要記住 OSDA

Old man (老者)
Sick man (病者)
Dead body (屍體)
Ascetic (沙門——帶來希望的一位!)

大捨離(出家)

悉達多王子被他所見到的一切困擾,再也無法享受奢華的生活。當他知道世間存在痛苦之後,宮殿裡的享樂都變得空虛和毫無意義。他感受到一種尋找痛苦答案的深切需要。

29歲那年,他做了一個激進的決定。他在深夜秘密離開宮殿,將他的妻子、剛出生的兒子,以及他的皇室頭銜都拋諸腦後。他捨棄了舊有的生活,開始了一個新的生活,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遊方僧,尋找結束痛苦的真相。

重點提示

透過四門出遊見到痛苦的現實,令悉達多王子決定離開他的王子生活。這個離開的舉動就叫做大捨離(出家)


3. 追尋真理:苦行與證悟

悉達多王子的追尋漫長而艱難。六年來,他嘗試了不同的方法去尋找最終的真理。

尋訪名師與實踐苦行

首先,他跟隨當時兩位最著名的精神導師學習禪修。他掌握了他們的技巧,但覺得這些方法並未能夠徹底消除痛苦。於是,他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接著,他加入了一個由五位苦行僧組成的團體。他開始實踐苦行,這是一種極端自律和自我克制的生活方式。他相信透過懲罰身體,可以讓他的心智獲得自由。

  • 他實踐了嚴格的折磨身體(為了精神原因而傷害身體)。
  • 他長時間閉氣、睡在荊棘上,忍受極端的高溫和寒冷。
  • 最著名的是,他實踐了極端的禁食,有一次甚至每日只食一粒米。

結果呢?他幾乎餓死。他變得那麼瘦弱,只剩皮包骨。在這個清醒的時刻,他意識到折磨自己的身體並不是答案。傷害身體並不會帶來清明的心智;它只會削弱心智。這條路是行不通的。

打個比方:當你又累又肚子餓的時候,想解決一條複雜的數學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悉達多王子意識到,他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夠支持一個強大的心智去追尋真理。

放棄苦行:中道

悉達多王子決定放棄極端的苦行。他接受了一位名叫善生的牧女奉獻的一碗乳糜,讓他恢復了體力。他的五位苦行同伴對此感到厭惡——他們認為他放棄了精神追尋,於是拋棄了他。

獨自一人的悉達多王子,意識到正確的道路必定是一條「中道」。這是一條平衡的道路,避免了他已經經歷過的兩個極端:

  1. 奢華放縱的極端(他身為王子的生活)。
  2. 自我折磨與懲罰的極端(他身為苦行僧的生活)。
菩提樹下證悟

憑藉對中道的新理解,悉達多王子坐在一棵菩提樹下(後來被稱為菩提樹,即「覺悟之樹」),發誓如果未找到痛苦的答案,就絕不站起來。

他徹夜深入禪修。據說他受到魔羅的引誘,魔羅是一個代表他內心所有疑慮、恐懼和慾望的魔鬼形象。但悉達多王子戰勝了這些誘惑。到了天亮,他獲得了對實相本質的深刻洞察。他終於明白了痛苦的原因以及結束痛苦的方法。

35歲的時候,悉達多喬達摩不再只是一個人;他已經成為佛陀,意思是「覺悟者」「覺醒者」

重點提示

在嘗試並拒絕了奢華和自我懲罰這兩個極端之後,悉達多王子發現了中道。透過遵循這條平衡的道路,他最終證悟成佛


4. 初轉法輪:首次說法

佛陀證悟之後,他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將他的發現分享給其他人。他去尋找之前拋棄他的五位苦行同伴。他在鹿野苑的一個鹿園找到了他們。

關於四聖諦的首次說法

佛陀的第一次教導被稱為「初轉法輪」(「法」指的是宇宙的法則或者佛陀的教義)。在這次說法中,他以一個簡單、合乎邏輯的框架,好比醫生診斷和治療疾病般,闡述了他理解的核心。

這些就是四聖諦

醫生診治痛苦的指南

1. 苦諦(Dukkha)— 症狀
生命總是包含痛苦或者不滿足。這不只是指疾病、死亡等大苦痛,也包括壓力、沮喪,以及總是覺得事情不是那麼完美的細微感受。

2. 集諦(Samudāya)— 診斷
所有痛苦的根本原因是渴愛、執著和慾望(巴利文:tanha)。我們受苦,是因為我們執著於我們想要的事物(例如快樂、財富,甚至生命本身),以及嘗試避免我們不想要的事物(例如痛苦、批評或死亡)。

3. 滅諦(Nirodha)— 治癒是可能的
有治療的方法!透過消除渴愛和執著,是可能徹底結束痛苦的。擺脫痛苦的狀態叫做涅槃

4. 道諦(Magga)— 處方
結束痛苦並達到涅槃的方法,是遵循一套實用的指引,叫做八正道。這條道路就是過中道生活的「操作指南」。

要避免的常見錯誤!

有些人認為佛教是悲觀的,因為它開頭就講痛苦。這是一個誤解!它實際上是非常樂觀的。醫生說你病了,不是他悲觀;他只是實事求是,這樣才能夠給你治癒的方法。四聖諦的重點是治癒的方法和通往安康的道路,而不是只著重問題本身。

重點提示

佛陀的首次教導解釋了四聖諦,它作為一個實用的框架,用來理解我們為何會受苦,以及我們如何透過中道和八正道去結束這種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