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FS學習筆記:成本會計與決策

大家好!你有沒有想過,像蘋果公司這類大企業或一間本地茶餐廳,是如何作出精明財務決策的呢?他們如何決定是否推出新產品、接受特殊訂單,甚至停售某些銷量不佳的菜單產品?答案就在於成本會計

在本章中,我們將會變身商業偵探。我們將學習如何審視不同類型的成本,並找出哪些對決策至關重要,哪些則可以忽略。這是一項超級實用的技能,經理們每天都會用到它來引導公司走向成功。剛開始聽起來可能有點難,別擔心!我們會用簡單、貼近生活的例子為大家拆解,讓你輕鬆掌握!


1. 為正確的決策選擇正確的成本

在我們作出決策之前,需要知道使用哪些資訊。在會計中,這意味著區分相關成本不相關成本。這就像收拾行李準備旅行一樣——你只會打包與目的地相關的物品!

甚麼是「相關」成本?

一個成本如果符合以下兩個條件,它就是相關成本:

  • 它是未來成本(尚未發生)。
  • 它在你的不同選擇之間會有所不同(根據你選擇哪個選項而改變)。
相關與不相關成本的關鍵類型

1. 沉沒成本(不相關的!)

沉沒成本是指已經發生且無法收回的費用。由於它是過去的成本,無論你現在決定做甚麼,它都保持不變。因此,沉沒成本對未來的決策永遠不相關

打個比方:想像一下,你上週買了一張不可退款的$100演唱會門票。今天,你的朋友邀請你在同一晚去派對。你花在門票上的$100就是沉沒成本。無論你是去看演唱會還是去派對,這$100都已經花出去了。所以,你不應該想:「我必須去看演唱會才能把錢賺回來。」相反,你應該只考慮你更喜歡參加哪個活動!

商業例子:一間公司花費$50,000對一種新型汽水進行市場調查。調查顯示人們可能不會喜歡它。這$50,000是沉沒成本,在決定是否取消該項目時不應考慮。

2. 增量成本(相關的!)

增量成本(也稱為差額成本)是你選擇某個特定選項時將會額外招致的成本。由於它是未來成本,並且在不同方案之間有所不同,因此它永遠相關

商業例子:一間麵包店正考慮接受一個100個額外蛋糕的特殊訂單。增量成本將是製作這100個蛋糕所需的額外麵粉、糖、雞蛋和電力。麵包店的月租則不是增量成本,因為它無論如何都要支付。

3. 機會成本(隱藏的相關成本!)

機會成本是你選擇一個選項而放棄另一個選項時所犧牲的潛在利益。它是錯失機會的「成本」。這不是你實際用金錢支付的成本,但它非常重要,並且永遠與決策相關

打個比方:你星期六有空。你可以選擇去兼職工作賺$400,或者和朋友一起去沙灘。如果你選擇去沙灘,你的機會成本就是你放棄的$400。如果你選擇去工作,你的機會成本就是你錯過的樂趣和放鬆。

商業例子:一間公司擁有一間倉庫。它可以選擇將倉庫用於儲存自己的產品,或者每月以$10,000的價格租給另一間公司。如果公司選擇自己使用倉庫,其機會成本就是它放棄的$10,000租金收入。

關鍵要點:相關成本 vs. 不相關成本

在作出決策時⋯⋯

  • 應考慮:增量成本和機會成本。
  • 不應考慮:沉沒成本及任何在所有選項中都相同的未來成本。

2. 應用成本概念:常見商業決策

讓我們把新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吧!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場景,經理們需要分析成本才能作出最佳選擇。對於每個場景,目標都是比較每個選項的相關成本和利益。

決策一:「自製或外購」

這是指公司決定是內部生產部件或零件(自製)還是從外部供應商購買(外購)。注意,這裡的「hire」與「buy」的意思相同。

逐步指南:

  1. 列出內部自製該產品的所有成本。只包括變動成本(如材料、直接人工)和任何額外固定成本。不應包括一般廠房租金或其他無論如何都會存在的固定間接費用。
  2. 列出從供應商購買該產品的成本(購買價格)。
  3. 考慮任何機會成本。如果自製該產品佔用了本可用於其他有利可圖用途的廠房空間,那麼失去的利潤就是「自製」的機會成本。
  4. 比較「自製」的總相關成本與「外購」的總相關成本,並選擇成本較低的選項。

小心注意!一個常見的錯誤是將公司總固定成本(如廠房租金)的一部分納入「自製」成本中。這是錯誤的!無論你是否自製該部件,租金都必須支付,因此它是不相關的,除非自製該部件需要租用新的空間。


決策二:「接受或拒絕特殊價格訂單」

當客戶提議以比平常低的價格大量購買產品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這通常是一次性交易。

逐步指南:

  1. 計算特殊訂單的增量收益(單位數量 x 特殊價格)。
  2. 計算履行訂單的所有增量成本。這通常只是生產的變動成本。
  3. 如果增量收益大於增量成本,該訂單將會增加公司的利潤,應予接受(假設公司有閒置產能)。

你知道嗎?航空公司經常這樣做!他們會以低價出售最後一刻的空位。只要票價能覆蓋變動成本(如小吃和一些燃油),對他們來說就是額外利潤,因為飛機反正都要起飛!


決策三:「保留或更換設備」

這是決定是繼續使用舊機器還是購買一台新的、更有效率的機器。

逐步指南:

  1. 在特定時期(例如,未來5年)內,確定兩個選項(保留或更換)的相關成本。
  2. 保留的相關成本包括未來營運成本和維修成本。
  3. 更換的相關成本包括新機器的購買價格及其未來營運成本。舊機器的處理價值(以舊換新價值)是更換的相關利益。
  4. 重要提示:舊機器的原始價格和現時賬面價值是沉沒成本,因此不相關
  5. 比較每個選項的總相關成本,並選擇成本較低的。

決策四:「即售或深加工」

有些產品可以在中間階段出售,或者進一步加工以更高價格出售。問題是:額外加工是否值得?

逐步指南:

  1. 計算進一步加工的增量收益。這是最終售價減去中間階段售價。
  2. 計算進一步加工的增量成本
  3. 如果增量收益大於增量成本,你應該深加工

商業例子:一間木材公司可以將未加工的木板以每塊$50出售。或者,它可以花費每塊$10的額外成本對其進行打磨和上清漆,然後以每塊$70出售。
- 增量收益 = $70 - $50 = $20
- 增量成本 = $10
由於$20 > $10,因此深加工是划算的!


決策五:「淘汰或保留虧損部門」

有時,某條產品線或部門看起來正在虧損。公司應該關閉它嗎?

逐步指南:

  1. 查看該部門的損益表。確定它帶來的收益。
  2. 確定如果該部門被淘汰,將會消失的成本。這些稱為可避免成本(通常是所有變動成本和一些特定固定成本,如部門經理的薪金)。
  3. 比較失去的收益與你避免的成本。
  4. 如果失去的收益大於你避免的成本,那麼關閉它實際上會減少公司的總利潤。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保留該部門。

為什麼?因為這個「虧損」部門可能仍然對彌補公司整體共同固定成本(如行政總裁的薪金或總部租金)有所貢獻。如果你關閉它,該貢獻將會失去,但共同固定成本卻依然存在!


3. 成本-數量-利潤(CVP)分析

CVP分析是一個強大工具,可幫助經理們了解成本、銷售量(你銷售了多少)和利潤之間的關係。它有助於回答諸如「我們需要銷售多少單位才能不虧損?」或「如果我們銷售1,000單位,將會賺取多少利潤?」等問題。

關鍵要素:邊際貢獻

在進行CVP分析之前,我們需要了解邊際貢獻。這是銷售收入中,扣除變動成本後,可用於「貢獻」彌補固定成本,進而產生利潤的金額。

每單位邊際貢獻 = 每單位售價 – 每單位變動成本

收支平衡點:「不虧不賺」區域

收支平衡點是總收入等於總成本的銷售水平。在這一點上,利潤恰好為零。

有兩種方法計算它:

1. 以單位計算的收支平衡點:你需要銷售多少產品。

$$ \text{收支平衡點(單位)} = \frac{\text{總固定成本}}{\text{每單位邊際貢獻}} $$

2. 以銷售額計算的收支平衡點:你需要多少銷售收入。

$$ \text{收支平衡點(\$)} = \frac{\text{總固定成本}}{\text{邊際貢獻率}} $$

(其中邊際貢獻率 = 每單位邊際貢獻 / 每單位售價)

目標利潤分析:旨在達成目標

如果你不只是想達到收支平衡,而是想賺取特定數量的利潤(目標利潤)怎麼辦?只需將目標利潤加到你的固定成本中!

$$ \text{達到目標利潤所需銷售的單位數量} = \frac{\text{總固定成本 + 目標利潤}}{\text{每單位邊際貢獻}} $$
安全邊際:你的「緩衝區」

安全邊際告訴你在開始虧損之前,你的銷售額可以下降多少。它是你實際或預算銷售額與收支平衡銷售額之間的差異。安全邊際越大越好!

安全邊際 = 實際(或預算)銷售額 – 收支平衡銷售額

多產品的CVP分析

大多數公司銷售不止一種產品。為了進行CVP分析,我們需要根據銷售組合(每種產品的銷售比例)計算加權平均邊際貢獻

逐步指南:

  1. 計算每種產品的每單位邊際貢獻。
  2. 確定銷售組合(例如,每銷售3單位產品A,銷售1單位產品B。比例是3:1)。
  3. 計算每單位加權平均邊際貢獻。
  4. 將此加權平均數字應用於正常的收支平衡公式,以找到達到收支平衡所需的總單位數量。
  5. 利用銷售組合來找出這是每種特定產品的多少單位。
快速回顧:CVP公式
  • 收支平衡(單位):固定成本 / 每單位邊際貢獻
  • 目標利潤(單位):(固定成本 + 目標利潤) / 每單位邊際貢獻
  • 安全邊際:實際銷售額 - 收支平衡銷售額

4. 處理稀缺:限制因素

有時,公司沒有足夠的某種特定資源來滿足其產品的所有需求。這種稀缺資源稱為限制因素。它可能是機器工時、人工工時或特定原材料。

當你遇到限制因素時,你需要決定生產哪些產品以最大化你的利潤。訣竅是優先生產那些能為你帶來每單位稀缺資源最高利潤的產品。

利潤最大化逐步指南:

  1. 確認存在限制因素(即,你沒有足夠的資源來生產顧客所需的所有產品)。
  2. 計算每種產品的每單位邊際貢獻
  3. 計算每種產品的每單位限制因素的邊際貢獻。公式是:
    $$ \frac{\text{每單位邊際貢獻}}{\text{每單位所需限制因素數量}} $$
  4. 根據步驟3的結果,將產品從高到低排序
  5. 制定最佳生產計劃:首先生產排名最高的產品,直至其最大需求量,然後是第二高,依此類推,直到稀缺資源耗盡。

常見錯誤警示!不要根據產品的每單位邊際貢獻來排名。你必須根據每單位限制因素的邊際貢獻來排名。某產品可能每單位利潤很高,但如果它耗用了大量稀缺資源,那麼總體上可能不如另一產品有利可圖。

就這麼多!通過理解這些關鍵概念,你就可以開始像經理一樣思考,做出有助於企業蓬勃發展的明智決策。繼續練習例子,你很快就能掌握它!