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FS 溫習筆記:邊際成本法與吸收成本法
各位同學好!歡迎來到成本會計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邊際成本法與吸收成本法的溫習指南。這些名稱聽起來可能有點嚇人,別擔心!把它們想像成計算利潤的兩種不同「食譜」就好。學完這些筆記後,你不僅會明白這兩種「食譜」,還會知道何時使用它們,並且能夠為任何企業準備出專業的損益表。
為何這很重要?一家公司如何計算其成本,會影響其呈報的利潤,並影響到重要的決策,例如制定價格或決定是否繼續生產某種產品。理解這兩種方法,是未來任何商業領袖或會計師的一項關鍵技能!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成本快速溫習
在我們深入探討這兩種成本計算方法之前,讓我們先快速回顧一下基本的成本類型。弄清楚這些,接下來的一切都會變得容易得多!
變動成本 vs. 固定成本
變動成本:這些成本的總額會隨著你的活動水平變化而變化。可以把它們看作是「每單位」的成本。
比喻:想像你正在賣珍珠奶茶。你賣的杯數越多,在茶葉、牛奶、珍珠和杯子上花的錢就越多。這些就是你的變動成本。每杯的成本保持不變,但總成本會隨著每筆銷售而增加。固定成本:這些成本的總額保持不變,無論你生產或銷售多少單位(在一定範圍內)。
比喻:你的珍珠奶茶店每月租金是$10,000。無論你賣出一杯還是一千杯——你仍然要支付$10,000。這就是固定成本。
產品成本 vs. 期間成本
產品成本:這些是與生產產品直接相關的成本。它們「附著」在存貨上,只有當產品售出時才作為費用(銷貨成本)列支。它們包括:
- 直接材料
- 直接人工
- 製造費用(例如:廠房租金、工廠電費)期間成本:這些是與生產無關的成本。它們在發生的當期立即作為費用列支。它們通常是非生產性成本,例如:
- 銷售費用(例如:廣告)
- 行政費用(例如:辦公室職員薪金)
快速溫習框
區分邊際成本法和吸收成本法的關鍵問題是這個:
固定製造費用(例如廠房租金)是屬於產品成本還是期間成本?
它們對這個問題的不同答案,就創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利潤計算方法!
第二部分:吸收成本法(「全成本」方法)
吸收成本法是傳統的方法。它的主要思想是產品應該「吸收」所有製造費用,包括變動和固定的部分。
核心思想
在吸收成本法下,固定製造費用被視為產品成本。這意味著每生產一個單位,都會分攤到一部分的廠房租金、主管薪金和工廠保險費用。
比喻:想像你在烤一個大蛋糕。你不會只說成本是麵粉和糖(變動成本)。你還會把使用烤箱和它消耗的電力(固定成本)的一小部分成本,也計入蛋糕的總成本中。
計算產品成本
每單位成本的公式是:
$$Product \ Cost_{AC} = Direct \ Materials + Direct \ Labour + Variable \ MOH + Fixed \ MOH$$等等!我們怎麼知道每個單位應該分攤多少固定成本呢?我們使用預定固定製造費用分攤率(FOAR)。
$$FOAR = \frac{Budgeted \ Fixed \ Manufacturing \ Overheads}{Budgeted \ Production \ Units}$$我們使用「預算」(估計)數字,是因為我們需要在年中就計算出每單位成本,而不是等到知道實際最終成本後才計算。
處理費用超額分攤或不足分攤
由於我們使用的是估計費率(FOAR),我們「吸收」到產品中的費用總額,可能與我們實際支付的費用不同。
- 費用不足分攤:實際費用 > 已分攤費用。(我們沒有為產品計入足夠的成本。)
- 費用超額分攤:實際費用 < 已分攤費用。(我們為產品計入了過多的成本。)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課程規定:任何費用超額或不足分攤的金額,都應在損益表的銷貨成本(COGS)中進行調整。
- 將不足分攤的費用加回銷貨成本。
- 將超額分攤的費用從銷貨成本中減去。
損益表格式:吸收成本法
這種格式首先著重於計算毛利。
銷售額
減:銷貨成本:
期初存貨
加:製成品成本
減:期末存貨
加/減:費用不足分攤/超額分攤
= 毛利
減:期間成本(所有銷售及行政費用)
變動銷售及行政費用
固定銷售及行政費用
= 純利
吸收成本法的重點
請記住「吸納所有(All)」。吸收成本法將所有製造費用(變動及固定)都包含在產品成本中。固定製造費用是產品成本。
第三部分:邊際成本法(「變動成本」方法)
邊際成本法常被用於內部決策。它的主要思想是產品的成本只應包括其變動成本。
核心思想
在邊際成本法下,固定製造費用被視為期間成本。這意味著它們在發生的當期會被完全列作費用,就像總部的租金一樣。它們不包含在存貨成本中。
比喻:回到珍珠奶茶店。多賣一杯茶的「邊際成本」只是配料(茶葉、牛奶、珍珠)的成本。店鋪租金是一項單獨的每月費用;你不會試圖把其中一部分費用分攤到每一杯售出的飲料上。
計算產品成本
每單位成本的公式簡單得多:
$$Product \ Cost_{MC} = Direct \ Materials + Direct \ Labour + Variable \ MOH$$損益表格式:邊際成本法
這種格式截然不同。它著重於計算邊際貢獻。
銷售額
減:變動成本:
變動銷貨成本
變動銷售及行政費用
= 邊際貢獻
減:固定成本(所有!)
固定製造費用
固定銷售及行政費用
= 純利
什麼是邊際貢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邊際貢獻(銷售額 - 所有變動成本)是銷售所產生、可用於「貢獻」支付所有固定成本的金額。一旦固定成本被覆蓋後,任何額外的邊際貢獻就變成利潤!
邊際成本法的重點
請記住「邊際移出(Move it)」。邊際成本法會將固定製造費用移出產品成本,並將其視為期間成本。
第四部分:方法比較-兩者之爭
那麼... 為何利潤會不同?
這兩種方法計算出的純利可能有所不同。原因完全在於存貨。
- 在吸收成本法下,當你生產的數量多於銷售量時,該期間的一部分固定製造費用會「儲存」在資產負債表的期末存貨中。它們暫時不會在損益表上顯示。
- 在邊際成本法下,該期間的所有固定製造費用會直接計入損益表,無論生產或銷售了多少數量。
這導致一個簡單的規律:
- 如果生產量 > 銷售量(存貨水平增加)→ 吸收成本法利潤 > 邊際成本法利潤。
- 如果生產量 < 銷售量(存貨水平減少)→ 吸收成本法利潤 < 邊際成本法利潤。
- 如果生產量 = 銷售量(存貨水平不變)→ 吸收成本法利潤 = 邊際成本法利潤。
重要提示: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課程不要求你進行兩種利潤的數學「對賬」。你只需要理解它們為何不同即可!
優點 vs. 缺點
吸收成本法
優點:
- 它遵循「配合原則」,並為外部財務報告(如年度報告)所必需。
- 它確保在制定長期銷售價格時,所有生產成本都被涵蓋在內。
缺點:
- 它可能對短期決策產生誤導。
- 純利可能通過簡單地增加生產數量來操縱,即使這些產品並未售出。
邊際成本法
優點:
- 非常適用於內部、短期決策(例如:接受特殊訂單、成本-數量-利潤分析)。
- 利潤不受生產水平變化的影響;它由銷售驅動。這能更清晰地反映業績。
缺點:
- 它不允許用於外部財務報告。
- 如果用於長期定價,可能會因為忽略固定成本而導致定價過低。
第五部分:實戰範例-一起看看如何應用!
別擔心,我們會一步一步來。我們將按照課程要求,使用加權平均成本法來處理存貨。
數據
ABC 公司提供本年度以下數據:
- 單位售價:$50
- 生產數量:10,000 單位
- 銷售數量:8,000 單位
- 期初存貨:0 單位
- 每單位成本:
- 直接材料:$10
- 直接人工:$8
- 變動製造費用:$2
- 全年總成本:
- 固定製造費用:$60,000
- 變動銷售及行政費用:每售出單位$3
- 固定銷售及行政費用:$40,000
- 預算生產量亦為10,000 單位。
步驟一:吸收成本法的計算
固定製造費用分攤率(FOAR):
$$FOAR = \frac{\$60,000}{10,000 \ units} = \$6 \ per \ unit$$每單位產品成本(吸收成本法):
$$Product \ Cost_{AC} = \$10 (DM) + \$8 (DL) + \$2 (Var \ MOH) + \$6 (Fixed \ MOH) = \mathbf{\$26}$$檢查費用超額分攤/不足分攤:
- 已分攤費用 = 每單位$6 × 10,000 生產單位 = $60,000
- 實際費用 = $60,000
- 差額 = $0。(在此情況下沒有費用超額或不足分攤,因為實際生產量與預算相符。)
步驟二:損益表(吸收成本法)
銷售額 (8,000 單位 × $50) ........................................ $400,000
減:銷貨成本
期初存貨 ...................... $0
製成品成本
(10,000 單位 × $26) ........ $260,000
減:期末存貨
(2,000 單位 × $26) ......... ($52,000) ............ ($208,000)
毛利 ............................................................ $192,000
減:銷售及行政費用
變動 (8,000 單位 × $3) ......... $24,000
固定 .......................................... $40,000 ............... ($64,000)
純利 ............................................................... $128,000
步驟三:邊際成本法的計算
每單位產品成本(邊際成本法):
$$Product \ Cost_{MC} = \$10 (DM) + \$8 (DL) + \$2 (Var \ MOH) = \mathbf{\$20}$$步驟四:損益表(邊際成本法)
銷售額 (8,000 單位 × $50) ........................................ $400,000
減:變動成本
變動銷貨成本:
期初存貨 .................... $0
變動製成品成本
(10,000 單位 × $20) .... $200,000
減:期末存貨
(2,000 單位 × $20) ..... ($40,000) ........ $160,000
變動銷售及行政費用 (8,000 × $3) ............................ $24,000 ........ ($184,000)
邊際貢獻 ......................................................... $216,000
減:固定成本
固定製造費用 .................... $60,000
固定銷售及行政費用 .................. $40,000 ........ ($100,000)
純利 ............................................................... $116,000
為何會出現差異?
吸收成本法計算的純利($128,000)高於邊際成本法計算的純利($116,000)。這是因為生產量(10,000 單位)大於銷售量(8,000 單位)。
在吸收成本法下,期末存貨中的 2,000 單位承擔了其應分攤的固定費用(2,000 單位 × $6 = $12,000),暫時不將這些成本計入損益表。這 $12,000 的差額,正是兩種利潤之間的差異!
最終總結
你成功了!這看起來可能內容很多,但歸根結底就只有一個簡單的區別。
終極備忘錄
當你看到題目時,問問自己:「固定製造費用去了哪裡?」
- 吸收成本法:它是產品成本。它會被吸納到存貨中。
- 邊際成本法:它是期間成本。它會立即列作費用。
就是這樣!這就是核心概念。多練習準備這兩種不同格式的損益表,你很快就會成為專家。繼續努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