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指南:人天乘
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這部分的學習筆記。我們將深入探討一些非常實用且基礎的佛教概念。就算有些術語聽起來陌生或複雜,也不用擔心;我們會將一切拆解成簡單易懂的部分。
在本章中,我們將探索佛教道路上的第一步。把它想像成:你要成為一個遊戲高手,首先得學會基本規則。我們將會探討:
目標:為何人們會想投生為人或天人?
承諾:在佛教中「皈依」是甚麼意思?
指南:了解塑造道德人生的五戒與十善。
這些為何重要呢?因為這些修行不單是古老的規條,它們更是助你活出更快樂、更平靜生活的工具,更是所有其他更進階佛教修行的基礎。讓我們開始吧!
目標:一個好的投生(人天乘)
在佛教中,「乘」(梵語 yana)這個詞是一個很棒的比喻。想像一下,你想從屯門去銅鑼灣,可以搭巴士、港鐵或的士。每種交通工具都是一個「乘」,能帶你到達目的地。在佛教中,不同的修行方法就是不同的「乘」,能引導你前往不同的靈性目的地。
人天乘是修行中最基礎的一套法門。它的目標簡單而重要:
目標:在今生過著合乎道德的生活,以確保來生是個有福報的生命——再次投生為人,或成為天人(在天界生活的『天神』或『神祇』)。一個好的投生能提供更好的條件(較少痛苦、更多機會)去繼續修習佛法,並邁向證悟。
為何這是基礎?
想想建造摩天大廈,你不能從第100層開始蓋起;你需要一個深厚而堅固的基礎。為了一個好的投生而修行,就是這個基礎。在你追求成為菩薩(一位為幫助所有眾生而發願證悟的人)這個更複雜的目標之前,你需要掌握基本的道德行為。課程大綱特別指出,人天乘是菩薩乘的基礎。
重點摘要
這項修行的首要目標並非完全證悟,而是透過過著道德的生活,確保一個好的來生。這為將來繼續靈性修持創造最好的條件。
第一步:皈依三寶
在你展開旅程之前,你需要地圖和可靠的引路人。在佛教中,這第一步的承諾稱為「皈依」。這是一個正式的聲明,表明你信任佛教的道路能引導你脫離痛苦。
比喻:想像你身處一場巨大的雷暴之中,你看見一棟堅固安全的建築物,於是跑進去避難。「皈依」就如同找到這個避難所。你正在三寶(亦稱三歸依處)中,尋求脫離痛苦「風暴」的安穩。
三寶(你的「安全避難所」)
1. 佛陀(醫生):
這指的就是歷史上的佛陀,釋迦牟尼,祂達到了證悟。你皈依祂,因為祂是最終的導師,那位找到了道路並指引給他人的人。祂就像一位高明的醫生,正確診斷出痛苦的病因並找到了治療方法。
2. 佛法(藥物):
這指的是佛陀的教誨。它是祂所發現的宇宙「真理」或「法則」,包括四聖諦和八正道等概念。這就是醫生開出的治療痛苦疾病的藥物。
3. 僧伽(護士與支援小組):
這指的是佛教修行者的社群,特別是那些傳承佛法的比丘和比丘尼。他們是在你道路上支持你的社群。他們就像護士和同伴病人,幫助你服藥,並鼓勵你走上康復之路。
重點摘要
皈依三寶是進入佛教道路的正式入口點。它意味著信任佛陀為引導者,佛法為道路,以及僧伽為這條道路上的同伴。
「道路規則」:實踐五戒
一旦你承諾展開旅程,你需要遵守一些基本規則,以確保你和他人安全。五戒是在家佛教徒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它們並非來自神的嚴格誡命,而是一種訓練原則,旨在幫助你減少傷害並培養慈悲心。
五戒分為兩種:
四項基本戒律(避免直接傷害)
1. 不殺生。
這意味著尊重所有生命,從最小的昆蟲到人類。這是關於培養仁慈和非暴力。
2. 不偷盜(不取不與)。
這是關於尊重他人的財產,以及實踐誠實和慷慨。
3. 不邪淫。
這意味著避免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的性行為,例如出軌或剝削。這是關於關係中的尊重和責任。
4. 不妄語。
這是關於真實和友善地說話。它能建立信任並展現對他人的尊重。
護心戒(守護心靈)
5. 不飲酒及服用麻醉品。
這一戒被稱為「護心戒」,因為醉酒或興奮狀態會模糊你的判斷力,使你更有可能觸犯前四戒!它是關於保持清醒和專注的狀態。
快速回顧:五戒
1. 不殺生
2. 不偷盜
3. 不邪淫
4. 不妄語
5. 不飲酒及服用麻醉品
重點摘要
五戒是佛教徒的基本道德規範。遵守它們能創造善業,避免傷害他人,並保持清醒的頭腦,這對於一個好的投生和進一步的靈性進展至關重要。
深入探索:實踐十善業
十善業(或稱十種善行)是一個更詳細、更全面的道德指南。它擴展了五戒,涵蓋了我們在三個方面的行為:身體、言語和心靈。
不用擔心這看起來像是一長串清單!你會發現前三項與戒律非常相似。
身體的三種善行(我們「做」了甚麼)
1. 不殺生(反而護生)。
2. 不偷盜(反而布施)。
3. 不邪淫(反而尊重他人)。
言語的四種善行(我們「說」了甚麼)
4. 不妄語(反而說實話)。
5. 不兩舌(反而說能團結人心的話)。
這意味著不要做兩面人,或說閒話來破壞朋友之間的關係。
6. 不惡口(反而說和善溫柔的話)。
這包括避免侮辱、大喊大叫和網絡欺凌。
7. 不綺語(反而說有意義的話)。
這意味著避免無意義的八卦、閒談或不恰當的言語。
心靈的三種善行(我們「想」了甚麼)
這是最重要的類別,因為我們的思想會引導我們的言語和行為!
8. 不貪欲(反而培養知足)。
這是關於不貪婪或不總是渴望別人擁有的東西。
9. 不瞋恚(反而培養慈悲)。
這意味著放下憤怒,不希望壞事發生在他人身上。
10. 不邪見(反而培養智慧)。
這是最根本的一項。它意味著正確地理解世界,例如,理解業力法則(即我們的行為會產生後果)。
你知道嗎?
佛教中,貪、瞋、痴這三種心靈惡習被稱為「三毒」。它們被視為一切痛苦的根源。實踐十善業是直接克服這些毒素的方法!
重點摘要
十善業是一個完整的倫理生活指南。透過淨化我們的身體行為、言語,以及最重要的思想,我們為今生的幸福和來生的福報創造了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